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学习视角的中学劳动育人实践

2023-03-26 14:01孙德生马德路吴俊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

孙德生 马德路 吴俊伟

摘要:劳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备沉浸性、具身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其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须依托于具体的实际场域或学习场域。学校运用场域学习理论构建“农业园—学校园—家庭园—社会园”“四位一体”的中学劳动育人体系,通过农业场馆的具身体验、学校场域的文化浸润、家庭场景的言传身教、社会场所的劳动实践,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确立劳动情感,树立劳动精神,为中学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打通个体生长路径,涵育幸福人生。

关键词:场域学习;劳动育人;全员育人

德智体美劳五种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而劳动素养是德智体美四种素养的综合,其核心目标是德育——劳动价值观的培育。现阶段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大多表现为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探究與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现状研究,有关中学如何实践落实劳动教育的研究稍显浅薄,没有关注到劳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备沉浸性、具身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以及场域对于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对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实践探索和落实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场域学习理论构建从“农业园—学校园—家庭园—社会园”“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启发普通中学就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展开深入思考,引领学生在现代农业场域的具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场域浸润和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

一、农业园场馆学习:获得劳动具身体验

场馆学习是让学生在真实场域中重新认识、定义劳动、动手体验、情感激发的实践探究课程,突出了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互动性、情境性、主体性、生成性等特点。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感知觉运动及其状态和所处环境都影响并参与着认知和情感的学习。因此,农业园场馆学习是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行探索、重构,以促进身心发展、人格塑造,实现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学习。

(一)学农实践:“传统+现代”的农业体验

农业教育实践基地是学农实践的重要实施场域,是学生体验操作、体会艰辛、感受科技、具身参与的空间保障。走入“传统+现代”的农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全方位、实境式地参与,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体验度。

农业园劳动教育课程是以“劳动育人、科普育人、环境育人”为目的,通过“传统+现代”的农业教育实践场域,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突出“劳动”功能,感受智慧农业。例如:让学生参与梨树园除草、植树、薏米种植等传统农业活动,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感受物联网技术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运用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

农业园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以自觉、能动、快乐、积极的状态投入劳动,以直接经验勾连内在的间接经验,走出“劳而不动”“只问收获、不问耕耘”的认识误区,通过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理解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提高创意物化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共同指向科学探究、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劳动创新等目标的培养。

(二)农耕文化:体会劳动文化价值

农业园场馆将农业文明、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感知农业的“物候与节气、生产与加工、文化与技术”,获得情感体验,体会农耕文化中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劳动内涵和“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劳动思想。

首先,学校以农业园场馆为依托,让学生的视野从书本移向大自然与社会,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农民,充分尊重农耕文明,树立爱农崇农情怀,增加对农业成果的自豪感。

其次,学校以农业园场馆为依托,从农史介绍、古农具展示、农事活动、劳动体验、农业科普、农耕文化、乡土民情、素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视角出发,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文化教育,以实地、实景的方式让学生具身参与,互动体验,拓展视野,感知农村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劳动创造美”的观念。

最后,学校以农业园场馆为依托,科普农业文化,让学生在“认知—实践—体悟”中感受劳动智慧,在融入自然、融入生活、融入科技的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劳动自由度和交互性。

以具身化的劳动教育策略帮助学生进入“自主体知”的具身状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及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崇高理念。

二、学校园文化浸润:习得劳动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中凝练而成的制度、精神、行为、物质文化的集合,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校园文化创设出的浓厚氛围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学生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具身环境中陶冶劳动情操,从而传承优良的劳动品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物质文化:学圃园每班“一片田”

学校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建设一个“物质”场域,也不是单纯的劳动锻炼与实践,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劳动教育原则基础上,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的的劳动具身体验,它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文明状态和劳动价值观念。

