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岩 周晓阳 任勇 石爱萍 徐劲松
数字化转型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旅游的产业边界与生产方式,将在某种意义上影响我国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所以,数字旅行不但是一种新兴的文旅技术,更是文旅资源价值进行模式更迭的主要载体。但在数字旅行的研究领域,数字旅行的概念界定以及基本组成要素尚未明确,并且数字旅行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尚未达到需求标准。
数字旅行的概念界定
数字旅行的三个阶段
1.旅行资源数字化
基于云计算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人们利用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可以获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参与者等方面的资讯,商家和相关服务提供者可以及时推送宣传,让用户准确地掌握这些资讯,灵活安排和调整旅行、生活与工作的计划。但这种数字化旅游信息仅提供给游客作为其选择的一种依据,是一种碎片式服务。
2.智慧旅行
智慧旅行也被称为智能旅游。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碎片式旅游信息资源进行跨平台的有效整合,在此过程中,旅游数据自上而下地进行整合,而酒店客源等核心资源自下而上地汇聚,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显著提升游客体验感的个性化服务。未来的数字旅行毫无疑问将达到高度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3.虚拟旅行
所谓虚拟旅游,指的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构建一个全景化、沉浸式三维虚拟旅行场景,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于该虚拟景区中游览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好河山,细致生动,引人入胜。虚拟旅行是对线下旅游的一种有益补充,而非完全替代的最终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展了诸如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山西旅游文创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以及VR技术在泉州数字旅行中的应用等研究。
数字旅行的定义
数字技术使旅游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下变化:(1)虚实交互迭代。新兴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文旅体验和实地化真实体验相辅相成,引发旅游内容的迭代与文旅商业模式的改变;(2)文旅資源的配置优化。旅行产业智能化可以对实体与虚拟两种旅游资源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再分配,进一步实现文旅产业的集群优化;(3)价值边界突破。数字经济通过智能化分工引领文旅企业更新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虚拟化、模块化,并逐步突破传统的文旅价值链边界。在旅游发展模式因数字技术出现种种变革时,数字旅行诞生了。
综上所述,数字旅行是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借助移动或固定网络终端,将文旅信息数据整合分析,构建数字旅行平台,以数字技术对文旅资源进行配置与展示,并为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的新兴旅游模式,兼具创造经济价值与拓展文化价值的能力,范围覆盖商务旅行、功能旅行、特种旅行、娱乐旅行等旅行方式,最终目标是提升游客对旅游过程的综合体验感和满意度。比起传统旅行的“出”“游”“回”三个阶段,数字旅行淡化了“出”和“回”的过程,因此更加突出旅行过程中最能拉起游客期待值的中间环节—“游”的体验。
区块链技术对数字旅行建设的促进作用
数字旅行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
通常注册完成的数字身份数据和信息都储存在相应软件的服务器中,由软件开发方掌控,比如现在常用的网上邮箱地址和注册信息就掌控在网易、QQ、微软等邮箱域名所有者手中,存在个人信息被第三方滥用或泄露的风险。
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认证就是一种良好的解决手段。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储存在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
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由唯一身份标识和相应的DID文件夹组成。唯一身份标识通常是一串特定的字符,可以安全准确地查到对应DID文件夹中的信息,通常包括以下4类:(1)表明文件夹创建时间的时间戳;(2)用密码学技术生成的文件夹有效性证明;(3)用密码学技术生成的公钥;(4)DID适用的服务列表。
因此,在数字旅行中应用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时,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数字身份登录并使用多个旅游服务商提供的线上服务。数字旅行服务商利用大数据可以对用户的旅行频率、消费水平、偏好禁忌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在游客的数字身份中添加真实程度高、保密性好的数字标签,为每位游客推送专属的个性化服务。随着认可并参与这一体系的旅游服务商数量越来越多、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用户参加数字旅行服务也会变得越来越便捷。
此外,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不可篡改、方便追溯的特点,可以保障游客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游客也可以为自己的DID信息设置访问和调用权限,决定哪些旅游信息可以公开分享以及哪些机构有权调用他的旅游信息。由区块链赋能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也可以在第三方调用用户信息时,只显示必要信息,而对其他信息进行加密保护,确保用户身份信息的隐私安全。
数字旅行资源的标签认证及ID溯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形式内容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对旅游的认知也不停留于观赏,而更注重精神上的体验。数字藏品出现后,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在区块链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哈希值,同时具备收藏以及社交功能,符合年轻人群旅游消费的特性。一件制作精美的数字藏品经过观赏、点赞、收藏、转发,自然而然会收获一批关注,为线下实体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免费的宣传。这些数字藏品不仅能给旅游单位创收,还能起到品牌营销的推广作用,最终和旅游地达成合作共赢。
