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老年髋部骨折属于老年人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该疾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数量存在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出现骨折概率高,对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手术治疗为当前临床处理该症最为主要方式,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手术实施率居高。本次研究主要对2种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对照组(30例)行内固定手术,观察组(3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62~79岁,平均为(69.98±1.83)岁。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61~78岁,平均为(68.32±1.76)岁。对比两组基本数据,P>0.05。纳入标准:入院后结合CT、MRI诊断,确诊为髋部骨折;无合并其他骨折病症;近1年时间内未接受过任何大型手术治疗;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不愿参与本次研究;伴随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类疾病史;存在脏器功能不全症状。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体位为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将患髋转子部位适当抬高,随后进行外周牵引操作,并开展内旋、内收处理,角度调整为15°左右。借助C型臂X线机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检查,借助牵引床进行维持复位操作,部分患者闭合复位位置不佳需切开复位。在患者大转子顶点上方实施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为5 cm左右。将开口位置定于大粗隆尖端前正中处,并在透视的作用下将导丝植入,将主钉准确植入,对位置进行调整。在操作过程中,需避免对患者股骨距进行压紧,借助导向器将螺旋刀片植入,并对位置进行确定,锁定后将远端导针打入。在内固定完成后,需准确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有活动性出血症状,并留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观察组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指导患者在手术中保持侧卧位,麻醉方式为静脉全身麻醉,手术切口选择在髋关节后外侧,长度12 cm左右。对皮下组织逐层进行分离后,将髋关节囊打开,做好邻近筋膜组织的保护工作,其中转子间骨折需做好大小转子复位固定工作,截骨,脱位,取出股骨头,并以髓内锉开展扩髓处理,根据切除的股骨头尺寸及髓腔大小选择合适的人工假体,复位,确保假体位置准确后,留置引流管,进行伤口冲洗缝合等操作。以上为人工股骨头置换,如为全髋置换,术中需处理髋臼。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均需要进行常规抗生素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下地锻炼时间进行统计。借助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1、2、3个月的疼痛症状进行评估,并借助Harris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时间点为手术前及手术后1、2、3个月。VAS评分区间为0~10分,得分与患者疼痛症状保持正相关。HHS评分区间为0~100分,得分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表现为正相关。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借助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分析,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越高。对患者在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进行统计,主要对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进行统计。对患者静脉血进行采集,常规离心处理得到上层血清,由专业检测医师完成对炎性因子指标的检测工作,且在检测过程中各方面操作以及所使用试剂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分别在手术后首日以及手术后5 d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体内炎性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处理,按照χ2检验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计数数据则按照()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住院时间、下地锻炼时间比较 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为(12.03±2.11)d,对照组为(15.85±1.83)d,对比t=11.028,P=0.001。在下地锻炼时间上,观察组为(5.12±1.12)d,对照组为(9.21±1.03)d,对比t=11.658,P=0.001。
2.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 在手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为(6.56±0.83)分,对照组为(6.71±0.74)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8,P=0.938。在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为(4.12±0.32)分,对照组为(5.32±0.34)分,对比t=12.033,P=0.001。在手术后2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为(3.12±0.18)分,对照组为(4.53±0.23)分,对比t=11.821,P=0.001。在手术后3个月,观察组为(2.12±0.21)分,对照组为(3.54±0.19)分,对比t=8.272,P=0.001。
2.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手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观察组3例出现并发症,1例脱位、1例感染、1例血栓,对照组7例出现并发症,2例畸形愈合、1例感染、3例血栓、1例神经损伤,对比χ2=12.388,P=0.001。
2.5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在手术时间上,观察组为(85.34±2.12)min,对照组为(94.53±3.11)min,对比t=11.927,P=0.001。在术中出血量上,观察组为(422.22±11.21)mL,对照组为(332.65±10.02)mL,对比t=15.038,P=0.001。对比两组恢复期间生活质量,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2.6 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手术后首日对两组患者体内TNF-α水平、IL-6水平、IL-10水平以及CRP水平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手术后第5日,观察组患者体内TNF-α水平、IL-6水平、IL-10水平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老年髋部骨折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结合临床近年实际接诊情况可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该部分患者数量存在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主要表现为股骨颈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对患者健康以及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老年髋部骨折的诱发因素较多,结合临床当前接诊情况可知,多数患者因跌倒所致,少部分患者因交通事故所导致。因老年人神经肌肉反应能力存在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且身体平衡能力逐步降低,肌肉力量衰退,出现跌倒的概率相对较高[1]。同时老年人骨量存在不同程度流失,骨密度存在不同程度降低的情况,多伴有骨质疏松,导致患者出现跌倒以及跌倒后骨折的概率增加。从当前临床的实际接诊可知,女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女性在绝经后,骨量的丢失速度会增加,会间接导致患者出现老年髋部骨折的概率增加。为有效降低该类骨折对患者健康以及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需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促使患者可以尽快进行恢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2种方式。在常规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尿路感染、肌肉萎缩以及关节不利等症状,整体治疗效果欠佳。通过手术治疗可以促使患者骨折部位尽快得到复位,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促使患者受损功能可以尽快得到恢复。
