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蒙 杨美娟
心脏突然咯噔一下……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脏早搏。
正常的心脏跳动是有规律的,每次心跳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可能是因为还没到间隔时间就收缩了一下。心脏过早搏动,临床称其为“早搏”。
“我们的心脏每天要跳8万~10万次,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所以正常人也会有少量的心脏早搏。”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于蕾说,早搏是临床常见症状,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均可能发生。
心脏早搏最常引起的是心悸,就像坐过山车时心脏提到嗓子眼儿一样,有心脏暂停感或落空感。有些人可能表现为胸闷甚至胸痛。也有很多人对早搏不敏感,或对早搏已经适应,并没有什么感觉,检查时才会发現。
许多人做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早搏现象,就担心自己的心脏出了大问题。于蕾表示,其实,早搏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也会出现,有时候早搏只是临时性或一过性的。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过度劳累、熬夜工作或玩手机;过量饮酒或喝咖啡;口服了某些药物,比如抗生素;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血钾过低……这些情况都可能引起一过性的早搏,诱因解除后休息一下,早搏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这种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大家不必担心,只要改善生活方式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于蕾说。但她同时提醒,患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甚至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如果出现早搏,需要格外注意。早搏除可能引起身体不适外,严重时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触发更严重的疾病。
根据早搏出现的部位,可以将早搏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三种,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
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早搏。以室性早搏为例,普通人群室性早搏的发病率为1%~4%,而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69%。
“室性早搏的危害比房性早搏严重得多。”于蕾说,单纯的房性早搏对身体危害比较小,不必过度担心,但若频繁发生,往往提示心脏比较劳累,容易诱发更加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房扑、房颤等;而频繁的室性早搏容易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心室重构,从而造成心肌病。
早搏较为常见,有些人可能在没出现早搏常见诱因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会发现早搏。于蕾表示,只要24小时内早搏不超过100次,基本不需要治疗和处理,只需继续观察即可。
“每分钟出现6次以上早搏,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超过600次,称为频发早搏。”于蕾表示,如果频发早搏或症状明显,就需要及时干预。
目前对早搏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只能反映心脏数秒内的情况,24小时动态心电图更有优势。
于蕾介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就是将做普通心电图的导联线连接在一个小型机器上,检查者可以随身携带,无须住院,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当觉得不舒服时,可以摁一下机器上的按钮,这样不但能监测到24小时内到底出现了多少次早搏,还能评估不舒服是否来自早搏。
出现早搏需不需要治疗?于蕾表示,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药物治疗,主要是减轻临床症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治疗。
“如果药物控制效果不好,24小时内早搏超过1万次,早搏负荷超过心跳次数的10%,可以选择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于蕾介绍,目前这类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根治早搏成功率达90%以上,对于心肌基本没有影响,创伤只有几毫米,卧床8小时就可以自由活动。
于蕾提醒,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早搏最好的方式。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戒咖啡和浓茶,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并进行自我监测。患有心脏疾病的早搏人群不建议进行竞技性运动,但也不能整日卧床休息,要根据身体承受力选择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或遵医嘱。
(摘自《齐鲁晚报》2022年8月21日,秋之霜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