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
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往往对国家、对人生有美好的期望,但残酷的现实总会让他们事与愿违,他们无法解决时代的命题,最终只能祈祷获得个人的解脱,因此作品中总充斥着这种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情怀。“零余者”作为一种充满悲剧的形象,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了逃避,甚至最终选择以死亡来逃避一切,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
“零余者”又被称为多余的人,通常是指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最初出现在俄国文学作品中。“零余者”最初多指19 世纪俄国文学中的贵族知识青年,他们出现在贵族阶级没落的时期,在游戏人生中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多余人[1]。“零余者”这一文学形象在“五四”时期前后传入中国,并给当时中国文学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五四时期正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新旧文化的交替传播,从而产生了许多经典的“零余者”文学形象,皆形象地表达出了“零余者”对于新时代、环境交替的不适,却力不从心无法改变,进而只能放逐自己。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文学作为时代的精神产物,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某一时代的社会特征。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产生时期正是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群众所遭遇的苦难无法倾诉,只能埋藏在心中。过去的迷茫、忧郁等情绪积压起来,造就了对世界、自我的迷惘。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在社会上出现较多时,就需要采取纾解的方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学来直击群众内心,从而缓解这种负面情绪,而“零余者”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我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出现离不开俄国文学,虽然在时代、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俄国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的形象特色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郁达夫所描绘的“零余者”形象,能从中看到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2]。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俄国文学,因此对屠格涅夫所提出的“零余者”一词有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的形象特征是有共同性的,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够一眼看出当时时代的病灶,但是由于自卑、不具备抗争性等,在不断的自我怀疑、自我矛盾中沉沦于社会,从而成为时代更迭的“零余者”。首先,从身份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多数为知识分子,或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底层群众;其次,“零余者”的性格是自我矛盾的,具有性格的多面性。尤其是个人思想和社会层面的矛盾是最常见的,例如个人的情绪压抑和悲伤等情感分裂,产生孤独情绪和努力摆脱孤独情绪的矛盾,性格软弱但抱有变革社会的抱负等,最终由于缺少与旧社会制度决斗的勇气而逃避,“零余者”就是时代更迭中的矛盾体[3]。且“零余者”自身都具备负面和消极的心理,他们所产生的苦闷与孤独反映出了现实群体的真实写照,也能够看到社会变动给底层群众和社会边缘人士所带来的改变,更是体现出了时代发展的矛盾所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高潮阶段,青年知识分子向往突破封建社会的枷锁,并试图在新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不断打压,他们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审判。当出现悲观命运但无力抵抗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中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零余者”思想。郁达夫所写的“零余者”多数都是失意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着自己的抱负,但也有躲不开的悲剧色彩。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带有自传色彩,他们是思想清醒、无力把握命运、缺乏社会地位的知识青年[4]。其中《沉沦》中,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所发出来的感叹更是将五四运动落幕后,知识青年处于时代困境却无法挣脱开的矛盾充分展现了出来,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对祖国强盛发展抱有美好的期盼。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格、自我价值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描述重点,因此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也都具备独特个性。郁达夫的《茑萝集》中便有“零余者”的存在,郁达夫在创作小说时正好结束了十年的日本留学生涯,回到国内后直面国内社会更迭的混乱情况,再加上海外留学时受到的歧视与作者本身的性情、情感真实流露,都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病态。在五四运动时期,郁达夫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时代变更下所产生的“零余者”形象,更是他对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种挑战,同样也是那一时代下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这种叛逆行为引起了一代青年的共鸣,也体现出了“零余者”与传统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异[5]。在这一背景下,郁达夫勇于接受西方文化的新浪潮,破除封建思想文化,从心理层面对人的内心、自身进行剖析反思。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退却后,革命判定失败,在这一时期成长和出生的人们对于新旧社会更迭的矛盾有着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加能够感受到新社会的体验感。而这一时期作家所描绘的“零余者”形象也更深刻,他们在新旧社会文化中不断徘徊摇摆,且“零余者”的文学形象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零余者”转变为革命失败后的低潮者,让“零余者”与时代的割裂感、彷徨与无助显得更加深化,且“零余者”的苦难、矛盾感也更加强烈。尤其是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往往会在事业和爱情上遭受双重失败,他们都是被社会抛弃的“零余者”,在描写他们的时候,郁达夫总是尽情宣泄悲苦、感伤等情绪,或是以微弱的心理变动来进行描绘,将心灵中最隐秘的东西公之于众,充分描写了在生理、心理受到压制后主人公所产生的病态心理[6]。因此,小说的主人公也始终在浓浓的悲剧氛围中挣扎,独特的小说人物形象为郁达夫的悲剧风格增色不少。他们是弱者的形象,有病态人格,是社会的支流,是被排斥、被抛弃的形象,在心理上普遍有缺陷,不敢直面人生,喜欢以宣泄的形式来夸张自己的内心感受,肉欲倾向比较明显。他们大多出现自闭化倾向,是扭曲了的形象,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又对改变现实没有自信并无可奈何。