学校创建学圃园作为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场域,并为此开发了学圃园“一片田”劳动教育实践校本课程,使学生得以亲近自然、亲自动手、亲历生长。每个班级分到“一片田”,田间劳动从“翻土—整地—施肥—播种”开始,学生学习了蔬菜种植,之后又亲历了蔬菜的养、收、食、储等过程。农场就是课堂,耕作也是作业。学生常说:“‘一片田’是我们的另一间教室,不仅能了解一些农作物的样子和生长过程,更了解了它们的栽培方法和简单病虫害的症状与处理方法。”

“一片田”将书本知识带到田间地头,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生活化、立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具身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还学会了分享和合作。

学圃园作为校园内的劳动教育资源,承载着学校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劳动体验,感知劳动乐趣,促进劳动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更好地体悟劳动的真谛,明确自身的价值。

(二)精神文化:校园劳动习惯养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要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琢、做到极致。事实上,这正是劳动本身承载的教育和涵养的劳动精神。也就是说,学校园劳动教育要拓展劳动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管理与评价。

围绕学生的全部在校生活,学校创设了校园劳动日常场域,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日常,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和劳动文化。学校将室内外校园需要清扫的区域按班级数量进行劳动责任区划分,同班同学在班级劳动责任区域内再进行个人分区认领,学生每天固定在早读前、晚饭后打扫劳动责任区。

学校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设计劳动教育标语、图画,通过校园广播、劳动报栏、劳动角等阵地宣扬优秀劳模事迹,让整个校园充斥着正向的劳动价值观念,浸润学生内心,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组建学生轮班值周小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检查,管理劳动工作。学校将学生的劳动过程、行为、表现等方面记入个人劳动素质档案,每两周评选一次“流动锦旗”班集体,这成为各班学生非常重视的一项集体荣誉。

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现在校园生活中,每天以劳动开始、以劳动结束,便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在每天的劳动中,学生低下头、弯下腰,增强劳动体验,出力流汗,收获身心成长。

(三)行为文化:劳动课程的行动生成

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载体,教育会反作用于生活。劳动教育课程要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既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要丰富劳动课程活动的教育形式。

十年来,学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化建设的探索与完善,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构建了突出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技能性、创造性等特点的20余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编写了《盆栽常识》《美食制作》《学农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用书》等10余种校本教材,形成了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适应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德育价值融入劳动课程

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课,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开展“劳动模范进课堂”活动,既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提升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自觉,又培养了学生勤劳节俭的劳动品质,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劳动观。

2.将智育知識衔接劳动课程

将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课内做好劳动理论知识的传授,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将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关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感受科技智慧之美,体验劳动创造之荣,助力多名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3.将体育意志渗透劳动课程

播种课学习耕地、播种、施肥,小厨师课堂学习择菜、洗菜、做菜,岗位实践课学习回收餐具、清扫厨房。这些身体力行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崇尚奋斗,培育学生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健康。

4.将美育情感内化劳动课程

开展寝室环境美化评比活动,使学生感受劳动创意之美;开设班级劳动角,让学生种植喜爱的盆栽,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感受生命之美;将诗文中的劳动意境与真实劳动体验相结合,创建美好情境陶冶情操,获得劳动情感。

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用手触摸、用眼辨识、用嘴品尝、用耳倾听、用脑思考、用心感受等经验,实现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的全方位提升。

三、家庭园言传身教:养成自主管理习惯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主管理习惯的养成是劳动价值观养成教育在个人层面的现实表现,它体现了学生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对劳动的认同和内化,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要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养成自主管理习惯,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一)家庭教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场域,是学生的终身学校。家庭教养是教育的初始形态,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家庭教养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底色。

为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成立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每学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劳动观念教育。举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等主题教育讲座活动,营造崇尚劳动的环境氛围,构建劳动学习型家庭。

