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奇
中央医院旧址
侯健存是辽宁大连人,192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之后到北平协和医院小儿科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回到齐鲁大学任教。侯健存思想进步,具有爱国热情。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又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于是在1939年5月随国际红十字会医疗队来到延安。侯健存是著名的儿科医生,他的到来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39年5月18日, 《新中华报》对侯健存和红十字会医疗队抵达延安的事情进行了报道,对医疗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经过考察之后,侯健存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原来在国统区十分优渥的物质生活,留在延安工作。《新中华报》报道说:“该队的名医金茂岳和三名队友志愿留在延安,参加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三名队友之中,就包括侯健存。他与著名的妇产科医生金茂岳关系最好,都自愿选择留在了延安。
侯健存先是在延安第一保育院负责儿童保健工作,1940年调到中央医院任小儿科主任,还兼任附近的延安保育院的保健医师。他医术高明,认真负责,是延安最为著名的小儿科专家。毛泽东曾称赞他说:侯大夫的最大优点,是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高度责任心。
侯健存自愿留在延安工作后不久,就担任了新设立的中央医院小儿科的主任。侯健存在中央医院不但年龄最长,而且是资历最老的医生,再加上他是全延安最著名的儿科大夫,所以很受人们的尊敬。
在侯健存的要求下,中央医院将小儿科放在山下的一排石窑洞内,自成一个独立的院落,以方便儿童就诊。医院对小儿科极为重视,分设了重病室、诊断室,还有专门的营养室和专用的药房,并在兰家坪门诊部设有儿科门诊。儿科病房中有地炕,冬暖夏凉,是中央医院中条件最好的科室。
为了使大家的工作规范有序,防止混乱盲目、减少差错,侯健存特别为小儿科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亲自誊写多份,装入镜框,挂在各室门外的墙上。他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严格遵守这些制度,使诊断、用药、打针、发药、护理、查房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各种差错,有效地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健康。
在侯健存的要求下,小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作风,严格地执行他亲自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延安几次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由于儿科的医护人员严格地执行了各项消毒、预防制度,整个儿科既很好地救治了患儿,又没有传染病的发生,成为各个医院和科室学习的榜样。
对于保障小儿用药的供应和安全,侯健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在他的大力争取下,中央医院小儿科设有自己独立的小药房,上级对于儿科药品总是优先供应,多数药品都是比较充足的。鉴于小儿用药事关重大以及延安药品奇缺的现状,侯健存对于药房的工作,事无巨细,都十分关心,亲自检查。如对于如何配制各种酊剂、膏剂,以及调配药品的剂量,发药是否有错误,他都要一一过问。对于处方权的使用更是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他和主治医生有处方权,其他医生开药方,都要经他亲自审查并签字同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小儿用药的安全,保障小儿的生命健康。
