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伟,禹美艺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2023年10月15日至25日,“流淌的文化记忆”——刘雁宾东北流域文化影像展在吉林省汉兴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吉林艺术学院、白山市委宣传部、吉林省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由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吉林省汉兴美术馆共同承办。
刘雁宾,东北流域文化研究学者、高级记者、导演、制片人。曾任吉林电视台社教中心副主任、吉林电视台连线电视工作室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社教类政府奖评委会评委。现任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吉林省松花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鸭绿江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吉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草原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是吉林省首届“德艺双馨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广播电视文艺“丹顶鹤”奖获得者。
刘雁宾多年来行走在中国七大江河流域的山川峡谷、客居古城老镇,沉迷于江河伟岸,陶醉在山水灵动间,深爱流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他始终专注东北流域文化的影像研究,在白山黑水、林海草原、海边江畔的亲历中,寻非遗绝唱,觅部落传承;在东北五大流域、八江三河的田野调查里,进行抽丝剥茧式历史追溯、缘起调查、自然生态变化研究及人文题材纪录片的专业创作。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刘雁宾带领团队有计划地连续深入松花江、嫩江、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牡丹江、辽河等广大流域地区,以朴实的纪实手法和独特的镜头语言,进行系统性文化抢救、历史亲历者访问、影像编撰以及遗存史料整理等工作,是我国用纪录片、影像志方式记录和研究东北流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刘雁宾编撰、导演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在欧洲电影电视节、欧洲广播电视联盟参评研讨中,被评委会专家及国际媒体昵称为“中国渔夫”。其创作的江河系列人文纪录片《松花江日记》《鸭绿江纪事》《鸭绿江风情》《长白山神韵》《天池的故事》《东北家乡戏》《东北老作坊》《嫩江探秘》《静静的古洞河》《诺敏河畔》《沃土》《美人松故乡》等100余部(集)作品,曾先后在央视及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其中,代表作《松花江日记》《长白山神韵》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馆藏,《长白山神韵》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纪录片《东北西北行——寻找北方渔猎部落》列入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项目;纪录片《鸭绿江纪事》获第13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吉林广播影视奖、第31届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精品奖、最佳编导奖。
10月15日,“流淌的文化记忆”——刘雁宾东北流域文化影像展在汉兴美术馆一楼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以图片、影像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刘雁宾从80年代至今行走东北江河的所见所闻、东北流域沿岸风情和民族民俗故事。展陈作品包括《松花江日记》《鸭绿江纪事》《鸭绿江风情》《长白山神韵》等100余部(集)。
其中,《松花江日记》是刘雁宾先生关于松花江的三十一集大型纪录片,以水为线,以人为题,用亘古不变的松花江水荡涤出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浓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关东大地,松花江有时会降至摄氏零下三十度,结冰期长达五个月。而刘雁宾先生的另一部代表作品《鸭绿江纪事》则从鸭绿江沿岸的居民说起,有闯关东的铁匠、当年的淘金者、伐木老行当、榨油坊。一条河串起百年来生存在土地上的人们及他们的坚守、生活与传承。
以“流淌的文化记忆”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汉兴美术馆展开,学术研讨会由朱立春主持,围绕刘雁宾几十年来的流域文化研究之路以及文化记忆等学术话题展开讨论,指出此次影像展的重要意义。
流域文化研究是近几年的热门研究方向,早期流域文化研究可能大多局限在地理学科方面,但如今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刘雁宾老师以“择以良水,得以文明”展开的东北流域文化研究,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角度,以科学的视角深入东北江河流域的文化研究之中。邴正教授在研讨会中指出,东北的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历史文化有其独特性,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既深入挖掘了流域民族的历史,又反映了东北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而且就电视纪录片这一形式而言,其更是一种对东北地域文化生动的、广泛的传播。
易洪斌教授谈到刘雁宾先生对东北江河深厚的热爱与眷恋,他认为正是这种情感的羁绊,支撑着刘雁宾先生四十年如一日地行走江河,记录东北流域文化。他回顾了纪录片拍摄时顶风冒雪的艰辛历程,向刘雁宾先生致以敬意。
刘雁宾教授在其教学中多次指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脉传续中,中国东北部的各江河流域文化进程从未缺失。从辽河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到乌苏里江的饶河小南山远古玉文明;从鸭绿江的好太王碑到嫩江的嘎仙洞,都是东北亚最重要之文化遗存。从公元前37年高句丽第一个王城到牡丹江的渤海国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从公元714年鸭绿江的唐鸿胪卿崔訢“鸭绿江道敕持节宣劳靺鞨使”“凿井刻石宣示对东北的主权”到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图们江流域“吉林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渤海国高等级寺庙址”,一次又一次发现了长白山区古老肃慎系一脉传承至今的证明。
这些都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而通过流域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能够使这些文化遗存的脉络更加清晰,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视角与方法。
