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代的美国诗歌史研究与中国知识创建

2023-03-25 10:23刘东霞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6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的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推动了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从学术史和中美学术互鉴的视角总结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成果及其历史编纂观。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治互渗、中西互鉴与中国自主相结合的历史编纂观,在美国文学史框架下的诗歌史、诗歌专题史和诗歌专门史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和话语,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创建提供了注脚和范式。

关键词:中国新时代;美国诗歌史研究;历史编纂观;中国知识创建

作者简介:刘东霞,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教育。

国别文学史研究是以国别文学研究为基础,又构成国别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美国诗歌史研究作为国别文学专门史的研究,是美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文学史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自从1978 年董衡巽编写的《美国文学简史》( 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美国文学史出版以来,中国学者在美国文学史研究以及美国诗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美国诗歌史研究和编撰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新时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彰显出成熟、深刻、独到的学术特征。本文聚焦于新时代中国学界对美国诗歌史的研究,揭示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知识和话语构建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理论探索与编撰实践相互激发,在新时代形成一个小高潮。1978 年出版的《美国文学简史》( 上)(下册于1986 年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撰写“ 自己” 的美国文学史努力的开始(金衡山 54)。这尽管不是美国诗歌专史,但是在美国文学史的框架下展现了美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甚至开辟专章阐述美国诗歌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书设专章介绍哈莱姆文艺复兴诗人,奠定了非裔诗歌乃至美国其他族裔诗歌在此后中国编撰的美国文学史、美国诗歌史中的地位,比美国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文学史著作之一《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首次将族裔文学纳入美国文学史框架更早。20 世纪90 年代,美国文学史编撰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较重要的著作有:张锦的《当代美国文学史纲》(1993)、常耀信的《美国文学史》( 上册)(1998)、金莉与秦亚青的《美国文学》(1999)、杨仁敬的《20 世纪美国文学史》(1999),以上这些通史或断代史都专门介绍了美国诗歌脉络或重要诗人;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史》(1992)、汪义群的《当代美国戏剧》(1992)、郭继德的《美国戏剧史》(1994)、张子清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1995)、周维培的《当代美国戏剧史》(1999) 等文类史著作则标志着中国的美国文学史研究开始朝纵深发展。张子清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近90 万字,覆盖了20 世纪之初至90 年代初期的美国诗歌全景。

20 世纪90 年代的国内美国文学史编撰是对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也为此后美国文学史、美国诗歌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文学史编撰既激发了中国学界对美国文学史理论研究的兴趣,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学界对包括美国诗歌史在内的外国文学史编撰的热情。随后经过十余年的沉淀与反思,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美国诗歌史研究的又一波小高潮,中国的美国诗歌研究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学界更加关注对美国文学史/ 诗歌史的理论反思,为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反思美国本土的文学史编撰理念和话语体系。王玉括的两篇论文《中国学人对美国文学史编写的思考》《“ 美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聚焦于以20 世纪以来美国出版的五套代表性美國文学史著作,即威廉·特伦特(William Peterfield Trent)主编的四卷本《剑桥美国文学史》(1917-1921)、罗伯特· 斯皮勒(Robert Spiller)主编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1948)、艾默瑞·埃利奥特(Emory Elliott)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萨克万·伯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主编的八卷本新《剑桥美国文学史》(1994-2005)、格瑞尔·马库斯(Greil Marcus)与维纳·索勒斯(Werner Sollors)主编的《新美国文学史》(2009),梳理了百年来美国文学史编撰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发展流变以及中国学人对其作出的反思,探讨了中国学界在批判地吸收、借鉴美国文学史观和治史理论的基础上编撰中国的“美国文学史”的路径。①李松剖析了马库斯和索勒斯的《新美国文学史》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史观,认为该著在反思文学史编撰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价值表现在于重新理解文学、历史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对各种文学史书写思路与方法保持开放的、宽容的态度(208)。罗良功在《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一文中,质疑国内外美国文学史编撰忽略非裔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文学地位的观念和实践,认为美国非裔文学促进了美国文学独立,文学史编撰应该彰显其文学地位和文化贡献(8-13)。杨明晨也从“国家”叙述视角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与美国国家文学史书写,认为美国华裔文学在不断协商“多元”与“一统”的美国整体国家话语结构中始终难逃传统主流话语的宰制(112-119)。

