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忠海,叶星彤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2023年9月26日,“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向”圆桌对话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吉林艺术学院院长苏威在致辞中提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艺术学门类做出的重大调整,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建设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十分紧要,关涉交叉学科发展趋向问题的思考更是迫在眉睫。跨门类学科带来的更为多样化、广泛化的新形态,将积极推进艺术学学科朝着更加符合新学科创新理念的方向发展。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张东航教授作为圆桌对话对谈人,与参会学者进行对谈。
艺术学理论研究是艺术学研究的灵魂与根基,梳理艺术学理论的重要性并分门别类地建设,是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核心问题。我国艺术学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分为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门类。彭吉象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学科发展都不能没有理论,艺术学理论建设的地位尤为重要。我国艺术学最早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下,艺术学升格为第13个门类。新版学科目录调整后,艺术学门类里面学术型的只有艺术学一个一级学科。关于艺术学一级学科如何建设,多位专家学者不断地讨论,都认为应该朝着理论艺术学、门类艺术学、应用艺术学三个方向发展,首先第一个方向就是理论艺术,理论扎实,其他方向才能更好地发展。
蓝凡教授认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是外生性变量,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计划;调整后艺术回归本类所产生的内生性变量,推动艺术学门类变化形成了新局面。对中国艺术院校来说,变量也是机遇,艺术和其他文学有了区分之后,艺术学理论教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理论根基的地位不言而喻,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各门类的行动指南。张伟教授明确指出了艺术学理论的基础地位,艺术类院校发展,要以艺术学为核心、以理论作为指导,无论是学术性的突破还是文创产业的研究,都离不开艺术学理论的加持。艺术专业教育也是如此,艺术学理论是灵魂的发动机,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的发展首先要有艺术教育的根本实体,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展进化,艺术学理论要成为各学科真正的发动机和驱动器。
楚小庆研究员提出,艺术学学科发展取决于怎样理解艺术学理论学科和怎样建设理论学科,综合艺术院校的发展应重视艺术学理论的建设,理论与应用同向发展。以傅抱石为例,傅抱石旅日求学以理论学习为起点,通过理论研究发现新的艺术资源,例如朦胧画、日本的新美术、美术史中的欧洲新发现等,取各家所长,将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创作实践,守正创新,兼具民族传统与时代特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从而创造出永留青史的作品。
张东航教授认为,艺术学理论是艺术学学科的基础。学科是艺术创作、艺术现象自然形成的,同时又是由人为划分的,每一次划分必然对学科的发展和艺术本体的影响产生非常巨大而深远的作用。毋庸置疑,艺术学理论体系在整个艺术学分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运用艺术学原理发展带动整个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是艺术类院校面临的大问题。“文以载道,闻者贯道之器也”,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文化传统,从历史中就可以看出,艺术学的理论研究需要以史为鉴,细水长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更要守正创新,带动整个艺术学蓬勃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是当前艺术学界的主要任务,认真思索“三大体系”的理论价值,具体内涵,及整体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系一说来源于西方,艺术学形成体系时间较短,我国的艺术体系与西方究竟有何异同?如何形成属于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当今的三大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艺术类院校如何进行学科建设,逐渐成为了艺术领域广泛讨论的问题。
彭吉象教授认为,三大体系建设应体现中国艺术的特点。从学科体系来看,艺术学虽起源于德国,但中国与西方艺术完全不同,中国艺术学有自己的特点,艺术学最有发展的前景在中国。其次,从学术体系来看,中国艺术学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这将是接下来艺术发展中不能迈过的一个研究环节。最后从话语体系来看,中国学术确实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加强建设艺术学,中国就要运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形成依托自己话语体系的中国艺术学。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特有的三大体系,创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艺术学体系,同时也要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真正做到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李荣有教授为如何找到进入艺术学学科体系的突破口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他主张“乐、图、文”三位一体,并以《汉画像的音乐研究》为例进行阐释。他指出,研究艺术学不妨转换思路,艺术是相通的,研究音乐要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同时从其他途径寻找证据,如从文物中寻找、在典籍与文物中寻找艺术之间的关联,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关联,从宏观上谋求突破,在古典文化中汲取艺术类素材,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体系提供更为丰富、深刻的素材来源。
在当今艺术学体系下,艺术院校的任务目标是什么?梁玖教授认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要基于艺术学学科,站在全国视野上关怀艺术学这一门类,发挥出应有的智慧和教育、办学模式;二是要回归艺术学院办学的三大块——学科建设、学科教育、培养人才,进而健全社会。同时要清楚现实任务,守候艺术文化,艺术学科以及高等艺术学科的规律,厘清思路,踏踏实实做教育、做研究,拓展艺术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
蓝凡教授认为,对于艺术类院校,最大的机遇是目录调整以后,专业性位置得到提升。以数字艺术为例,是要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数字舞蹈、数字音乐,打破传统艺术边界,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和行为方式,并非是要成立新的数字学科,这是艺术类院校特有的资源和经验。同时艺术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也逐渐分化成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知识教育,人类的教育从技能到知识教育在科技的加持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未来的、前沿的。在三大体系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会发扬光大下去,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经过艺术界十几年的漫长发展,艺术学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三大体系的建设关系到话语权与文化自信,中国的三大体系要以中为本、以外为用,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建设中国自己的艺术学体系,同时艺术类院校要抓住机遇以培养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理论体系,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博士是最高级别的学位,代表着相关学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艺术领域,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艺术类院校几代人的梦想与坚持。自2011年国家将“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以来,专业院校增设艺术类博士点的举措,说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兼具精湛艺术专业技能、创造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端人才。