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玲
【教学内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吟诵一首词:了解词的文学特点,诵读词的韵味。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 走近一个人: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词人内心,涵育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预习单。
板块一:读出词韵,体会音律美
师:在高鼎的眼中,乡村生活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在辛弃疾的眼中,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清平乐·村居》,读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准确。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读通顺。
师:通过比较,你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不同吗?
生:词有词牌名,原来词是可以配上曲调吟唱的,曲调名就叫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题目叫——村居。
生:词每行的字数不一样,所以又称“长短句”。
生:词分两段,篇幅较长,一般分两部分,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了解词的特点后,老师想邀请同学来朗读。读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其他同学注意听,可以跟着默读。
师:这首词里的两个生字都读准了。看“翁”的字形,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翁”就是老公公,所以上半部分是一个公字。
师:再看“媪”字的结构,是什么意思?
生:“媪”就是老婆婆,所以是女字旁。词中的“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师:是的,一起读读这一句,注意读出老夫老妻很亲密的感觉。
师:词中有个多音字——“剥”,当它组成固定词语时,该怎么念?
生:“剥bō削”,大家跟我读——
师:在本词中是指用手把皮和壳去掉,又该怎么读?
生:“剥bāo莲蓬”,大家跟我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特别指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朗读节奏)
师:读古诗词,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声断意连的韵味来。比如“清平乐”这个词牌名,如果读得语调平平(师示范),有声断意连的味道吗?
(生摇头)
师:如果这样读“清—平—乐”(师再示范,充满感情),听出韵味了吗?
(生点头)
师:大家再读一读,争取读出这种声断意连的韵味。
(生练读)
板块二:读懂词义,知晓引申义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大家提出来,一起交流。
生:虽然查了资料,但还是不太明白“吴音”的意思,听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师:谁来帮助他?
生:词中写到的地方在江西上饶一带,古时属吴国,那吴音就是——吴国的乡音。
师:吴音细细柔柔,又叫吴侬软语。辛弃疾是山东人,说的北方方言,听到这吴音,觉得格外好听。光这样解释,你们也许没感觉,我们来听一小段苏州评弹,感受一下吴音的软软糯糯(播放《太湖美》)。
生:我觉得资料中对“相媚好”的解释也很生硬,老师能说得更清晰些吗?
师:汉语是形象的语言,很多词语的意思,光看词典只能知道些皮毛。要想理解透彻,一定要联系生活。看,“媚”这个字,本意是女孩子眉毛弯弯对着你笑(出示图片),再引申一下,“媚”有喜爱的意思。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互喜欢。
师:词中是谁和谁“相媚好”?
生:白发翁媪。
师:这样“相媚好”的老夫妻,你能送他们一个合适的四字词语吗?
生: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相濡以沫……
生:“无赖”这个词,今天是指不讲道理的人,怎么在古语中却是可爱的意思呢?这相差也太大了吧!
师:你能联系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来思考,说明你很会动脑筋。凡是多义词,只要细细琢磨,多半都能发现不同意思之间的联系,这叫词语的“引申义”。谁能把其中的引申义说一说?
生:“无赖”本是不讲道理的意思,结合词中的描绘,是小孩童趣可爱的表现。大人管小孩叫“无赖”,就像爸爸妈妈有时叫我们“小调皮”一样,是一种亲昵的称呼。
师:太好了,这叫“似憎而实爱”。同一个词语,古今之义虽然相差极大,但细细琢磨,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一起再来读一读。
板块三:走入词境,想象画面感
师:我们读诗词,不仅要读懂意思,更要努力读出作者的心情。你能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辛弃疾看到这个村居时的心情吗?
生:我觉得是“喜”。
生:我觉得是“醉”。
师:“喜”和“醉”,都是表达心情的,再想一想,哪个更好呢?
生:还是“喜”更好,因为“醉”也是因“喜极而醉”。
师:言之有理。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这么欣喜?
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每人说一处令词人感到欣喜的画面,交流时可以这样表达:我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词人的“喜”,因为词人看到/听到/觉得/想到……所以此时他是欣喜的。
(2)交流时注意找不同的语句,或就同一句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词人的“喜”,不重复发言。
生:我觉得辛弃疾最喜欢的是小儿,因为“最喜小儿无赖”。其中“卧”字最能体现小儿顽皮的动作。
师:看看插图,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或是语言吗?
生:小儿趴在溪边,一边悠闲地晃着双脚,一边剥着莲蓬吃。自己嘴里塞满了,就会剥着存起来,带回去给爹娘和哥哥尝尝。
生:等他趴累了,就会翻个身,躺在草地上,用荷叶遮住脸,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他口中会哼着小曲。
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悠闲,自由自在。
师:真是自由自在呀!除了小儿,作者还喜欢谁?
生:会喜欢大儿,因为大儿辛苦地在田里给豆子除草!
师:看看图,大儿锄草的样子,你们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虽然他在锄豆田,但那辛苦的样子,让我想到“汗滴禾下土”。
師:猜猜大儿的心里会想些啥?