其次,中国学者对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也作出了理论反思。例如,韩加明、金衡山对改革开放以来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文学史著作的得失、特色、贡献、创新等进行了盘点和历史评价,②为新时代的文学史编撰和研究提供了历史资鉴。金衡山梳理了王佐良、盛宁等国内学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关于美国文学史编撰的观点。虞建华、姚君伟、王光林等学者就张子清的《20世纪美国诗歌史》(修订版)进行了评介,高度肯定了该著基于中国视角和个人经历与学术体验建构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的学术立场与文学史观,以及强调多民族美国、将少数族裔诗歌和华裔诗歌纳入美国诗歌史架构的史学视角。③这些理论反思为中国新时代的美国文学史/诗歌史编撰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新时代中国美国诗歌史研究的成就

中国的新时代也见证了中国美国诗歌史编撰的丰硕成就。这一时期的美国诗歌史成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美国文学史架构中的诗歌史、美国诗歌专题史以及美国诗歌专门史。

首先,美国文学史架构中的诗歌史研究成果卓著。2019年出版的四卷本《新编美国文学史》修订版由刘海平和王守仁担任主编,在美国文学史的框架下书写美国诗歌史,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诗学观与文学批评流派之间的关系。该书将美国文学史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印第安部落文学,并对印第安诗歌作了系统梳理,在中国的美国文学史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开拓性和学术价值。张郭丽的《文化交融与碰撞视阈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创作研究》(2019)从文化交流的视角探讨了20世纪英美文学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20世纪美国重要诗人诗学思想的形成与流变。

其次,美国诗歌专题史探索精彩纷呈。这类诗歌专题史是指中国学者以专题论文或关于具体诗人、诗类、流派的专著所呈现的美国诗歌史。例如,朱新福的《美国经典作家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2015)对美国文学史上具有生态主义思想的诗人进行了梳理和论述。蒋岩在《论诗歌声音与表演的录制档案—— 以“ 宾大之声” 在线诗歌档案为例》一文中,以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Sound 数字化诗歌档案库为例,梳理了20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诗歌声音档案和诗歌表演音像录制的历史,透视出20 世纪兴起的美国表演诗歌和有声诗歌的发展进程(192-202)。刘东霞的《美国表演诗歌的历史演变与审美特征》对美国表演诗歌及其源流与美学特征进行了历史考察和梳理(32-37)。罗良功的论文《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在英语文学史的语境下剖析了美国当代诗歌视觉诗学的历史源流、外在特征、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80-86)。新时代也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关于诗人或诗派研究的诗歌专题史研究成果。例如,刘立平的《纽约派诗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纽约派诗歌运动发展史,探讨了诗人与自然、诗人与城市、诗人与绘画的关系。梁晶的《现象学视阈下威廉斯诗歌美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以现象学为视角,从“ 想象” 的内涵源起和演变、诗性或内在哲性以及历史、教育、政治经济等层面考察了威廉斯的想象诗学。黄宗英的《爱默生与美国诗歌传统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采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爱默生思想和文学特征对美国诗歌传统的影响。

再次,美国诗歌专门史研究向纵深推进。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史编撰开始走向专门化、从综合史走向文类史和断代史,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编撰也发生了相似的变化,即美国诗歌史编撰从整体诗歌通史或断代史走向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的诗歌专门史撰写。黄宗英的《美国诗歌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贯通殖民地时期以来的美国诗歌史,虽然其重心并非在于美国诗歌历史叙述,却创造性地展现了美国主流诗歌传统流变的基本脉络。该书通过20 余位考察代表性诗人的个性风格、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特征及其在历史维度的承续流变,勾勒了美国诗歌发展的总体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特点。张子清的三卷本《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修订版,2019)堪称美国诗歌综合性断代史研究巨著。该著作以20 世纪为主体,上溯至19 世纪末期、下及21 世纪之初,对美国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叙评。

新时代见证了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编撰逐渐从国家诗歌综合史走向民族诗歌史编撰,这是美国诗歌史研究不断深化和精细化的标志,既与国内学界越来越强烈地以美国作为多元民族国家观念重新审视和修正中国学术的努力相关,也与中国的美國文学研究自20 世纪末以来突破所谓“ 主流文学” 的窠臼、更加关注美国族裔文学的趋势有关。

