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传播生态下舆论监督话语体系的重构

2023-03-26 01:21葛志军
传媒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内参信源舆论监督

文_葛志军

随着传播技术加速迭代,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媒舆论监督的时度效面临严峻挑战,要走出困境,需要克服畏难情绪,回归原点,逆向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传播生态制约了舆论监督,还是舆论监督本身没有适应传播生态的变化?

不同的站位,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有不同的答案。适应传播生态的变化,提高党媒舆论监督的影响力,需要在内容生产的多个方面去作出适应性调整,其中话语体系的重构是重中之重,真正把“切热点、说人话、有态度”落到实处。

一、舆论监督的尴尬:穿旧鞋走新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新闻信息传播,再加上社会变革走向“深水区”“无人区”,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因果联系,而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舆论监督内容生产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统思路已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两者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源流失与路径依赖。在传统思维下,党媒舆论监督往往是“不告不诉”,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接受群众投诉,然后筛选线索,深入调查,最后公开发布调查结果,敦促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及时反馈,最终形成监督闭环。

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下,传统信源不一定传递到党媒,而是通过“随手拍”“我在现场”等移动端或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直接曝光。曾经的报料人变成了目击者、调查者、发布者。另外,在基层治理中推广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也植入了“随手拍”的移动端口,大量的传统舆论监督的信源被基层截留,直接在基层闭环解决。像衢州的“邻礼通”小程序中,就有这样一个端口,不但在居民中推广,而且还通过动员流动性很大的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其中。传统信源在流失,依赖原有路径,势必出现信源枯竭。

2.日渐完善的监督体系与传统的党媒舆论监督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民主监督、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与社会监督为主体,构成了全方位监督的“四梁八柱”,而且每类监督内部有自成一体的监督闭环流程。党媒的舆论监督作为整个监督体系的一部分,不再是独家大包大揽,留给党媒可参与其中的监督内涵与外延相对收缩。举个简单例子,早些年在乡村干部的监督方面,线索比较多,但随着党内监督和村务、党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深入推进,这方面的案例线索明显减少。

3.深层次矛盾问题的复杂性与舆论监督的专业性要求。改革进入“深水区”“无人区”,意味着显而易见的浅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基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类矛盾和问题的监督,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很难发现真相、监督到位。从舆论监督从业者队伍的现状看,年轻人的调查研究能力、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等综合素养上都存在短板,与当下舆论监督的专业性要求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权威性。比如“双碳”“农村三块地改革”“数字化改革”等都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否则对事实本身都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彻,更不用说发现真相、找出症结了,“以己昏昏”难以“让人昭昭”。

4.“最后一公里”的难处和问责整改的闭环。上级党委政府的督查是确保舆论监督及时整改,最终形成闭环的关键力量。但现实的情况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最后一公里”成了所有工作部署落实的“甩锅”对象,压力山大,也情有可原。绝大多数舆论监督的对象在基层,一旦媒体介入监督,来自各种渠道的说情常让不少监督选题“黄”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舆论监督记者的积极性。另外,有的基层矛盾和问题根子在顶层设计的“最初一公里”,如果上头不配合,形成整改闭环的难度也比较大。

二、舆论监督的出路:穿新鞋、走新路、说新话

面对新的传播生态和舆论监督的现实困局,主动转变监督思路,重构话语体系,或为一种有效的突围之举。

1.整合信源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成为日用技术、自媒体无门槛的时代,对舆论监督信源的获取,需要转变价值判断的思维角度。传统的舆论监督信源总是寄希望于来电、来信,而在当下,需要进一步拓宽信源渠道,加强资源整合。除了依然关注日益减少的热线报料外,更多地要把目光转向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渠道。如微信朋友圈、微博、视频号、网上举报等内容,通过甄别后可以发现大量的舆论监督线索。除此之外,还应整合市长热线、纪委举报和信访案件等线索资源。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的纸媒、电视各有相应的舆论监督专栏,并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期的刊发密度,但信源一直是困扰记者的一大难题。每天筛选12345市长热线、纪委举报、信访案件和三衢客户端的“通衢问政”线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对这些线索,由于有相关严格的信息流转制度制约,绝大部分由相关平台直接交办,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处置并反馈,根本来不及等着党媒去调查、公开曝光。相较而言,微信朋友圈、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暴露的一些信源反而更具调查价值。但来自新媒体的信源,往往碎片化、情绪化倾向比较明显,调查核实的要求更高。另外,在还原真相时,必须考虑到信源发布者的立场、情绪,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二次传播带节奏,引发新的舆情。因此话语表达上要有互联网思维,逻辑上要求更严密。