在手术方案上以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率较高。其中内固定手术以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为主,主要将螺旋刀片作为近端拉力螺钉,通过缓慢旋转的方式置入,可以促使髓内钉在患者股骨头的契合力得到提升,促使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达到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的目的。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多数患者股骨颈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在术后容易出现断端不稳定以及内固定松动的情况,影响手术效果,且一些复杂的骨折需切开复位,难度高,耗时长。选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通过对患者损伤髋关节进行置换,可以促使患者患侧肢体功能迅速得到恢复,能够促使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并能对术后骨折畸形进行预防,有助于患者在术后极短时间内进行恢复[2-3]。同时,术中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用时,可以避免患者术中创面长时间显露,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为患者术后迅速恢复提供有利条件[4-5]。此外,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术中对患者骨折部位所造成的负面干扰较小,可以间接减少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损伤部位炎性反应症状,对于帮助患者在术后极短时间内进行恢复等均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且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炎性反应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对于降低术后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同样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于君君等[6]研究指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受到的创伤性较大,对手术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体内炎性反应,达到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的目的,间接达到帮助患者进行恢复的目的,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在实际手术治疗过程中,为进一步巩固手术效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多数髋部骨折患者伴随存在有其他损伤,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及时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尽量促使患者术前处在最佳的状态[7]。②老年人体质较弱,手术耐受性相对较低,在进行手术过程中需充分保障手术的顺利性,缩短手术用时,并对术中出血量合理控制,达到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的目的。③在开展手术操作时,应对骨折部位开展准确复位操作,更需要对骨折端血液循环进行保护,避免术中各方面操作影响血液供应,影响患者术后恢复[8]。④部分患者在术后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会增加深静脉血栓、感染、压疮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后恢复早期需做好对应并发症预防工作。⑤指导患者早期进行锻炼。在术后卧床期间,为促使患者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需做好术后护理及时指导患者开展有关功能锻炼,促使患者受损功能进行恢复,下肢功能锻炼需待临床医师综合评估后再开展,以免影响骨折部位的愈合[9]。⑥指导患者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告知患者在预后生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事项,对跌倒等情况进行预防,避免再次出现髋部骨折。患者在预后活动的过程中关节活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恢复。
本次研究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下地锻炼时间,促使患者可以在术后短时间内进行恢复,通过患者术后尽早下地锻炼,可以降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赵晓明和吴战坡[10]研究证实,就手术方案来讲,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可以促使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缩短,可以达到对血栓及压疮进行预防的目的,有助于患者进行恢复,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同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症状,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作用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症状,可以间接达到帮助患者进行康复的目的,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保障手术治疗的综合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术后1、2、3个月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与内固定手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促使患者损伤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可以有效保障对该部分患者手术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可知,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患者的负面影响小,患者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可以达到对并发症进行预防的目的,有助于患者恢复。此外,通过对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过程中,与其他手术方案相比,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可以促使患者在手术后较短时间内进行恢复,达到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提升的目的。同时,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改善迅速,对于降低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同样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与内固定手术相比更具优势,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手术后的疼痛症状,并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恢复,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