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荣焉
—— 改革年代的设计教育人生

2023-03-24 15:33林家阳
关键词:设计教育

林家阳

时间不仅是持续记忆的过程,还涉及环节、情感、场景。时间难以被勾选,但我又不得不负责任地采撷自己有关设计与艺术的截面,并努力将其形成逻辑,呈现给大家。

上小学之前,我被寄养在海边的渔家,是大海养育了我幼小的生命,也馈赠了我渴望远方的幻想。因交不上学费,我九岁时才进入浙江台州温岭城关方城小学读书。小学期间先后拜林荣文、郭修琳为师,较早地开始绘画训练。16 岁那年(197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莫干山举行的 “浙江省美术创作班子”,我的“毛主席送来幸福雨”创作被选为全国美展候选推荐作品。虽然绘画才华出众,但恢复高考后,连续两年因某些社会历史原因而错失了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机会,直到1979年高考全面开放,我才被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录取。这所国家轻工业部所属大学的设计特色学科给了我从事现代设计的机会。

1979年,我背着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开始求学、留学和教育工作之路。在家乡大海边培植出来的执着与想象,始终驱动着我。四十年来,我在追求设计与艺术的路上与时代同行,感悟颇深!

一、汲取全球艺术营养,坚持艺术引领科学进步的方向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虽然我们天天讲创新,但还是把几百年来的绘画技术当作目的,艺术不仅仅要美,更要强调创新,艺术的创新精神是引领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2004年,我和陈丹青先生应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邀请,做了一档关于“艺考”的节目,陈先生讲:巴黎美术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油画专业的学校,却在40年以前关闭了最后一个油画工作室。他们认为:时代不同了,艺术家的思维和表现要创新,让油画作为手工技艺回归社会,而高校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引领时代的进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绝大部分的“省联考”仍在千篇一律地画写实苹果。这样的考核方式如何选拔创新人才?前不久,北方某一重镇举行了一个美术基础教育研讨会,与会的一位著名艺术设计高校专家在会上主题介绍“精微素描”,讲述如何教会学生用四个星期的时间画一个竹编箩筐。中国设计教育偏重形式美学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箩筐”必须拆散,重视开放创新的设计教育思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设计师是时代需求,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当我们还在坚守技能的时候,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人类文明构成的三大要素是经验(知识与技能)、价值和人性关怀。智能化最终取代人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经验,即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不能提前准备,我们现在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很快就会被淘汰。“价值”需要更多的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需求,“人性关怀”则要求我们具有全人类的共情能力和关乎人性的思辨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就没有未来!

我们正在进入以数字化、大协作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可我们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停留在工业2.0时代。消费者已经开始运用桌面的交互技术点菜,视觉设计仍在教印刷菜单设计;传统的展示设计已被交互艺术所替代,但我们的橱窗设计教学仍在进行实物堆砌。时代不同了,科学进步了,自然设计表现也应该不同。

二、融创东西设计力量,掀起设计教育改革的浪潮

1997年留德回国后,我担任了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首要工作就是对艺考进行改革。当大家还停留在用写实方法画苹果的考察时,我们的高考题开始用“苹果落地的想象”——苹果落地与牛顿发现万里引力的关系让你想到了什么——展开考核。这个考题充分调动了每一位考生的想象,万张试卷,几无类同。

设计界早就倡导跨学科融合发展,设计师罗维不仅解决了可口可乐的品牌设计,还通过设计一个移动式的可乐柜,创新了可口可乐的营销模式。罗维最了不起的设计是通过他的人机工学和视觉心理学研究为阿波罗号升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位设计师竟成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这种改变的背后是设计师的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中国的高校要改变,首先要改变师资,老师不仅要懂美学,还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要兼有商学意识,还要懂人文与传播学。

三、跨越产学研商边界,构筑中国设计教育指导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育的发展,强调“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在两年前提出了“四新”方略,我觉得“新文科”的概念提得好,我理解其关键就是破维:1、专业无边界一一专业有界定,但学习无边界;2、学科要交叉一一知识要多元,文理要兼容;3、学校无围墙一一文凭重要,社会经验更重要;4、世界无疆界一一全球化,多交流才能国际化。

中国很多艺术高校的教育至今还是关门办学,有的以“研究型”作为档剑牌鲜有实践,绝大部分“应用型”大学的作业和毕设在做“虚拟课题”。师资的知识结构实践经历成为限制因素,现在各类高校只有博士才能进编制,不论创新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德国,博士很难毕业就进高校,必须社会实践3—5年以后也有高校做助教的申请资格,助教做满5年之后还要继续社会实践,凭着丰厚的社会成果才能申请高校的教席。

面对设计教育师资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我能做的是培育在岗教师。自1997年起,我创办并主持举办了76 期“全国设计大师班”,培育校长、院长、教授和骨干师资近7000 人,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的具有影响力的教授和业内专家担任导师;另外我本人应邀参加了1000 余场次的研究生、本科生、职业教育生、技师生等的师生报告会,受众24 万余人,推广跨越产学研商边界的教育思想,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推进改革的进程。我始终坚持把自己的课程实训化,在我担任的同济大学全校公选课《空间视觉设计》教学期间,连续三届将课程的研究生、博士生带到了新世纪第一缕阳光首照地、中国最美渔村,浙江温岭石塘镇海利村,进行了公益设计,从文案、影像、创意、公共服务设施、导视系统到空间艺术等设计实践,针对服务人群,把握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环境美学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受欢迎的作品。比如,当学生们回到同济大学举办教学实践汇报展时,用百件海洋剪纸背心,让非遗转换为今天的时尚,广受欢迎。今天的设计作品必须赋予时代特色方可传承。

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设计强国,一幅幽默的摄影作品也体现了这个问题:一位农妇坐在一辆破旧拖拉机上,车上挂了一幅标语:“专修美国航空母舰”。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是好的,但需要夯实的基础和科技的支撑,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我们必须清醒,我们要带着民族责任去改变中国的设计教育。

如今我已经退休,感恩江南大学让我留校,支持我留德和发起设计教育改革,并因此影响了全国设计教育改革的进程;感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佛理德利希·罗曼基金会(FNSt.)支持了我6年奖学金,使得我有机会接受了卡塞尔大学和柏林艺术大学完整的德式教育;感谢同济大学联手江南大学为我举办了盛大的荣休仪式和教学成果展。在我从教的40年里,在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举办了20 期“全国设计大师奖”、76 期“全国设计大师班”;总主编教材300 余部,并获得了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奖;由我创立的基础创新课程《图形创意》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 为中国大学MOOC。这是对我教育设计经历的褒奖,也是献给大家的礼物。

我的设计教育生涯几乎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与伟大的时代同行,与有荣焉!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