薛刚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刘雁宾先生纪录片所蕴含的价值。他认为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从影像学,影像史料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真切、更敏感关键的史料来源,后来者能够通过这些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东北历史文化。
孙运来研究员认为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和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他回顾了刘雁宾先生在拍摄纪录片时对于学界先贤的采访,充分肯定了这些影像资料的珍贵性。并且激励年轻学子把流域文化事业传承下去,把我国东北江河文化、北方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河南古称“豫州”,向有“中州”“中原”之称,它不仅是中原文化主要承载地,而且是整个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保存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惊叹的史前文化,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政治家商鞅、科学家张衡、军事家诸葛亮、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大诗人杜甫等历史名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也产生于此。河南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原文化。
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创作也是影像民族志的生动实践,纪录片不仅要坚持真实性的记录,更须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令纪录变得从美学角度而言更加好看。主创团队运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美学素养,充分展示纪录片的知觉艺术,引起观众心中共情。全景式展现自然之美,流域内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呈现流域城市的靓丽形象。地域性展现文化之美,以北方纪录片的艺术视角,记录属于家乡的文化传承。刘雁宾先生平实而厚重的表现手法,为打造东北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传播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为观众提供了一部“流淌的文化记忆”[1]。
早期影视人类学学科创建者们的初心是构建民族志电影文本,使之成为一种与文字文献彼此互文、共同表述人类文化的电影叙事系统[2]。刘雁宾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影像民族志的创作,他在行走的途中意识到了对历史文化遗存挖掘与记录的重要意义,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形成了与文字文献的互文,找到了他特有的人类学研究途径。
2019年,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聘请刘雁宾先生为客座教授,他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1208盘影像带、摄录设备、相关资料悉数转赠学校,其中的影像读取系统,目前国内只有两套。学校为雁宾老师建立了东北流域文化影像资料库,希望借助这些记录了近四十年东北江河文化记忆的宝贵历史文化影像,能够推动东北文化研究在吉林艺术学院开花结果。与此同时,刘雁宾先生笔耕不辍坚持科研工作,在疫情期间主持完成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重大项目《东北西北行——寻找北方渔猎部落》,并将自己行走江河四十余载的心血感悟,著述为《人文松花江》《全景鸭绿江》等江河系列丛书。
关于地域记忆,曹保明教授指出其四个特点:第一,它有自己的久远历史,它是与地域文化同生同长的文化;第二,它有自己清晰的传承,正是记忆使地域文化得以清晰传承;第三,它有自己活态的存在,也就是一方水土生命传递的信仰和习俗;第四,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依据地域而生的一种区域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的记忆文化应该引起重视,并将其纳入我们对地域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中[3]。
施立学教授谈到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是对东北江河之畔民俗文化的一种活态呈现。在纪录片中能感受到刘雁宾先生山一样巍峨的追求,大江大河一样宽广的胸怀。希望年轻后辈们能继续沿着刘雁宾先生的足迹行走东北江河,为地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曹保明教授认为流域文化是人类的源头文化,离开源头就失去了记忆。他认为刘雁宾先生的纪录片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是追溯文化的源头性;其二是文艺观念的立体性;其三是文化传承的连贯性。这三点对于未来文化人类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化记忆”理论的建构者,扬·阿斯曼说:“文化记忆与过去和未来均有关联”。刘雁宾老师对松花江、鸭绿江两江的记录,不知不觉中就已站在了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建构中间做了一次时代的“架桥人”。他所记录的江河,构成了历史文字和今日图像的载体,给社会留下了如鸭绿江之南碑“好太王碑”和嫩江之北室“ 嘎仙洞”那样像“石头般坚固的记忆”它们“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过去,而且为人类预示了永恒的未来”。
今天两大江河里的人文表现所形成的文化记忆,就是建立在许多“松花江人”“鸭绿江人”个体记忆基础之上的群体性文化记忆,这种群体记忆是建立在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等各个民族、各个部落家族、各族群的群体认知基础上升华而来。相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与相互间的影响,就会产生社会共同认知与集体文化共鸣,这种记忆与认知促成了民族间、部落里,符号、语言、文字、仪式、宗教信仰与有序传承所产生并建构的古老中华东北江河独有的时间视域。
伴随着历史年轮的增长,在松花江、鸭绿江等东北各江河流域里,各民族相互间整体一致性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这种认同是在流域内的上下游之间、左右两岸里最先开始的。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山林与水草的相似性,导致文化生态环境的一致相似性,使同一流域的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具有了生活习俗的相近性、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产生了群体文化记忆与共有的文化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流淌的文化记忆”——刘雁宾东北流域文化影像展是刘雁宾先生东北流域文化研究的集中性展示,也是文化记忆理念的生动展示,是影像作为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的实践途径。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今天,此次影像展无论从大众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为讲好东北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