基于生态导向的东辽县北部新城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2023-03-27 22:37丁理想
科技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

丁理想

关键词: 新城规划 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宜游 特色城镇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新城”的定义为: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为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1]。在我国的新城建设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城模式[2],如产业新城、生态新城、行政中心新城、TOD 新城、科教新城、空港新城等。其中“生态新城”是新城建设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发展模式,目的是解决城市快速扩张的形式下,存在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3-4]。生态新城模式通过借助良好的道路框架等基础设施,整合湖、河、景、人气、商气的资源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加以科学规划,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聚拢。

生态新城是以“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概念为指导,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融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科技研发、会展会所、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为,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5]。

1 项目背景

东辽县,隶属吉林省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将辽源市中心城区环状包围。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因河而得名,全域面积2 186 km2,下辖9 镇4 乡。东辽县地处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为东部长白山余脉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区域地势起伏不大,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为620 m,最低海拔为214 m。地表大部分为松散覆盖层,垂直落差比较明显,群山环绕,谷岗平洼交错,山川沟丘地势起伏。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80%,平原分布于河谷平原沿东辽河两岸。受低山丘陵影响,平原时宽时窄,呈枝状分布。平原面积占总面积20%,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其中耕地面积928 km2,林地面积842 km2。矿产资源基本特点是矿点多,已发现矿产有19 种。其中能源矿产:煤;金属矿产:金、铜、铅、锌、铁;非金属矿产:石灰石、大理石、高岭石、沸石、膨润土、伊利石、瓷土、重晶石、硅石、泥炭、建筑石料、建筑用砂、砖瓦用黏土;水气矿产:矿泉水。

为积极响应辽源市“辽白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解决东辽县现状“单核心,带状”式发展造成的困境,东辽县通过编制《东辽县总体规划(2010—2030 年)》,果断提出在大力改造老城区的基础上,连纵拓宽外城区,新建开发北部新城,将旧城区和新城区形成一个核心区,提升县城承载功能,提高县城服务和辐射能力,以满足未来建设14 万人口城市的发展需求。

东辽县北部新城总面积约为12 km2,位于现状东辽县中心城区北部,东起规划中的永清路,西抵规划中的北五路,南临四梅铁路,北接东辽河风光带,是实现未来东辽縣空间格局的重点区域,担负着沟通老城区、完善人居环境建设、聚集人气资源、确立东辽新形象等重要责任和功能[6]。

2 机遇和挑战

东辽县整体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经济总量还是比较小,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虽趋于合理,但产业架构上依然有一定优化空间,第二产业产不强、第三产业偏弱,致使经济总量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近几年,东辽县的工业发展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是工业结构中仍产业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很难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环境差,人口经济承载力逐渐削弱,对小镇自身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巨大影响。整体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公交线路少,居住环境差,景观单一又缺乏自身特色又缺少科学性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导致城镇化任务艰巨。

3 现状条件

项目基地具有通达各地的交通优势,四梅铁路、303 国道贯穿东西,金泉路连通南北。基地大部分地区处于未开发状态,基础设施匮乏。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144.65 h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5.5 hm2,占17.63%,村庄建设用地116.02 hm2,占80.21%,农林用地面积954.01 hm2,水域52.74 hm2。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选择坡向、高程、坡度以及矿区、铁路、水体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得出规划范围内用地条件良好,适合较大规模开发,但东侧受矿区用地影响,部分用地只能做限建区处理。

项目基地山川秀美,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南北有山体景观为背景,内部有东辽河贯穿东西,乌龙半截河、连泉河、西柳河和山清河水系纵横南北,聚龙潭水库在中心城区南侧,与周边山体共同形成东辽县的“天然氧吧”。

4 规划定位

4. 1 战略目标

东辽县发展的增长极,辽源市最具人气与活力的中心区,东北地区生态新城的典范。

4. 2 总体定位

“山—水—绿—城”和谐交融的宜居、宜乐、宜业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新城。

4. 3 功能定位

以生态为导向,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教育科研为驱动功能,以绿色人居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功能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4. 4 起步区规划结构

4.4.1 起步区规划结构为“一心、双轴、三组团”

一心:城市行政商务中心;双轴:人民路城市商务发展轴、东辽河文体娱乐发展轴;三组团:东辽河北生态居住组团、乌龙河东居住组团和东辽河南高端居住组团。

4.4.2 景观风貌构建“两带,四轴,四心”

两带:辽河生态景观带、乌龙河滨水景观带;四轴:南部滨水生态景观轴、北部滨水生态景观轴、高压走廊防护轴、国道防护绿轴;四心:人民文化公园、白泉公园、矿山生态恢复公园、如川公园。

5 以生态为导向解决关键问题

5. 1 规划零起点,整体形象差

(1)规划区处于发展原始阶段,现状用地以林地、耕地为主,民居散落,区域整体形象基础太薄弱,新城需要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创造全新的城市形象,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增加建设成本。

(2)解决策略:生态优先,合理划定开发区域和开发时序。针对规划区建设规模大,建设基础薄弱,按照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基地分为主导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敏感区三大区域。首先确定不可开发用地,重点布局主导开发区,适当发展控制开发区,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在主导开发区范围内确定起步区域,选定引擎项目,以项目刺激、区域带动的形式,逐步构建新区的城市形象。

