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陈紫娟
(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都重点强调推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总指引,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响应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政策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可见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1]。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旅游人数达到32亿人,占国内旅游人数的53.28%,休闲及旅游收入8 500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14.8%。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乡村文化流失、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2]。 一方面,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响应相关政策扶持,更好的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以及未来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新时代乡村旅游要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乡村原生肌理和自然风貌,传承地区特色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实现游客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愿望。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迎合现代城市居民的内心诉求,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内涵进行探究。自“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表述后,众多学者都对其概念和内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社会矛盾和新发展理念角度出发,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结果;且高质量发展要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满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要求[3-6]。有的学者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供给、需求、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及要求[5,7]。还有的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具体要求[6-8]。无论学者从何种角度定义其内涵,他们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即发展不是单个维度的提升,而是涉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共同发展。可见,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
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有学者对其可持续发展做出过相关研究[9,10]。不难发现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上,与“高质量发展”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难免怀疑其仅是相同事物不同表述的替换。其实不然,高质量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强调“质量”和“效率”,更具有深刻性和战略性[11],契合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新时代乡村旅游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乡村原生肌理与自然风貌,回归乡村本质,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基于此,肖黎明从承载乡愁的经济、社会文化、民生三要素出发,构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考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机理[12]。然而对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更多的还是对于其内涵、路径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乡村旅游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复杂系统,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3]。因此,文章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建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以期提供发展思路。
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从本质上来讲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即社会经济发展要建立在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内[11]。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因此高质量发展需落脚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上述分析,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分为产业经济子系统、环境资源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图1)。3个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相互影响制约,有机整合,共同促进一个供需匹配、产业高效、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图1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框架
产业经济子系统是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乡村旅游产业的运行是通过旅游需求和供给来实现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供给结构的合理性,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匹配性[14]。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主要的供求矛盾体现在同质化、单一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难以匹配大众对个性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率乡村旅游体验的需求[11]。因此调整缓解供需矛盾,实现供需均衡,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子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需求指标的选取,考虑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镇,选择旅游收入(C1)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C2)体现乡村旅游的需求潜力[12]。创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是满足供需矛盾的关键,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景点数量(C3)、旅行社数量(C4)、宾馆饭店数量(C5)外,加入旅游机构从业人数(C6)来衡量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方面的供给。
资源环境子系统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吸引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示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要立足于良好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早期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用资源环境换取旅游经济效益的现象,盲目无序地开发导致乡村资源滥用、生态环境破坏。现阶段,乡村旅游资源经济子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须践行“两山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将生态经济观、文明观、技术观融入到发展建设的全过程[11]。参考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15],将森林覆盖率(C7)、空气质量达标数(C8)、水体质量指数(C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C10)来衡量生态环境保护,选取自然保护区面积(C11)、万元GDP能耗(C12)、化肥施用量(C13)来衡量资源保护程度。
社会文化子系统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支撑力。社会文化子系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点支撑,一是人的支撑,二是政府的支撑。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基于乡村环境资源,农民不仅乡村生活的主体,其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也成了乡村人文景观要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受益者的同时也是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因此高质量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选取的相关指标与民生福利相关,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C15)、农村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C16)。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约束不合法的行为保护旅游者的权益;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信息技术服务完善乡村旅游环境。相关的评价指标铁路公路里程(C17)、政策支持度(C18)、乡镇文化站数量(C19)。
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随着我国人民对休闲放松和回归自然需求的蓬勃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旅游地会使当地的旅游承载力超负荷,对乡村的环境、旅游资源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使得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日益恶劣,最终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就会产生消费,消费能增加当地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居民的就业,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就业比例提高不仅会让更多的农民在当地就业,繁荣乡村市场,缩小城乡差距。还会增加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与支持态度,进而吸引更多游客的进入。基于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就业和收入上,政府有动力在诸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引导政策,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优化。乡村旅游市场的繁荣吸引更多的旅游企业过来投资,带来高素质的人才,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供应,增强游客满意度,不断吸引游客的进入,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图2)。