新时代的中国学者除了编撰美国诗歌综合史外,还着力编写少数族裔诗歌史,包括美国非裔、印第安、犹太裔、华裔诗歌史。王卓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即是一部代表性著作。尽管作者声称本书并非“美国族裔诗歌史的研究”,但是该书以洋洋90余万字的篇幅,“从多元文化视角对美国族裔诗歌的文化多元性进行了探讨,并特别关注了美国族裔诗歌与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内在关系”(10),重点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第安诗歌、犹太诗歌、非裔诗歌等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少数族裔诗歌,展现了族群诗歌整体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美国非裔诗歌史研究方面,除王卓的上述专著外,谭惠娟、罗良功等著的《美国非裔作家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罗良功即将出版的《20世纪美国非裔诗歌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罗良功的论文《美国非裔文学:2000-2016》基本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非裔诗歌史体系。《美国非裔作家论》以近20万字的篇幅简论了美国历史上近20位重要诗人,且多为中国首次介绍和论及,勾勒出美国非裔诗歌史的基本骨架。罗良功在《20世纪美国非裔诗歌史》中以20世纪美国非裔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非裔诗歌通史的框架下系统考察了20世纪美国非裔诗歌在艺术与政治两极之间的多元化诗歌探索。

新时代的中国学者也对美国其他族裔诗歌进行了系统研究。例如,张琼的《生存抵抗之歌:当代美国本土裔(印第安)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是国内系统研究当代美国本土裔(印第安)诗歌的专著。该书以美国当代本土裔诗歌文学整体发展为框架,重点考察了九位重要诗人及其作品在整个当代美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揭示出美国印第安诗歌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宋阳的《华裔美国英语诗歌研究——比较诗学视域中的语言表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虽然不是华裔诗歌史的专著,却梳理了美国华裔诗歌史的基本脉络,反映了华裔诗歌语言艺术的历史流变。李保杰的《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美国西班牙语裔文学史的专著,将西语裔诗歌融入整个历史框架,提供了一扇管窥西语裔诗歌史的窗口。

三、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历史编纂观

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顺应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大势,逐渐摆脱政治单一话语模式而形成学术与政治互渗模式,强调中西互鉴与中国自主相结合,在新时代初步形成较成熟的美国诗歌历史编纂观。

1.强调诗歌史编纂的科学性。新时代美国文学史和诗歌史研究十分注重文学史编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刘海平、王守仁在2019年修订版《新编美国文学书》中坚持20年前第一版的政治史原则,他们在“总序”中写道:“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不只是单纯的文学叙事,还是一种国家叙事:一方面勾勒这个国家文学发展和演变的轨迹,总结其文学成就与经验,另一方面也描绘这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1)。他们明确提出了撰写《新编美国文学史》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完整表现美国文学的历史全貌,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的流派、作家与作品,总结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的成功经验”(1)。中国学者坚持美国文学作为国家叙事的定位,力求“ 完整表现美国文学的历史全貌”,完整地回答了关于美国文学史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美国?什么是美国文学/ 诗歌?在中国学者看来,美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印第安文学、非裔等少数族裔文学都应该包含进美国文学/ 美国诗歌的框架中来。正如施咸荣所说,“ 美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多种文化冲突、混合的结果”(153)。这一观点在新时代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一方面,众多学者撰写美国非裔、华裔等少数族裔诗歌专门史;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撰写美国印第安诗歌史,以此将美国诗歌史和美国文学史追溯至美洲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印第安时代。

2. 强调中国学术的自主性。新时代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视美国文学史/ 诗歌史研究中的学术自主性,在国家倡导建构中国自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学者更加强调美国诗歌史研究的中国独立个性。一方面,中国学者坚持科学标准与意识形态标准高度统一的文学史观,延续并超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注重政治性的传统,使文学史编撰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从单一政治标准和政治话语逐渐转向新时代的学术与政治相统一,成为当下文学史研究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坚持从文学文本出发进行文学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文学史观延续了中国文学治史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不断摸索出来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经验。20 世纪后期,王佐良先生坚持认为,中国学者编写外国文学史,“ 要着重作品本身,通过研究作品来讨论问题”(王玉括 90)。新时代中国学者编撰美国文学史时承续了重视作品的撰史风格,强调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读提炼出文学史的事实和观点,凸显了作品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黄宗英在编写《美国诗歌史论》时,试图“ 通过释读美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诗歌作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既勾勒美国诗歌发展的总体脉络,又总结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特点,同时窥见并揭示代表性诗人的个性风格及其在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的区别性特征”(1)。在当下欧美理论至上的学术风气之下,中国学界坚持文学根本,体现了一种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学史观和治史风格。