专业艺术类院校如何在与综合类院校竞争中发挥优势,如何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增列博士授予单位的优势,换言之艺术类院校如何建设博士点,这是所有艺术院校管理者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彭吉象教授认为,艺术类院校要突出重围,首先要坚实理论基础,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先成立艺术研究院,整合学科、形成合力,有理论的基础研究,对未来的学科评估和学科发展都有好处。其次,要理清艺术教育中技和道的关系,共同培养专业性人才与理论型人才。最后,要抓住时代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充了艺术的生存空间,使艺术与万物互联。艺术学要有前瞻性,各类艺术院校更是要把视野放宽,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而推动艺术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张伟教授提出,艺术学要突出重围建立博士点,首先要提高对艺术学专业的重视程度,艺术类院校要以艺术学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将所在省份的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研究范围,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增加话语权。此外,艺术学整体发展就是学科内涵整体发展,各院校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发文量,精选好文章做汇总,推动学术氛围增长,同时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奖项评比,增加学科内涵。
马卫星教授结合哈尔滨音乐学院博士点建设工作经验,提出艺术院校要增加博士点,首先要“借力”,了解同类专业体系,找出学校特点,高位起步,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探讨当下办学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找差距、补短板;接下来是付诸行动,成立研究院,建立学科梯队,同时调动通识教学团队与行政、教辅人员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将自身专业、特长与艺术学研究相结合,建立更完善的专业体系,进而提高学校整体人才素质。
梁玖教授对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艺术学办学历史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艺术院校要完成博士点建设这一攻坚任务,其关键是明白任务目标、学科建设什么。他主张学科生根,要凝练艺术思想、推出艺术著作,这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分门别类,补平不足,厘清学校的办学特色,围绕中心建设,真正地认识学科立场和专业视点,找清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在建设过程中寻找自身优势,分门别类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守候本体、守候自身、守候特色,同时产生新思想与新的知识体系。
艺术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美育教育与艺术管理,前者提供个人修养,后者提供科学的手段,二者结合让艺术学走的更远。百年之前,中国的美育教育理念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美育教育作为文化“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已经进入国家执政纲领,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国艺术学进入当代语境之后,美育教育与艺术管理学已经不是只有艺术类院校或艺术专业独有的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上,综合类院校与艺术院校有着高度的共识,如何继续探索艺术学,学者们通过历史经验与当下互动,求索本土路径、中国经验。
彭吉象教授认为,古代中国文人墨客注重个人修养,以古鉴今,当今艺术院校也要进行美育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国讲意境,讲气运、讲虚实,特别绘画六法讲气韵生动,意境强调意、意象强调意、形神强调神,中国传统艺术所有的偏重点都在精神方面,要发挥艺术家整体的精神。在当下要将传统的精神继承与发扬,首要做的就是重视美育教育。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语境开展美育教育,这将会是接下来艺术院校发展的重点。
蓝凡教授认为,美育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今天的美育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学。这种理论的教育,对于专门的艺术院校是非常大的机遇,因为艺术类院校有艺术资源、有艺术教育的长期经验,把这种资源和经验结合起来进行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演化,结合艺术教育这种形态和方法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比如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爱国保民的精神,使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思想。张伟教授提出,美育是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文化内涵的提升,美育不是术科教育,而是人文素养教育,真善美统一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艺术类院校的美育教育,应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深入研究,打造美育特色品牌。
我国艺术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拓宽了自身的学科界域,逐渐形成了新的学科方向。当下全国学术界,特别是艺术学术界,对艺术管理学给予高度关注。田川流教授认为要正确认识艺术管理的基本属性。首先对于艺术管理要有深度的思考。我国的艺术管理学诞生之初就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当下中国的艺术管理学建设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而不是跟着西方走。其次,要明确艺术管理管什么。联系历史,艺术管理的基本管理对象集中于三方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最后,要明确艺术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西方的艺术管理由于所有制和体制不同,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的艺术活动从表层看是完全市场化的,艺术管理大多是间接的,我国艺术管理则一直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往往分工明确,有多种形态的呈现。因此,艺术管理一定要从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机制去衡量。如今在这种学科建设的设想下,要把艺术管理学这个学科专业科学的放在艺术学的背景下,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支撑,同时将经济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纳入交叉建设的视野。
如何培养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马卫星教授表示,艺术管理专业建设,要借助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建立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梯队,聘请专家、聘请教授,借全国专家的力量做事情。同时在学科建设上要思考,深层理解理论结构的建设,如何转化到教学上、科研上,才能推进协同共进、互相双赢。
张东航教授认为,从学理的源头来分析美育的关系,能够梳理出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应该如同艺术概论一样,从本科起开设课程,增加美育的广度与深度,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学学生的个人修养。同时他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在文化艺术领域体现得很充分,艺术是人类非常活跃的思想因素,艺术管理具有特殊性。例如,当下中国电影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只要一涉及到工业化就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化存在。所以在艺术创作中,有效、科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中国当代的艺术管理尤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这次会议以“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向”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艺术学学科全局出发,就“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向”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也展望了艺术学发展的未来,对于充分挖掘艺术类院校学科资源优势,促进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整合国内艺术学高等教育资源,强化中国特色,推动艺术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针对性、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