图2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整体作用机理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与AHP模型方法结合的研究方法。AHP模型方法以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将复杂系统分解为不同的组合因素,依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和处理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得到不同因素的优先级权重。其基本步骤如下。
(1)构建递阶层次模型,在该研究中的递阶层次模型即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2);
(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元素权重(表1);
表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向旅游管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等相关20名专家人员发放问卷,对4个判断矩阵进行打分。通过SPSSAU数据处理平台对回收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与一致性检验发现共有17位专家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根据专家的调查结果计算得出各层次的指标权重及其对上一级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体系权重分配结果,其中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权重最高(0.498),产业经济子系统权重次之(0.264),社会文化子系统权重最低(0.239),具体指标权重量见表2。
表2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该研究选取的指标数据来自于2015—2019年期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公报,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政府官方网站。对于部分缺失通过插值法补齐。
由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体系的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指标属性和量纲,为了便于对指标进行考察比较,因而需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该文运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各变量的观察值范围落在[0,1]。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对于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综合总得分为3个子系统的得分乘以其子系统权重的相加值,子系统的得分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乘以其权重的相加值为:
式(3)中,Q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评价的总得分,Ck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Jk为指标层指标对应的权重,Ui为准则层指标的权重。
参考张琪对于山西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采取满分为5分的五级评价法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具体发展水平及分值为:0~1分,发展的前期起步阶段;1~2分,初步发展阶段;2~3分,调整发展阶段;3~4分,快速发展阶段;4~5分,高质量发展阶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高、纬度最北的省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隔江相望。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境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纵横,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多条河流交错;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点缀其中。莽莽林海,广袤平原,湖泊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黑龙江大冰雪、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大草原、大界江的北国好风光。同时黑龙江也是农业大省,广袤肥沃的东北平原使得其耕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闯关东文化、黑土民俗文化展现了黑龙江地区浓厚的农业文明特色。
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黑龙江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北国乡村,美好田园”的主体形象,明确将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实施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工程。该文以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为主体,综合分析驱动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文化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黑龙江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参考。
由图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处于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发展的速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之前,发展速度相对平缓,此时黑龙江的乡村旅游处于一种无序模仿,相关管理重视度不够,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2016年之后,上升速度加快,但在总体上还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图4中3个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势头差异明显。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权重较高,同时由于黑龙江的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其他地区更加集约化,因此资源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得分相对较高;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权重值相对接近,初始值差距小,但在2016年以后差距明显加大,社会文化子系统上升速度加快,产业经济子系统则是平缓小幅度上升,这也直接导致总动力系统的综合得分发展趋势在2016年发生改变。社会文化子系统主要反映的是乡村旅游带来的民生效应,其发展势头的转变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密切相关,乡村旅游的扶贫效果突出,因此其政策倾斜力度加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的重要地位会进一步凸显,其发展的趋势还将继续上升,但乡村旅游动力系统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多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制于黑龙江产业经济发展缓慢,其他子系统即使上升速度加快也不足以促进整个乡村旅游动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图3 2015—2019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综合得分
图4 各子系统综合得分
综上所述,在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中资源环境子系统权重和所占的比重都较大,说明黑龙江的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符合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所占的权重相当,各个具体指标不一,但基本相差不大。促进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实现对它的管理和提升需从系统观和系统方法出发。WSR方法论是一个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具[16]。从该角度出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要素可以归结为“物理”“事理”“人理”三大类, 它们分别从乡村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配套设施、政策法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主体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该文从WSR方法论出发,为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提出建议。
WSR方法论的运用要在尊重省情的基础上遵循综合、参与、可操作性、迭代原则;体现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即要遵循整体最优、三方兼顾、多方参与的具体要求。农业农村部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围绕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出了六方面具体措施:保护生态资源与乡土文化、发掘生态涵养产品、培育乡村文化产品、打造乡村休闲体验产品、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水平、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结合现今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乡村旅游实践来看,可以得到一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启发。在“物理”方面,要以绿色和生态为发展主基调。黑龙江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及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因此,黑龙江乡村旅游应在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大农业”“大森林”“大湖泊”“大冰雪”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绿色食品产业、森林人家等,打造一批生态农业样板,利用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培训活动,形成诸如田园综合体之类的“乡村旅游+”的综合性业态。在“事理”方面,以乡村民俗文化及文化遗存赋能乡村文旅产品。纵观黑龙江历史,以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黑龙江风土人情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演化过程中留下民俗文化遗存是黑龙江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所在。可将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民俗服饰、饮食、礼仪、娱乐、宗教等突出民俗部分,重点开发,突破传统乡村旅游“走马观花”局限,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加深游客对乡村文旅产品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则应保存好东北乡村特色民居、文化遗址、寺庙、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文化氛围。在“人理”方面,以人才与运营管理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水平。乡村旅游绿色、可持续的开发,产品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与专业的运营管理保障。通过同院校合作、培训机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与专业技能,引进专业人才,利用旅游产业红利吸引外出人员返乡等。向先进地区学习运营管理经验,引入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结合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重视新型互联网运营方式,利用社交网络、网络直播、融媒体平台传播当地乡村旅游信息,增加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