3. 强调中国立场。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更加自觉地体现了中国立场,突出美国诗歌史对中国关切、中国需要、中国传统的回应,因而十分强调运用中国视角进行美国文学史/ 诗歌史的认知、理解和话语建构。例如,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明确表示,该书的编写“ 力求从中国人视角对美国文学做出较为深刻的评述”(x)。在此思想指导下,该书挖掘和论述了爱默生与儒家学说的关系、惠特曼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模仿和翻译、艾略特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对中国诗人的影响等等,并且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了专门研究。虞建华概括了张子清著《20 世纪美国诗歌史》所体现的中国学者编撰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立场:中国人编写的美国文学史,应该站在我们的立场,服务于我们的读者,考虑国内的关注和需求(156-157)。总体而言,新时代美国文学史/ 诗歌史研究反映了中国学者自觉的中国立场,由此有助于建构有独立的中国认知体系、回应中国的世界关切、服务中国社会文化需要的中国自主的美国文学/诗歌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四、美国诗歌史的中国知识创建

中国新时代的美国诗歌史研究在批判吸收和借鉴欧美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立足中国自主探索,初步完成了较成体系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建构。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建构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确立了关于美国的概念,重构了美国诗歌史的时间疆界。1949年以来中国学界虽然一直将美国非裔和其他族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但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学界受到西方学术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影响,常常忽视少数族裔文学而强调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主体的美国白人文学,因而自20世纪末期,中国学术界开始摆脱这种话语的限制,而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学界已经形成关于美国作为多元民族国家的共识,美国的印第安人、犹太人、非裔、华裔、西班牙语裔等少数族裔所创作的诗歌作品都被作为美国诗歌的组成部分。正基于此,张琼和张冲等人在其美国诗歌史著作中将美国诗歌传统前溯到欧洲人到达北美洲之前的印第安文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美国诗歌史/文学史的时间架构,使美国诗歌史/文学史源起于殖民时期之前的印第安文学成为被公认的文学史观念和新历史架构,这也进一步明确了美国诗歌/文学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彰显了美国少数族裔诗歌作为美国诗歌的合法性。

其次,重新定义了美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诗歌”。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不仅纳入了21世纪的美国诗歌发展,而且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诗歌”进行了重构。一方面,传统主流的诗歌诗学被重新叙述和定义。例如,钱兆明将现代主义划分为“鼎盛期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21世纪现代主义”,对美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加以重新阐释。另一方面,许多在历史上没有得到重视或专门论述的美国“主流”诗歌在中国的美国诗歌史中得到关注。例如,张子清专门介绍了“莫纳诺克新田园诗”“20世纪中晚期中西部诗歌”等诗人群体,指出这些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中尚未见系统整理总结,甚至还没有得到整体上的关注”(虞建华 157)。

第三,推动族裔诗歌史在美国诗歌史/文学史知识结构中得以完善和前景化。新时代见证了中国学界对美国族裔诗歌史研究的新发展,中国学者不仅合法地、明确地将族裔诗歌纳入美国诗歌史的知识架构中,而且进一步深化这一领域研究,先后出版了关于美国印第安诗歌、犹太裔诗歌、非裔诗歌、华裔诗歌的专门史研究成果。新时代中国的美国族裔诗歌史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深入和丰富的发展,并形成了与国际学界同步对话的格局。

第四,丰富了美国诗歌史研究的领域和主题。新时代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研究除了书写并评价美国历史上重要诗人诗作及其艺术思想之间的关系外,研究领域和主题也得到了明显扩展和丰富。美国族裔诗歌之间的交流史,美国诗歌与世界诗歌的对话史,美国诗歌在世界(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史,美国诗歌对世界(中国)文化的接受史,美国诗歌的生态思想、共同体思想、文类演变、跨艺术跨媒介诗学实践等各类专题史逐渐成为中国的美国诗歌史知识架构中的有机促成部分。

新时代见证了美国诗歌史研究的中国特色话语的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学者在美国诗歌史研究方面所采用的独特的中国视角和对中国元素的挖掘与呈现,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中国特色话语,或者重构欧美话语,去叙述、解释和评价美国诗歌。当然,在强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新时代,中国学者在美国诗歌史研究的话语建构方面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自觉意识。新时代中国学者基于学术与政治互渗、中西互鉴与中国自主相结合的历史编纂观,在美国文學史框架下的诗歌史、诗歌专题史和诗歌专门史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国诗歌史知识和话语,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创建提供了注脚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