通过创建家长大讲堂,转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让家长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处于同等的地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校要唤醒家长的劳动意识,以身作则,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为学生树立好劳动榜样,陪学生一起做劳动。引导家长通过传授整理房间、烹饪美食等劳动技能,激发学生融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家庭氛围,并及时教育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劳动教育应利用和发挥好家庭和学校的育人功能,寓劳动教育于现实生活,家校协同、齐抓共管,构建家校劳动教育共同体,形成劳动育人合力。家校互相交流、沟通学生现状,让劳动教育更有发展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家校合作劳动教育以学生家庭场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让学生具身参与家庭劳动,以促进其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的提升。学校从2011年起,就开始尝试建立家庭与学校的长效联动机制,以校风带动家风,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做一道菜、打扫一次卫生、手洗一次衣服、收拾一次餐具、擦一次玻璃,让家庭劳动成为常态。现在,学校形成了完善的家校共育劳动教育体系,制定了家务劳动计划表,建立了钉钉家庭劳动记录本,鼓励学生每周参与家庭劳动,并将参与情况形成图文记录,上传钉钉群,及时获取评价。

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实施、反馈、留档体系,纳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家庭劳动教育结合,布置元宵节做灯笼、端午节包粽子等家庭劳动作业。学校还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举办与劳动相关的演讲或者晚会,弘扬劳动文化,表彰“劳动小楷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劳动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体悟劳动的意义。

四、社会园劳动参与: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劳动教育的开展亦是如此。劳动教育只有融入广阔的社会和自然之中,才能发挥其育人功效,具有生命活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劳动教育应与社会相衔接,营造多元社会劳动场域,共筑育人平台,以求适应社会需要。

(一)志愿服务:体会劳动奉献精神

在社区或团体中的劳动能增进学生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情感,产生乐于奉献的品格,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劳动的出发点,能帮助学生增进责任心,树立服务情怀,在服务他人中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立志愿服务团队,采用“校内+校外”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服务意识。

在校内,学校设立了10余类志愿服务岗位,如义务劳动志愿者清扫书香园地卫生,健康监测志愿者汇总健康出席情况,文明礼仪志愿者维护课间纪律,等等。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劳动奉献的快乐。

在校外,学校与社区签约,合作共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基地,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克服了志愿服务路途远、场地紧张、环境不熟等难题。同时,把社区活动参与度作为学生劳动教育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学校和社区劳动成果的互惠互享。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福利院、關爱空巢老人、宣传垃圾分类、参与河畔净滩活动等,运用所学的劳动理论升华认知,在社区劳动服务中淬炼意志品质,感知劳动的社会价值,磨砺劳动价值观。在劳动体验中,强化劳动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高贵正是源于劳动中的无私奉献。

(二)职业启蒙: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的观点。劳动教育是将书本上理论知识联系现实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想要富有生机,就离不开社会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参加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才能获得职业启蒙,体认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培养职业兴趣,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劳动观念。

为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构建全方位的社会劳动教育场域,学校与企业、工厂、社会团体建立联系,加强各方之间的劳动教育合作,让学生通过感知真实的劳动环境,释放参与劳动实践的身体潜能,以联动素养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成立职业启蒙教育讲师团,讲师团由各行各业的家长代表组成。来自各行业职业启蒙教育讲师讲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通识能力以及特殊劳动知识和技能。走进消防大队、气象局、服装厂等单位,让学生参与职业体验,体会不同职业的属性和特点,在劳动教育中树立未来职业目标,提升职业幸福感。

总之,学校全面打造“农业园、学校园、家庭园、社会园”四个劳动教育场域的组合联动,遵循劳动学习的具身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以“四园联动”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场域的贯通和劳动素养在不同情境中的迁移。学校通过“四园联动”涵育幸福人生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打通个体生长路径,以劳促思,创意生活新工具;以劳促行,创设生活新环境;以劳促志,创想生活新未来。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19(17).

[2]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

[3]胡佳新,陈诗.从离身到具身: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向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3).

[4]李苹.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6]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7]汤素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
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新体系建设初探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思考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做最贴心的教育
班级教育小组下实行全员育人的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