5. 2 空间被割裂

(1)铁路、过境交通、东辽河、乌龙半截河横穿基地,对用地空间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影响新城未来的内部交通组织。

(2)解决策略:分流过境交通,形成显山露水的生态格局。沿新城外围设置环路系统,引导过境交通沿外围分流,减少对新城内部的干扰。铁路两侧各设30m 防护绿地,沿防护绿带设置城市次干道,以充分利用铁路沿线用地,通过下穿、平交的形式增加南北向道路,加强铁路两侧联系。沿东辽河、乌龙半截河设置景观大道,河道两侧通过城市道路加强联系,使河流成为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城路网规划与周边的山体水系相互呼应,形成围绕自然生态的组团式开发,突出基地的山水特色和生态格局。

5. 3 采矿区影响

(1)规划区内分布三处矿区,一处已经出现塌陷情况,另两处虽已停止开采,但其地质情况势必会对新城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

(2)解决策略:生态修复,结合景观设计打造郊野公园。对矿区进行生态恢复,作为区域景观用地。对固体废弃物、垃圾采取专项治理,创造富有变化的地形,恢复湿地、森林、引入新栖息地,添置休闲娱乐项目,为野生动植物,也为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优质场所。在植物选择上,原有植物保留,充分发挥原生植物在改造城市环境中的作用,突出本地特色。部分地区通过控制残余煤层開采、限制地下水抽取、加固煤柱、对基地重新填土压实、控制建筑物长高比、对建筑结构进行技术处理、提升建筑抗震等级等方式适当地进行少量建设,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5. 4 地势较低,容易形成内涝

(1)规划区整体地势较低,场地地势较东辽河堤岸低2 m。规划区未来排水存在困难,容易造成内涝。

(2)解决策略:河道梳理,进行生态防洪规划。利用生态水利的概念,由过去单一的修建防洪工程来达到防灾减灾目标,转变为以保护水环境的多目标综合治理。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全局考虑,疏浚修复河道,截污清障,扩大行洪断面,河岸拟采用生态护坡为主,大量种植草木,丰富景观层次。在新城较低的地区和河道两岸滩地,开辟成公园、绿地、球场、停车场等,融合休闲、观赏、运动功能,强化亲水性,当降雨有洪水时作为调蓄洪水场所。

5. 5 景观环境亟待提升

(1)基地内生态基底完整,水系丰富,但缺乏设计引导,对区域景观环境贡献不大,造成规划区整体景观品质较低。

(2)解决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创造宜人景观形象。对原有植被资源进行梳理、改造、林相丰富,对东辽河、乌龙半截河及其他支流水系两侧做重点景观设计,打造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空间。注重建筑、广场、公园等人工景观与农田、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建立生态廊道,确保新城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节点能够与周边自然背景相连接,形成多样化的新城景观体系。

6 以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系统布局

6. 1 功能布局规划——紧凑发展,复合高效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的,通过提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高效运营,注重各种功能活动的多元混合,增加城市活力。规划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手法,以人民路、绕越线为空间发展轴,以东辽河、乌龙半截河沿岸为两大景观带,以政务中心、商务中心为两个功能核心,打造生态保育区、生态居住区、公共服务区、核心区、教育园区、现代工贸区六大片区,各种用地功能共生,并相互激发,各功能组团相互联系贯通,以河流为载体,以道路为依托,构建多元复合、配套完善、充满活力的城市功能区。

6. 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公交优先,绿色出行

新城道路系统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全面提高规划区的路网密度,强调公交与步行并举,控制小汽车出行,将“机动性”概念引入交通设计中,在不同交通主体之间寻求路权的均衡[7]。主干路作为新城的骨架,形成“四横五纵”的格局,在干路系统上结合组团式布局,建立支路系统。规划区内设置7 条公交线路,沿次干道设置快速环线,方便居民出行,公交停靠站以300 m 为服务半径。结合基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构建慢行系统,建设林荫大道、人行通廊、自行车道、滨水步道等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

6. 3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生态网络,景观提升

梳理新城生态景观资源,变传统消极的生态环境保护为片区新型发展的亮点,营造点、线、面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提升新城整体环境品质[8]。绿地系统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东辽河、乌龙半截河河岸生态长廊,沿主要道路的交通景观廊道;第二层次包括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涵养区,人流聚集度较高的开敞空间,如行政广场、市民广场等,以及经过生态修复的矿区郊野公园;第三层次包括各社区的邻里公园及开敞空间。通过将不同规模的绿化节点、生态廊道网络化、层次化,形成以功能组团为单位,景观节点为核心,绿化廊道为“轴线的核心+放射形的生态网络”。新城主体色彩以明快温暖为原则,以暖色系为主基调,以米色、暖黄、砖红为主色,在此基础之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

7 结语

新城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局谋划,统筹推进,东辽北部新城规划贯彻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精神,以战略眼光看待北部新城的发展和定位,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开发,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环境、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及社会化服务、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城市现有的自然山水景观条件,构筑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市格局,将城市功能元素、景观元素、文化元素与生态主题融合成有机整体,形成具有东辽特色的城市形象,增加区域吸引力、凝聚力,为东辽城市跨越大发展拉开新的序幕,开创一个新的起点。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
基于产城融合的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讨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兰州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基于产城融合的经济开发区规划探析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产城融合背景下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