生:爹娘年纪都大了,弟弟都还小,我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要多帮家里干些活儿。
生:作者还喜欢中儿,他为家里织鸡笼,换钱来补贴家用。
生:作者还喜欢这对老夫妻,因为他俩恩恩爱爱,喝着小酒,特别温馨。
生:还喜欢迷人的风景,真的是“山清水秀”啊!
师:同学们的想象合情又合理,把我们带进了词中的画面。你们觉得谁是“喜极而醉”呢?
生:是这对翁媪,他们喝了点小酒,看着自己幸福的村居生活,已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这老两口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想象一下,练写几句这对老夫妻的对话。
生展示写话片段:
媪:老头子,你看咱们的三个儿子都长大了,老大身强力壮,又吃苦耐劳,以后家里的事儿都能靠着他了。
翁:是啊,老太婆,二儿子像你,心灵手巧,编织的鸡笼又轻便又结实,每次到集市上都能卖个好价钱,回来时还不忘给我们带些点心和小酒。真是孝顺啊!
媪:小儿子虽然调皮,却很机灵,是我们全家的开心果。住在这样宁静的小山村里,真是幸福啊……
师:老夫妻都醉了,他们仅仅是醉在酒里吗?
生:他们是醉在幸福的村居生活中。
师:此时此刻,陶醉的只有老夫妻吗?还有谁?
生:正在看着他们的辛弃疾。
生:还有我们大家。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其中。
板块四:联系背景,涵育家国情
师:好一幅迷人的画面啊!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村居呢?
生:和谐、安宁、温馨、美好的村居……
师:可是,在乡村,这样的景色又有什么稀奇?老人不就应该这样安享晚年吗?小孩子本就应该无忧无虑啊!这实在是一个平凡的村居啊,为何让辛弃疾如此沉醉呢?
(师出示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师:现在,你们知道辛弃疾因何而醉了吗?
生:他希望普天下的村庄都能像这个村庄那样平静、安宁。
生: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却不能回去。
生:他渴望自己也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师:这个村居虽然平凡,却很温馨。此刻他的家乡,只能看到什么?
生:流离失所的难民,狼烟四起的烽火。
师:此刻他的家乡,只能听见什么?
生:哭爹喊娘的痛苦声。
师:小草青青虽然普通,却只有在这个小山村才能安静生长。辛弃疾在另一首词《破阵子》里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连读三遍,语调渐强)而今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看到这样一个平凡却温馨的村居时,他会涌起怎样美好的愿望呢?
生:自己和战火中的百姓都过上安宁的生活。
师:看到这种平凡却温馨的村居,体会到辛弃疾渴望天下太平的愿望,此时此刻,沉醉其中的不仅有辛弃疾,还有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清平乐”铭记在心中。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板块清晰,从落实语文基本素养入手,层层递进,引领学生读出词韵、理解词义、想象画面,理解情感,引导学生通过一首词的学习,品悟一个伟大的人物,在落实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涵育家国情怀,践行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价值。
一、对比关照,反复诵读,了解“词”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首诗和一首词,让学生通过品读、比较、观察,了解词牌名、长短句、上下阕等词的特点,从而形成对词的初步感知,这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焦点聚焦在语言形式上,有效普及“词”文化。此外,诵读诗词,体会韵律美是学习词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传授了“声断意连”“抑扬顿挫”等吟诵技巧,从最初读得字正腔圆,到重点读出韵脚,再到读出长长短短的感觉,诵读要求不断提升,始终紧扣“词”的特点,读出词的音韵美。
二、读懂词义,学会质疑,提升学生理解力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运用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在还原语境中,体会句子的情意。汉语的奥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引申”。当学生提出“小儿怎么会是无赖”时,教师用提问引导,逐步深入,指导学生由说出这个词的常用义,到联系词中的“情事意趣”,体会“无赖”在这里的引申义——“顽皮、可爱”。这种注重语言“引申义”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设计一些类似的针对性训练,对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提升很有价值,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领会词语的情感温度。
三、走入词境,读写结合,想象语言画面感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关注点,由远观村居美景,到耳闻吴侬软语,再到近看人物活动,思维进阶鲜明。欣赏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力求触摸到作品的肌理结构,由文字到想象,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正是落实语文素养最质朴的路径。在本环节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走进词境,置身于语言营造的氛围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情态。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的“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这一语文素养,落实在对话的言语间、练笔的文字中。
四、跌宕情感,感悟精神,涵育家国情怀
教师由“喜”提问,谁喜?因何而喜?进一步传达词中的生活情趣。正当喜悦、祥和与温馨弥散在教学各要素中时,教学一下进入“情感跌宕”的环节——“这个村居如此平凡,却是作者求之不得的幸福”,学生在内心激荡的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时代背景,领悟作者伟大的爱国精神。“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落实语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由此观之,本课的学习,呈现出一种语文独有的方式,正所谓“写它不提它,想想就是它”,看似没有“家国情怀”的说教,却又在落实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处处都把“家国情怀”浸润于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