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虎,李琴,贾韶千,翟玮玮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 223005)
2015年7月,教育部要求围绕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教职成[2015]6号);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建立和健全联动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这些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与动态调整奠定了行动指南。
对现有文献和案例分析后发现,国内学者在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但相关的理论运用还不够丰富,开展的实践还不够全面,评价的指标还未成体系,需要针对性加强有关理论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高效指导应用实践。陈超群等[1]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加权平均综合标准模型对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周娜[2]以CIPP评价模式为分析框架,构建了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坚持动态发展、引入第三方机构和协商共建式专业群建设评价的建议。
在国内,学者们在高职专业群评价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较为规范的分析案例较少[3]。现阶段,我国一些职业院校的有关专业仍未落实动态调整行动,导致教学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发生了脱离。同时,教师教学也没有结合产业实际,较多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与行企现状发生了脱节,对于学生今后高质量就业和发展有不利影响。
通过食品、专业和评价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10年以来发表的研究文章56篇,其中课程建设评价最多,为18篇,其次,实习与实践类评价12篇,就创业评价5篇,而人才培养能力和模式评价,教学方法与模式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评价,其他都为4篇。还没有与食品类专业群建设评价直接相关的文章发表,这就表明,在与食品工业发生紧密关联的高职对应专业群建设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理论提升和实践空间还很大。
国外对于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同时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其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个人发展为落脚点,具有特定的借鉴意义。1906年,美国率先在医学院开始专业评估和认证。认证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有效推进了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调整的及时性[4]。19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比姆提出了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导向的CIPP评价模式,以帮助方案目标的确定、研究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评价[5];德国在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规定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必须接受社会中介组织的动态评估认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活动中贯彻基于绩效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学生、教师、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理念;英国于1992年颁布《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开始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上的学科评估,并从2003年起引入新的质量保证体系,解决了历史上自主评估缺乏基准的问题[6];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采用ADRI环作为其质量管理框架,其中A即Approach(方法),D即Deployment(部署),R即Results(结果),I即Improvement(提高);1995年,芬兰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7]。其主要职责是聘请评估专家,结果也由其公布。评估专家则负责具体评估过程并独立撰写报告。
结合当前国、内外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的现状,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的质量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起步较晚,各学校及专业建设的基础良莠不齐,加之地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需要较高水平的人、财、物的支持,牵扯面较广,影响因素多,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充分利用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提早规划,统筹各方条件,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群)建设,从而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专门人才。
在高职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之后,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迈进提质培优阶段,需要以高质量的内涵建设全面支撑专业群的发展。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还处于发展瓶颈期,内涵建设的要素考虑不全,缺少提前规划和部署,计划的可执行性也然不高,就使得内涵建设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可能使专业(群)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专业的动态调整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需要在短期内花大气力加以解决的关键一招。
国家“双高计划”要求实现专业群的高质量建设与总体发展,势必以有组群逻辑关系的各专业为基础,通过合理设计与规划,从专业群的整体高度实施后续计划,实现发展并达到或超越预设目标,但是各专业之间的实际差距给专业群的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制约其整体发展力,需要先补齐短板,再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专业群的发展进度,这在一定的专业中存在,更是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难点问题。在国外,对于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的开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为国情、文化和学情等的不同,得以借鉴参照的成分却并不多。
多年来,虽然国内外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群)建设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些显性经验和具体成果,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理论体系有待继续深入和完善,典型案例不多。加之地区、专业之间的发展差异化,经济及专业水平千差万别,导致专业建设评价的开展差异较大,一些可参考、可复制的高质量典型案例和经验同样很少。
因此,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均衡发展,并开展针对性评价,努力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建设、评价和调整机制的成果,为建立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提供宝贵经验。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需要,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8]。以国家“双高计划”任务实施为契机,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树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为根本目标,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地位,解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迁移能力,关注运用能力,突显发展能力,以需求估计理论建构专业群动态调整模型并开展健康度评价,优化专业群建设主要关键要素“互联网+”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供需契合度,为产业疏松更多更优专门人才。
