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SONG Juan;程阿青CHENG A-qing;罗国波LUO Guo-bo;张训ZHANG Xun
(①贵阳市工程设计质量监督站,贵阳 550006;②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06)
老旧小区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砖混结构因造价低、取材方便、施工简单而被普遍使用,墙体出现裂缝也较为常见,一般分为受力裂缝和非受力裂缝。引起裂缝的原因也较多,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温缩裂缝、材料本身质量问题、施工砌筑质量等。砖混结构相较于框架结构和钢结构而言,整体性、抗震性差,墙体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砖混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耐久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据统计,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在砖混结构中比例很高[1-7],因此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贵阳市某老旧小区房屋分为Ⅰ区域和Ⅱ区域,均为砖混结构。Ⅰ区域一层至三层砖混结构修建于1987 年,第四层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12 年增加钢结构屋架层;Ⅱ区域一层至二层砖混结构修建于1987 年,第三层修建于上世纪90 年代,地基基础为浆砌毛石基础,相关建筑资料缺失。该建筑修建于山体之上,经过多次扩建和加层,后期进行过加固改造。
该建筑物建成后作为办公楼使用,经过多次扩建、加层,且进行过加固。经检查,楼面板上无异常堆载,屋顶局部有覆土存在。目前周边没有振动源,但上部主体结构出现墙体裂缝,因此对该建筑开展以下相关项目的检测工作:
经现场检测,该建筑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具体详见图1 建筑平面布置示意图。建筑垂直度最大值小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7.3.10 条对Cu 级垂直度限值的规定,满足规范要求。
图1 建筑平面布置示意图
对建筑材料强度、构件截面尺寸、混凝土构件钢筋隐蔽情况数据进行采集,并经结构计算软件YJK 进行计算,均满足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建筑上部承重结构的连接及构造基本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建筑上部承重结构及围护结构的裂缝或缺陷情况如下:
Ⅰ区域办公楼砖混部分:部分墙体出现水平、竖向、斜向裂缝,最大斜向贯穿裂缝宽度22mm;墙体砌筑质量差,局部灰缝不饱满。
Ⅱ区域办公楼砖混部分:个别构件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不密实现象,钢筋锈蚀,浇筑质量差;部分墙体出现水平、竖向、斜向裂缝,最大斜向贯穿裂缝宽度22mm;部分纵横墙体交接处出现竖向通缝,最大竖向通缝宽度为10mm;部分墙体渗水;个别外墙与基础连接处脱开,最大裂缝宽度15mm;墙体砌筑质量差,局部灰缝不饱满。
经现场检查,所抽检1~5 号探坑上部主体结构墙体存在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开裂、变形或位移。
该建筑砖混部分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局部为独立柱基础),基础采用浆砌毛石基础,砌块间砂浆强度低,砌块间空隙大,砂浆强度不饱满,粘结不牢;基础埋深较浅,Ⅱ区域办公楼部分的建筑埋深最小的仅为250mm,不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
图2 墙体裂缝图
图3 墙体裂缝图
采用开挖探坑和采用麻花钻的方法对基础尺寸、埋深、持力层现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并取土进行室内试验,确定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本次检测开挖5 处探坑并取土样,对地基基础土样进行试验,力学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地基基础土样力学参数
经检测,1、2、3、4、5 号探坑基础均为毛石条形基础,埋深分别约1900mm、1400mm、250mm、900mm、400mm。经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大于基础底面最大压力值,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满足要求。
1、2 号探坑经麻花钻钻取土样,钻取深度为5.0m,基础底部为红黏土,无危害工程安全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3 号探坑经麻花钻钻取土样,基底红黏土在2.8 至3.4m处出现土洞,3.4m 至4.1m 为红黏土,4.1m 以下为岩石。
4 号探坑经麻花钻钻取土样,钻取深度为为4.6m,为红黏土,基础底部无危害工程安全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5 号探坑经麻花钻钻取土样,钻取深度为2.8m,为红黏土,2.8m 以下为岩石。毛石基础砌筑质量差,松散,存在孔洞等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
图4 毛石基础砌筑质量差
图5 麻花钻钻取土样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土样室内试验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造成建筑墙体开裂原因为基础沉降产生的沉降裂缝,主要由以下几点引起基础沉降:
①根据现场检测,基础持力层为红黏土,红黏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率高、体积随含水率降低而大幅收缩的特性(胀缩性)[8],贵州红黏土常见自然含水率为30%~65%。根据地基基础土工试验报告,所抽检土样含水率为31.3%~40%,接近常见含水率下限值。查阅该地区2015 年至2022 年份气象资料,2022 年5 月至10 月平均温度同比明显增高且主要以晴天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植被因缺水枯萎现象;1 号探坑和2 号探坑周边存在大树,大树蒸腾作用进一步加剧地基基础土壤水分流失。综上所述,因2022 年5 月至10 月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土壤含水率降低,引起红黏土失水收缩,造成基础发生沉降,从而引起上部主体结构产生沉降裂缝。
②该建筑修建于山体之上,基岩起伏变化较大,基底下红黏土层厚度差异大,房屋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经现场勘察发现,3 号探坑(Ⅱ区域)发现基础持力层在2.8m 至3.4m 处存在土洞,基础埋深较浅,受环境影响很大,因此红黏土更容易失水,造成基础发生沉降,引起上部主体结构产生沉降裂缝。
图6 钢筋笼、钢管桩加固基础
图7 钢筋笼、钢管桩加固基础
图8 自动化监测设备点位图
③建筑基础采用浆砌毛石基础,砌块间砂浆强度低,砌块间空隙大,砂浆强度不饱满,粘结不牢,整体性差,在地基持力层出现沉降时,容易造成基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墙体出现裂缝。
④该建筑周边(Ⅰ区域)存在植物根系深入基础和持力层情况,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下,植物吸水更严重,从而导致地基土失水更为严重,进而加剧了地基基础沉降。
⑤建筑抗扰动性差,抗震性能极差:该建筑平面形状特别不规则,且未设置构造柱及圈梁,建筑整体抗扰动能力差,建筑上部结构在轻微扰动下即会产生明显的响应。
该建筑墙体裂缝主要为沉降裂缝,立即对地基基础开挖,采用支护钢筋笼和钢管桩相结合的加固处理方法。钢材采用Q345,钢筋直径为C12,钢管采用热轧无缝钢管,钢管直径43mm,壁厚为3mm。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开挖地基基础—测量放样—钢管制作安装—绑扎钢筋笼及安装—模板支护—注浆。由于局部地基基础埋深达1900mm,本次加固采用分段混凝土浇筑,预留钢筋焊接。
对地基基础加固处理后的建筑,采用徕卡MS50 全站仪结合静力水准仪对变形情况进行自动化观测。根据变形监测结果,监测期内建筑沉降最大点CJ-6,累计沉降1.36mm,平均速率为0.09mm/d;建筑最大倾斜率变化点为QX-1,X 方向倾斜率变化为0.02‰,Y 方向倾斜率变化为0.65‰;综合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建筑变形已达稳定状态。
对该建筑上部承重结构及地基基础进行检测鉴定,综合分析建筑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地基基础环境复杂和极端天气造成贵州红黏土失水收缩较大,建筑平面布置极不规则,上部主体结构在轻微扰动下即会发生明显的响应。同时针对问题采用钢筋笼和钢管桩相结合的加固方法进行处理,对处理后的建筑进行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分析,建筑变形已达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