小儿用药,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要求细心谨慎。小儿患者根据其年龄大小,其用药量按照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50到1/2加以增减,如果一个成人患者用药量是0.1克,那么一个月患儿的用药量只有1/500克。这样微量的药,要准确地称取十分困难,需要细心操作。另外,小儿服用的时候,如果稍微不小心,撒了一点,那么患儿的实际服药量就根本无法保证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侯健存规定小儿用药都要进行稀释。这样,一是可以保证用药量的准确;二是可以防止药品抛撒浪费;三是可以减少异味,使患儿容易接受。稀释的方法虽然方便了儿童,但对于护士来说,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稀释剂,需要复杂的计算和一定难度的技术操作。但为了治病救人,医护人员也要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努力把这些事情做好。
1940年9月16日, 毛泽东与侯健存(右二)、 金茂岳(右五) 等医生合影
侯健存每周一都到兰家坪的中央卫生处门诊部坐诊。他从候诊室走过的时候,便对所有的患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对他们大致的病情已经心中有数。他诊断不是按号叫诊,而是首先吩咐隔离传染病患者,然后开始为急性病患儿诊治,最后才按排号顺序为一般患儿诊断。
侯健存对患儿的检查非常仔细,也很具有科学性。他首先从头到脚看病儿皮肤有没有斑疹;再听叩心肺,扪摸肝脾,检查中枢神经;最后再查看口腔、咽部。有人问他为什么把检查咽部放到最后,他说,先查口腔,容易触及患儿口咽部的敏感区,使患儿呕吐,哭闹不止,那样就无法进行全面的体检了。
检查咽部,也很有技巧。他先让护士轻轻固定患儿头部,然后用压舌板轻触患儿的唇部。患儿以为是给他喂糖果,就顺势张开了嘴唇,医生乘势将压舌板伸入患儿口腔,从舌头右侧迅速滑向左侧,将舌头轻轻压下,同时用手电筒照射咽部。这一套动作迅速、流畅地做完,对整个口咽部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一次,一位患儿因为高烧引起了抽风,舌头直向外吐。为了避免患儿咬伤甚至咬掉自己的舌头,侯健存一步上去,用自己的手指紧紧地顶住孩子的舌头。孩子的舌头保住了,而他的手指却被咬得鲜血淋漓。
1942年春,新华社的一名女同志因为早产,生下来的男婴只有三斤重,既不会啼哭,也不会吃奶,大家都说这个孩子难以成活。侯健存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抚育这个早产儿身上。为了抢救这个小生命,他专门为孩子加了特护,指导婴儿的一切护理工作。他亲自用滴管一滴一滴地给孩子喂奶,用火炉放到土炕里为孩子保持体温。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孩子竟然活了下来,后来健康地成人了。在当时的医护和生活条件下,这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侯健存平时表情严肃,但是在给小儿治病时却极为和蔼可亲,充满了爱心。患儿中有中央首长的孩子,有普通干部的后代,还有老乡的子女,无论是谁的子女,他都一视同仁,笑容满面。患儿见到其他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害怕,但是看到侯大夫却不会紧张,他们边玩边笑,很是轻松愉快。因为侯健存总是像朋友一样,笑容可掬地用孩子的语气和孩子们说话,拿着玩具一边逗孩子们玩,一边为他们检查疾病。有时,给孩子们打针时为了不让他们害怕,他还要事先化好装。
曾经在中央医院小儿科当副护士长的魏彬,回忆过侯健存对小儿患者充满爱心,对工作细心认真的一些琐事。她说,侯主任每次查房,护士都要给他准备好酒精棉球,端着一个炭火盆。侯主任每检查完一个孩子就要用酒精棉把手消一次毒,再把手烤热了才给下一个小孩检查身体。
侯健存九十华诞庆贺会
除看闻叩听等直观检查外,对于一些还不清楚的病情,侯健存都要求进行科学的化验。他对于化验检查很重视,对于重病患儿需要查血的情况,他就通知化验室,要求化验室主任或者老化验员到小儿科来采集血样。他自己同时在旁边观察,看是否按照规程操作,所取血样是否有效。对于小儿科护士常规采的血、尿标本,他要求同样严格,如给患儿采血的时候,不允许为了操作简单而在指尖采血,而要求耳垂采血,以免造成感染。他经常检查消毒过程是否严密,要求先擦拭酒精,在酒精蒸发干净之后才能采血,防止因为残留酒精而改变血样以及酒精刺激针孔而引起患儿疼痛。他禁止采血者挤捏患儿的耳朵,以防止血样受到感染和患儿疼痛。凡是看到采血者挤患儿的耳朵,他便会批评说:“又挤啦!又挤啦!哪一条操作规程允许挤血呢?”他就是以这样严格的要求,来保证采血样本的准确性。同时,因为患儿个人的原因,他也经常自己亲自动手采血、尿标本,亲自做镜检,自己动手化验,体现了他对于每一个患儿都十分体贴爱护,充满了爱心。
小儿科的化验项目最多,这令化验室很头痛,也有抱怨。侯健存听说了这些事情之后,就跑去对院长说,患儿化验对于病情的确诊十分重要,为了小儿的健康,一定要优先保证小儿科的全部化验。因此,化验室对于儿科送来的标本,也都格外重视,因为他们知道侯主任是容不得半点疏忽,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的。
