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
程不二说,一个人,若是老百姓说你不好,大抵你就好不到哪里去。你说曹操这么一个大人物,光京剧就有《祢衡骂曹》《徐母骂曹》《左慈骂曹》等剧目,这三位是活着骂,还有一出叫《伏后骂曹》,说伏后被曹操害死后,到了阴曹地府,让阎王拘来曹操与其对质,并大骂曹操。你瞧瞧,就这么骂,即使骂不死你,唾沫星子也淹死你!
不过,曹操有《蒿里行》篇,里面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之语,心念百姓疾苦,可见他心眼也不坏——我适时向程不二递上我的观点。另,读曹操诸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觉得他这个人,也不至于被人骂到这么惨烈。
对于我抛出的观点,程不二支支吾吾,未置可否。不过,这位老兄还沉浸在刚才的语境之中,说道:“是啊,人性有时候,真的捉摸不透,最近我读《宋史·杨万里传》,就看到了极其诡异的一幕。”
程不二说,杨万里做官是个好人。有一年,他做隆兴府奉新县的知县,作为父母官,他坚持不扰民。譬如收稅,他的做法是“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大意是说,他不许催讨赋税的公差下乡扰民,有逃避赋税的老百姓,只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即可。结果是,百姓都高兴地缴税,该县的赋税每年都可足额缴够,奉新县“因而大治”。除了爱民,程不二还不厌其烦地罗列杨万里如何直言进谏如何忠君爱国等等。随后,他话题一转,说,宋孝宗初始很赏识杨万里,便想从另一个臣子周必大那里打听杨万里这个人怎么样。结果,你猜周必大是怎么答复的。《宋史》的答案是:必大无善语。大意是说,周必大没有在皇帝面前给杨万里好的评价。
“你知道吗,周必大跟杨万里是老乡,也是好友,你说这一出演得诡不诡异,叫人上不上火!”——即便是在这一刻,这位仁兄,还在鸣不平,仿佛被打压的不是杨万里,而是他自己。
如果《宋史》没有造周必大的谣,那于情于理,周必大给杨万里差评,都有点说不过去。因为差评的结果是明摆着的,杨万里“由此不见用”,也就是说杨万里因此没被皇帝重用。“你说这要命不要命!”程不二继续慷慨激昂陈说着这一切。
人性幽微之事,自古是说不清的。并且,哪怕是史籍所载之事,也要斟酌其损益,详订其真伪,多方考证,避免管中窥豹,这样,才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放过一个坏人。毕竟,有正确的历史观,才会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嘛!我轻拢慢捻,以此劝慰正愤愤不平的程不二。
我的观点是,善恶各有去处。该挨骂的必须挨骂,该重用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好评,不能打压——不二老兄见我有点和稀泥,语气依旧铿锵。
好,那就回到人性,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我觉得,对人性的探讨,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很难说谁是纯粹的好人,谁是纯粹的坏人,因为好人也许会迸发一刹那的恶,坏人也可能生出一瞬间的善。古人讲要盖棺定论,但有时候,盖棺定的论,也未必一定保险——既然程不二老兄如此较真,那我也认真一回。
“你的意思是,要审慎地评价,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对,不接近真相,少做定论,不多方考证,勿下断言。我觉得,搞清事实是一方面,观照己心有无偏斜是另一方面,如此才是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我刚说完,程不二一指我,哈哈大笑。我也心照不宣,一指他,哈哈大笑。
论天下人与事,莫不该如此吧。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