除了数字藏品这类数字旅行资源,还可以开发区别于传统旅游的虚拟景区交互留痕项目以及景区纪念品线上购物等商业活动。
然而,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旅行中的虚拟人景合影等交互留痕项目极易遭到非官方的仿制、合成甚至扭曲。同时,景区纪念品购物等商业活动也容易遭到非法干扰,发生数字商品或实体商品以次充好、价格模糊甚至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比起传统旅游中游客付费进行线下实体的体验过程,数字旅行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唯一性一旦被颠覆,游客付费的意义将荡然无存,整个数字旅行行业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数字旅行的商业价值将难以实现。
区块链的标签溯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区块链的数据安全基于非对称密码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借助分布式系统各节点的工作量证明等共识算法形成的强大算力抵御外部攻击,保证了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依靠区块链数字ID的唯一性这一特点,赋予数字旅行资源数字身份标签等同于进行一次官方认证,非官方很难实现标签的仿冒。同时,区块链的标签溯源在技术层面上明确了记录始终按时间顺序发生,可实时对每个溯源点进行回溯和定位,与现实世界中信息溯源对时序的要求相符,有利于监管方确认担责主体,建立消费者和数字旅行产品之间的信任。
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旅行文化属性的挖掘作用
区块链技术对景区特色文化属性的框架构建作用
当前数字旅行的文化工程大多聚焦在旅游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上,对数字旅行中的文化属性挖掘深度不够,边界的定位尚不清晰,文化属性框架构建和保护工程尚未完全成熟。
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利用区块链的重要数据结构—梅克尔树。梅克尔树可以快速归纳和校验区块数据的存在性和完整性,极大地提高区块链的运行效率和可扩展性,区块头只需包含根哈希值而不必封装所有底层数据,使哈希运算可以高效地运行在智能手机甚至物联网设备上。
利用梅克尔树的数据结构对数字旅行的文化属性IP进行框架构建和保护:
(1)对某景区内所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特色民俗、特产美食、历史人文等)进行详尽收集以及专家鉴定,并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官方授权认证;
(2)将所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通过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标准化数字存储;
(3)管理方将本地所有数据加密,对所有加密文件进行哈希计算,得到相应的哈希值,每一个哈希值对应一项景区旅游文化属性;
(4)利用所有加密文件的哈希值构造梅克尔树,梅克尔树树根的哈希值对应景区标志性IP,并将梅克尔树树根的哈希值root到区块链上;
(5)将所有加密文件上传到区块链云服务器上,云服务器返回所有文件位置索引URL给管理方。
通过生成这样的梅克尔树,将景区内特有的旅游资源文化属性转化为数据形式并存储到每个节点上,可以构建出一个边界清晰、完整可靠的景区旅游文化数字框架。因为梅克尔树是可拓展的,所以这个框架并不需要在构建之初包含当前景区的所有旅游资源,初始构建的难度随之下降。如果后续有需要加入保护的景区特有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添加新结点以供数据存储。
景区特色旅游文化框架形成后,一旦有其他景区、创作者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调用本景区的文化属性,可以凭借已经形成的梅克尔树寻求相关鉴定以及法律帮助。
区块链技术对数字旅行中自组织文化传播的激励作用
推动文化的广泛传播仅依靠政府和景区管理方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励数字旅行中更多的自组织文化传播行为。
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利用自身特征形成了独有的打赏机制,并且有效达成了社交平台所有者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收益平衡。区块链有一个类似令牌的激励机制,在频道中创造内容和贡献计算能力的用户可以得到相应奖励。但将区块链的打赏机制运用于数字旅行自组织文化传播中,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需要对这种自组织行为进行条文规范,明确在区块链社交网络上可以创作并进行传播的合法内容。
(2)利用区块链的打赏机制,规定自组织文化传播的激励标准。用户在区块链社交网络上传创作内容,例如游客对某景区的游览日志攻略、自制短视频、动画、小游戏等,宣传景区内的自然风光、人文民俗、特产手工等景区特色文化时,该创作内容可以被社交网络的其他用户打赏,将点击和传播看成一次交易,奖励可以设定为政府或景区发放的优惠券、旅游券等。
区块链打赏机制可进一步激励数字旅行中自组织的文化传播行为,最终将景区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网络形式的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如此用心用情打造数字旅行文化产品,必将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文化遗产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让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地走进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包岩,男,江苏人,中国移动紫金(江苏)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区块链研发部牵头人,研究方向:区块链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场景落地等。
周晓阳,男,江苏人,中国移动紫金(江苏)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区块链研发部CTO,研究方向:区块链数字身份、跨链、隐私计算等。
任勇,男,四川人,南京鲸融科技有限公司/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导师,研究方向:通信网络、软件信息技术。
石爱萍,江苏人,中国旗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方向:TOB数智化转型服务,大数据平台管理下的用户活跃运营。
通訊作者:徐劲松,男,江苏人,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邮政通信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