侯健存儿科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对于每个患儿的病症都非常重视。他不怕麻烦、不怕脏臭,经常亲自去检查患儿的大便,看大便的稀稠、软硬,大便的颜色,有无脓血,闻大便的臭味是否正常,是否有发酵与腐朽的气味,是否有奶瓣等不良消化物。从大便的颜色与气味的变化中辅助诊断小儿的病症,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为患儿确定科学的饮食调理方案,使他们早日康复。
中央医院没有家属陪住制度,患儿的所有诊疗、护理、生活等工作都由医护人员来负责。护士们的工作尤其繁重,除负责患儿穿衣、吃饭和大小便外,还要按时给患儿喂药。要带上药、端着温水到病房中,把药喂到患儿的口中,捏住患儿的鼻子,给患儿灌水之后才能把药咽下去。这些工作虽然细小但需要爱心和细心,一点也不能马虎。
侯健存技术精湛。一些疑难病症,需要做肝脏和脾脏的穿刺手术,取出脏器的体液来检查,这是一个有较高难度的取样项目,就需要他亲自来操作。他先将穿刺针等进行严格消毒备用,然后固定好小儿的体位,触摸小儿的肝脾,确定好穿刺的位置。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穿刺取液就正式开始了。他首先将针轻轻地刺入皮下,这时候患儿就开始啼哭,趁小儿深呼吸之间,他便迅速地进针,刺入脏器、抽液和拔针,三个动作在瞬间一次性完成。在场的人看了他娴熟的操作之后,无不叹为观止。
中央医院缺乏静脉输液的设备,对病危和严重脱水的患儿,往往需要用静脉推入液体法给以补液。而小儿的静脉很难准确地找到,这时候就需要侯健存亲自注射。为了保护小儿的血管,他不采取头皮、足部的静脉穿刺,而多选取肘窝的静脉注射。他触摸之后,就能选准静脉所在的位置,然后进行消毒,沿静脉外侧用针压定皮肤和血管之后,快速进针,立见回血,很快就注射完毕,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快、细、准”是他静脉注射的经验,也是主要的特征。
侯健存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凡是自己不懂的就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不清楚。”“我还要再看看书。”凡是自己知道的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关于病情的问题,他非常喜欢相互交流。一天晚饭后,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儿科主任黄树则派人送来一封信,请教一位腹泻不止的老乡的小孩子的病情问题。侯健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回复了一封厚厚的亲笔信。信中对于病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介绍了他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和应该注意的问题。黄树则看到侯健存回答得如此认真,深受感动。
侯健存强调时刻学习的重要性。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一些年轻的医生误认为书本知识都是教条,不愿意学习医学书本知识。侯健存对此很是担忧,说:“书本知识,尤其是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精华,对以往的临床经验、病例要好好研究,理论不等于教条。”他指导大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胡平是中央医院医训班第一期的学员,后转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回到中央医院,跟随小儿科主任侯健存学习儿科。在朝夕相处的几年中,侯健存对患儿高度负责,充满爱心,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们青年医护人员终生学习的榜样。
由于侯健存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为他题词。患儿的家长称他为“毛主席请来的好医生”,附近的老百姓都称他是“救命的活菩萨、恩人”。
在侯健存的带领下,中央医院的儿科成为陕甘宁边区最好的儿科,不但得到了边区党政军民普遍的赞誉,而且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充分肯定。1944年6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延安考察,专门到中央医院参观。他们一行人察看了小儿科的医疗设施和帮助患儿恢复健康的食谱,听取了侯健存对患儿诊疗情况的介绍,对中央医院儿科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诊疗效果十分赞赏。马海德也对客人们赞扬说:“这是全延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