2.重塑监督品牌。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原有的党媒舆论监督平台亟需融合,形成一种舆论监督的矩阵效应,重塑品牌。这中间需要破解几个最基本的现实问题:一是原来分散在各平台的信源渠道整合,二是采编人员整合,三是发布平台整合。按照全媒体传播的要求,在舆论监督内容生产和包装上尤其要重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样式,真正实现一次调查、多文本生成、多平台发布、全媒体覆盖。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在本轮媒体融合过程中,首先整合原来纸媒、广电、三衢客户端上的舆论监督专栏运营人员,成立调查评论部,有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其次在舆论监督产品的包装上进行了整合,同一监督选题根据不同平台制作不同产品,由调查评论部负责同步分发。再次在三衢客户端上开设“瞿剑客”专栏,全力打造移动端舆论监督品牌。经过近一年的运作,从目前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重视建设性监督。在传统舆论监督思维中,媒体监督就是批评报道、负面报道,而且更多的是面向基层“最后一公里”的监督。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浅层次的监督内容已越来越少,需要面向深层次矛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这就难免会遇到追溯顶层设计的“最初一公里”问题。政策落地、改革推进过程中,基层“最后一公里”生病,“最初一公里”是否也应该吃点药?在现实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要对顶层设计的“最初一公里”展开批评监督,牵扯到上层领导和决策部门,阻力会更大。建设性监督是突破新的时代背景和传播生态下舆论监督瓶颈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思路。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调查评论部十分关注建设性监督选题,让一次舆论监督变成了一次话题设置。做到既提出问题,又分析因果逻辑,更重要的是让受众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从不同角度观察事件,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后产生的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问题,策划了一组系列报道。报道以记者调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随后组织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市政府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作出了批示,并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调研,最后促成了市政府出台“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公约”。这组报道跳出了传统舆论监督硬碰硬批评的框框,而是通过设置议题,汇集民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这种“软监督”实际产生的效果并不比批评性的舆论监督差,既促使问题的解决,还进行了一次社会公德教育。

4.发挥内参的作用。在传统思维中,内参是对事件重大或涉及敏感话题时采用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随着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更多涉及改革发展深层次、宏观层面的矛盾和问题被列入内参报道的范畴。对这些主题先行的选题,除了扎实的调查内容作支撑,更需要独立的思想观点,为党委政府决策开拓思路。公开报道需要考虑平衡,但内参可以放开手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是体现“党媒辅政”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内参报送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通过定期分析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成立专班深入调查,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内参,均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比如围绕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中浙赣合作发展主题,派出专班前往江西省上饶市调查,撰写了《衢饶发展“东西”问——衢州、上饶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客观地反映了两地在发展理念、速度和质量上的差距,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并作为常委会会议资料印发。再比如围绕产业发展,衢州市提出推进“五链”融合(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打造“工业强市”2.0 版。这项重点工作推进一周年后,实际成效究竟如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需要拿到一个客观的评估。为此,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又组成专班,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形成了内参《坚持不懈做好深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五链”融合一周年调查》。该内参同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长篇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就相关问题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对策。类似涉及区域发展宏观层面的重大主题,内参所起到的正面引导作用比公开报道更有价值。

综上所述,舆论监督作为党媒手中的一把引导舆论的“利剑”,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大有可为。把领导关注、百姓关心和受众认可三者有效衔接,最终促使问题解决、推动工作、形成闭环,需要搭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脉搏,重构话语体系,让舆论监督的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内参信源舆论监督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内参报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出圈”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