《沉沦》中的主人公就明显具有这种特点,主人公随兄长前往日本求学,原本心中有着无限的期望,但弱国子民的地位却让他的性格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他想要为理想而奋斗,而另一方面他又备受欺凌,为了寻求精神解脱而想要寻找真爱,无果后只能到妓院寻求解脱。在理智恢复后产生了无限的自责,最终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而自尽,但在生命的尽头仍然呼唤、期盼祖国的强大。主人公的性格懦弱中带着刚强,但是面对社会的抛弃,他最终却不敢面对现实,还是选择了毁灭。郁达夫所写的“零余者”就是时代下千万个知识青年的缩影,他不直接将社会的黑暗罪恶揭露出来,而是将这一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变态灵魂直面展示给读者。
“零余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体现之一,不仅是作家的情感投射,还反映出了创作时代的问题,为现代人提供思考和研究方向,因此“零余者”形象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学和现实价值。
不同时代下的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而每个时代下的“零余者”特征也各不相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由于受到时代更迭的影响,作为中国新时期与旧社会交替的群体,见证了两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并在新旧交替中度过了他们的一生[7]。他们多数有着一腔热血,梦想自己能够在新时代中成就一番大事,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在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便是这样,出生于封建家庭,却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最终在时代环境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以悲剧收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影响,并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一道阴影。在探索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时,不如说是对当时年代下的人性探索,尤其是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探索,探索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特征。郁达夫就在作品中直面剖析“零余者”的情感和生活的苦闷,揭示了产生这些情绪的社会根源,从而反映出“零余者”想要反对封建思想的迫切需求。但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压迫下,“零余者”逐渐对现实世界产生倦怠和逃避心理,身心皆产生了动摇。“零余者”受到了时代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他们是那一时期下抑郁、苦闷、不被人所重视的一代人[8]。中国现代文学中不乏“零余者”的形象,而每一个“零余者”都具备各自的时代特征,这一文学形象被不断传承,也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有着显著的历史参考价值。
郁达夫的作品都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情特色,多数描写主人公畸形的心理,这也是他们表达内心矛盾的主要形式。其小说特征为自叙传特色,主人公所遭遇的事情大多为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并且也多次描写了主人公因为祖国弱小而产生了矛盾心理。在时代的发展变更中,作家会将关注度放在新的社会秩序、新的人物上,因此被社会和时代所忽视的“零余者”就成为主人公。通过描写知识青年的所思所想,映射出作者本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苦闷、孤独之情。郁达夫所描绘的“零余者”无一不是他自己的缩影,在他的自叙传小说中充分表现作者的生活和心境,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忽视对外部事件的描写,对于个人私生活的矛盾冲突也加以直接的描述[9]。将五四时期陷入彷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知识青年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零余者”们都有着和作者相似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矛盾,他们鄙视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可是却又自卑、敏感,这些形象充分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觉醒以后所面临的知识困境。
现代文学中的自叙传并不完全等同于自传,而是通过自我揭露的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主人公的主观意识里,通过一系列抒情话语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并让所有的场景对话充满主观色彩。对于情节不要求刻意的曲折处理,而是着重表达个人的情绪发展变化,并认真剖析人物的心理、情感,从而打动读者,这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给当时的青年文学作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学形象价值。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零余者”能够通过文学探索到那部分知识分子所承受的精神苦闷,并深受这种情绪的困扰。通过阅读“零余者”形象,不但能够发现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以历史文学来警醒现代人。时代的冲突会引发思想的冲突,在双重冲突的影响下,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和释怀,群众无法找到自我。通过文学作品将这些思想传承下来,让后人能够从作品中进行解读,这才是创造“零余者”文学形象的价值体现。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侧面反映出了社会问题,“零余者”们在与社会现实进行斗争时,虽然有很多坎坷,但他们仍然奋勇前行。作者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出发点,以“零余者”的形象揭露时代问题,有着强烈的警示和现实意义。“零余者”作为一种文学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某类人群的真实映照,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更是对自己生活的刻画,“零余者”身上所拥有的时代病,在五四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失落、迷茫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通过书写“零余者”,给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并引发读者对这类文学现象、人物进行思考和反思,以文学来描述时代,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
“零余者”是郁达夫所描述的抒情人物形象,是在五四时期为前路发展所彷徨的知识青年,是在社会压迫下无法看到出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同样也是被压迫的弱者。这些“零余者”不愿与现实社会同行,宁愿选择极端的方式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零余者”更多的也是郁达夫对于自己精神困境的描述,通过刻画知识青年的病态,也指出黑暗社会的病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