基于江苏淮安食品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发挥学校作为中国食品药品职教联盟和江苏食品职教集团发起单位优势,强化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根据本校食品专业特色与现状,利用专业群组群逻辑,组建由知名专家领衔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成立项目建设团队,建立并完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办法,开展建设任务的咨询、论证、实施和协调工作。做好专业群建设规划,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完善专业群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执行经费预、决算机制,进行项目经费年终决算;开展建设工作年度绩效考核,依据专业群建设情况,针对性优化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开展年度建设工作自评、复评和考核工作,实施“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工程,促进认出来培养与需求对接,提高育人效果。
加强以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等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与深度合作企业建立策略性伙伴关系,聘请领域专家、技能精英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构建教育协同团队,涵盖模块化教育和混合式学习等前沿教育模型,积极探索多师型教学团队施教范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完善专业群架构,做优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对标专业群的聚焦作用,发挥延展效应,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教材资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吸纳进教学内容,发挥课程思政引领,科教融创找补功能,颗粒化、模块化建设以酸奶及冰淇淋生产技术等国家级在线课程和乳制品生产技术等为代表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和立体化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生源层次和专业群的特点,按照食品企业的典型岗位特点和技术技能标准,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积极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群的学生培养与服务地方优势产业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为培养服务意识强、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优的食品类专门人才提供更多可能性。
依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各项具体目标的完成程度,分析并指明专业建设直面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发展规划;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教学条件建立与运用情况、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及专业群组织管理情况等支撑性作用为依据,实现教育教学、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等共建共享为目标,尤其是重视事务性过程,不断核实和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分年度撰写建设情况评价总结,对落实偏差较大、实施进度滞后的项目,果断进行预警,及时调整、找补和完善建设路径和方法;固定时间节点,就重点和难点任务与目标的建设成效展开评价,获得目标的达成度和满意度信息,为后续进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地方食品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展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适应食品产业链的需求调研,建立、更新并完善专业群适应产业链需求的数据库,构建专业群建设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业需求和供给模型,开展健康度评价;建立完善专业群预警指标体系,梳理食品产业系和专业群的逻辑关系与匹配关系,针对专业与食品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指数值所处区间,界定专业和警报,开展预警工作,根据预警指征制定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方案和调整措施,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供需契合度,形成可推广的专业群动态调整经验。
组建食品类专业群建设诊改工作组,制定诊改工作制度和诊改方案,确立专业群适应食品行业需求能力、资源建设能力、着力提升能力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年度主要诊断监测点,开发专业群层面的诊改目标和标准,优化专业群建设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规划、自我诊断、改进、复核、监测、预警、再改进等评价程序,完成专业年度诊改的信息采集、诊断、评价,监测诊改数据管理平台,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关联数据,诊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与具体措施,实施并定期检查改进成效,编写专业群年度诊改报告,建立完善常态化自我改进机制。
食品类专业群以食品产业为适应对象,利用各专业之间的基础相通性、资源共享性和产业承接性进行了联结,有利于各专业利用原有功能定位,引导专业依据所处食品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防止建设内容雷同,彰显集群效应,整体上拉抬了专业群建设效益,内生发展动力,专业群发展潜力得以大幅提升。
食品类专业群主要面向与食品相关的生产制造企业、质量与安全监管单位和检测机构,在培养学生拥有均衡性专业技能,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通用素质能力的基础上,群内各专业互有侧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生产技术管理、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及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能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检测分析、品质控制、质量管理的能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营养咨询与指导、膳食评估与配餐、健康评估与管理的能力,为高质量服务于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食品类专业群在健全的管理机制规范下,通过建立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需求理论指导下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有机地将专业(群)、学校、地方和社会联系起来,发挥人的最大优势,高效地进行了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实质性兼顾了各方关切和利益,现实中对课题的核心主体,即学校和专业(群)提供了后续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和专业(群)的办学活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本课题在研究过程、实施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都展示了借鉴和推广的模式,形成了特色工作方法,积累了宝贵工作经验,可为其他兄弟院校或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当前,在国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已从建设框架转为内涵和要素建设,但其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还不够深入。作为实现高职教育政策优化和战略调整的关键一环,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进一步彰显新时期各高职学校重新审视办学定位、明晰育人功能的理念价值。各高职院校应科学构建专业群的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落实可行措施,及时开展考核工作。根据自身特色和所处主导行业,确立专业群重点发展方向,及时关注产业布局,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推进校、政、行、企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将更多的引入价值导向与标准评价原则,将量化与调研结合,使其从整体单一性发展成为复合性、特色性和层次性,不断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经济效益,应用好、发挥出专业集群的整体优势,持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力,增进了所培养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2023年“金苹果”高职专业群及专业排行榜数据显示,专业群的所有专业均位列全国同类专业前三名。食品智能加工技术排名分专业类排行榜第一。为推进专业群建设服务职业教育和食品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集系统性、科学性、保障性于一体的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食品类专业群建设经验,从而为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