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 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
“三全育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努力在高校内营造“大思政”的格局[1]。 为了适应国家的人才需要和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超星泛雅和智慧树平台自建了MOOC,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提供个性化教学,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教材为依托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制作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批判式思维,对比中西方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本教学设计采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念指导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输入促成”“反馈评价”三个环节,遵循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研究在“三全育人”视域下,以产出导向法(POA)为设计理念,以“学习中心说”“全人教育说”“学用一体说”教学假设为理论支撑,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拓展和延伸。 按照“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流程实施课堂教学,并将实现“育人”功能这一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融入中国元素,弘扬中国文化,从词汇、篇章和主题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输出。 使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2]。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以POA 为设计理念,以教学单元学习内容为依托,从“原因—结果”型的文本及学生慕课学习成果展示出发,设计并实施“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原因—结果—解决方案”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正确使用该结构流程完成单元输出任务,提升语言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守护祖国的青山绿水贡献力量。
研究采用文秋芳教授提出来的“师生合作评价” (Teacher - 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TSCA)理念。 TSCA 是将评、教、学融为一体的课堂评价,分为课前准备、课内实施、课后活动三个阶段。根据“问题驱动”原则,以发现、解决样本中的典型问题为主线,使学生认识到产出任务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提问和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深度参与,增强主动意识,促进有效学习。学生尝试、讨论、探究解决问题方案、参与评价全过程。 根据“支架递进”原则,从发现问题到教师讲解,鼓励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必要时提供提示和建议,最后提供解决方案。
外语教学随着科技的变革,教师采用“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便利、丰富[3]。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加多元,在数字赋能外语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数字化重塑。 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通的慕课、技能学习和语料积累,为线下活动做好充分的语言和技能准备;线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口语产出,训练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U 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将线上、线下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大数据分析即时反馈学情,帮助教师反拨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本研究以Unipus 校园平台、iWrite 写作平台、雨课堂等为技术支撑,力图为学生创设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创设SMART 智慧教学模式:S 代表scenes of multiple interaction,主要依托雨课堂和U 校园;M 代表motivation,使用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i+1 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A 代表attainable and assessment,使用自评和互评量表、iWrite、投票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可视化、可衡量的评价形式;R 代表resources,使用思政案例库,TED 视频和网络素材等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T 代表technical support,使用iwrite and UMOOC 智慧教学系统和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
根据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本研究以大学英语2期末考试75 分以上的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其中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水平位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四级到五级,已经掌握4 000 ~5 000 单词,阅读能力较好,对演讲怀有热情,但英语口语能力有待提高,思辨能力欠佳。 本研究通过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思政智慧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Energy and food crises,第一篇课文聚焦日益逼近的能源危机,是一篇因果型文章,通过描述传统能源的问题和新能源面对的挑战,作者试图说服读者,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会面临能源危机,引发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来对抗这一问题。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内涵,将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内涵融入“原因—结果—解决方案”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节约能源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深化学生对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理解,增强学生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意识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本单元设置的产出任务为:Deliver a speech titled “Nuclear power is not a best option”,产出任务将育人目标与语言目标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 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并进行应用;理解本单元的无灵主语,掌握过渡性词汇并应用于写作中;绘制表格辨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优缺点,提高阅读能力;分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优缺点,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能力目标
通过提纲能够有逻辑、流畅地复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优缺点,并利用评价表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认识核能源对能源需求创造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组织辩论赛提高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能够辨析cause-effect 型的文章,能够理解该写作模式,并能够口语输出该模式的话题。 撰写符合cause-effect 型的文章及形成口语汇报。 通过生生互评,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育人目标
理解并认同中国的生态文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杰出表现。
依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运用“产出导向法”,以提高应用能力目标为教学组织主线,将育人目标显性或隐性地融入“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5]。 产出子目标的教学设计中融合了“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兴趣。 将本单元教学设计思路概括为“3As”标准,即:Activity 构建含思政元素,以“明·思·辨”为脉络的教学任务,体现学习中心说和全人教育说;Application 创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趣研、创研、专研”能力提升活动,体现学用一体说;Assessment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体现全人教育说。
第一讲的产出目标是制作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缺点表格,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生成文本cause-effect 写作形式。 课前进行驱动,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完成UMOOC 学习任务,完成TED配音:中印竞相遏制能源危机。 阅读文章:The China perspective o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和阅读资料:the industrial age。 课中进行驱动和促成,引导学生找出传统能源的优缺点、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并进行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cause-effect 型文章的内涵。 课后进行评价,并给学生布置任务:观看TED 视频:A local, sustainable solution to the energy crisis 和阅读cause-effect 文本的写作技巧的相关论文。
第二讲的产出目标是完成作文:Nuclear power is not a best option。 课前进行驱动,利用作文批改网在iWrite 撰写一篇cause-effect essay: Nuclear power is not the best option。 课中进行驱动和促成,教师点评、学生点评,讲师讲解cause-effect 类型文章的撰写,通过A、B 文本补充词语、搭配句式、语篇的渐进性练习,实现语言促成[6]。 现场修改并设计活动:分组代表各个角色陈述核能源并不是最优选择。 课后进行评价,赏析教师下发的cause-effect 型获奖作文。 组织学生制作节能环保、节约粮食的海报,张贴于学校各处,并号召全体师生参与投票。
第三讲的产出目标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赛:Should nuclear energy be banned? 课前进行驱动,展开调查问卷,学生修改稿件,阅读文章英语文章:Nuclear energy pros and cons 并查找核能源系统的优缺点,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英国议会辩论制式。 课中进行驱动和促成,学生主题报告,语言素材积累,开展激烈的辩论赛。 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任务和评价,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生态文明的创举,制作短视频,上传至网络。 学生修改作文,二次上传iWrite,并进行生生互评。
教学评价采用POA 理论中的“师生合作评价(TSCA)”。 TSCA 强调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焦点、课中以问题为驱动搭建渐进式支架和课后以监控促进自评/互评[7]。 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本次教学评价时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有焦点、评价有途径、评价有监督,以此来实现以评为学,以评促教。 贯彻POA“以评促学、支架渐进”的理念,通过精准对接语言目标,将育人目标隐性地融入语言目标的评价中。 评价注重过程化、多元化、精确化,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以达到“评教结合、评学融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通过评价来提高产出质量,优化学习效果[8]。依循以上评价理念,本单元通过“线上+线下”的及时或延时评价方式完成师生合作评价,特别是运用数字化测评手段提升评价实效与科学性[9]。
课前线上评价:学生完成MOOC 及U 校园的练习,U 校园显示学习时长和评分,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并对典型样本进行评价。 课中线上+线下评价:学生成完成课堂任务,进行产出展示,学生进行互评,机器评分,教师阐述评分量表,进行对典型样本的即时评价。 课后线上评价:学生完成复习性和迁移性产出任务,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任务,并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最终评价产出任务,展出优秀作品[10]。
在POA 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创建良好的互动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模式、结合教学育人、混合教学方法,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实践创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