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中华文化元素融入的实践探索

2023-03-23 12:18
现代英语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丁 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英语专业课程融入中华文化元素是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的根本举措,也是涵养底蕴、对话世界的有效方法。 我国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性和地域性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面临从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转向国际对话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挑战。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规格的知识要求,并要求英语专业学生拥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语教育体系,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英语专业人才”[2]。 因此,对中华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变得非常迫切。 文章将讨论中华文化与英语专业课程结合对英语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讨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和实践方法。

一、 中华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文化传统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3]。 中华优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既有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的优秀文化基础[4]。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重视语言技能培养和英美文化的讲授,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由此造成中西方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失衡,在面对文化差异和国际重大问题时,不能站稳立场、缺乏思辨精神,存在文化上的不自信甚至文化失语的现象,这是没有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表现。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需要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有方向的吸收借鉴,避免盲从。 文化主体性需要强调民族或是公民个体对其所属的民族或是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认同程度[5]。 这种文化的主体意识源于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尊重、守护、传承和延续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才能拥有跟其他文化对话的资格,才有辨别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能力[6]。 因此,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课程,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养能够与西方文明公平对话与交流的跨文化英语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中华文化底蕴是语言认知能力的基础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要素是学习者充分理解和运用该语言的必要条件。不同语言的形式虽有差异,语法规则也千差万别,但是语言的文化承载力是相通的。 只有深入地植根一种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认识到语言内在的逻辑和含义,及其传递的哲学思考、社会意识和审美视角,才能将这一能力融入其他语言的学习当中。 在此基础之上,文化的自觉性也会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迁移,不仅能够发现语言呈现的惯性思维,还能够对文化背景进行主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培养文化对话基础上的双语能力。

中华文化塑造了独特的语言气质,从日常用语上看,中文表意丰富而细腻,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交流方式和层次富于变化,体现在文学语言上,既含蓄简隽、深刻犀利又智慧幽默。 相较于英文表达侧重直白、铺陈和言辞的诡辩,中文更加注重启示性、圆通性和包容性。 中国国学经典中的经史子集和古典文学中的唐诗宋词都使用古代汉语特有的精炼语言阐释道理、凝练意象、表达情感,而影响西方思想的经典著作,则注重铺陈性和辩驳性。 如何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去思辨两种文化的异同,把握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意义对等,自觉成为文化自信内化的双语者,是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三)中华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间的对话和对等需要创造性,即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姿态参与文化交流。 这种立场首先应扎根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立场和视角努力丰富文化间内涵,贡献于文化间高层次和多元化的交流,而非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和语言的创造性根本的培养途径是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以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义,结合英语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英语语言规律和西方社会文化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真正成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人才。

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越牢固,就越能肩负起国家复兴的使命。 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重视中国话语的传播,红色基因的译介,在第二课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英语专业与地域文化、农耕文化、革命文化结合,彰显出对文化软实力的贡献力。 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话语的塑造归根到底需要英语人才的培养,即便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华文化宝藏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仍需要有立场、有情怀、有使命感的英语人才进行国际交流与传播。

二、 中华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现状

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迫切性虽然得到了高校英语界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教与学、教与评、教与产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

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一方面通过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系统教学;另一方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体系中,将中国文化渗透教学当中的行为[7],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能以英语语言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性传播。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侧重中华文化的教学融入。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判断和教学创新,没有完善的指导思想用于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进行教学材料的选择,文化融入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没有明确的体现。 英语专业低年级基础课注重对语义的理解、语境对用词的影响、社会文化现象、跨文化差异的认知等;高年级专业课注重教授语言生成的原理、语义的对等、文学鉴赏、跨文化批判和交流方法等。 如何结合课程性质选择恰当的中华文化素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

从教学评价来看,一门课程是否有效地进行了中华文化的融入,目前尚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 与以往的知识和能力考核不同,中华文化对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度更多地体现在综合素养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思想的创新性,文化的整体性认知,文学的对比分析能力,针对这些评价机制应是过程性的和多维度的,更多地建立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讨论和汇报的基础上。 英语专业教育鲜少考量教学的产出性,即社会收益和价值。 当中华文化融入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这一人才培养导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难以达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效果评价的目的。

三、 中华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实践——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一)强化教学设计,突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

根据课程特征形成涵盖中华文化认知的教学目标。 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英国文学形成和发展全貌,熟悉代表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因此,中国文化的融入应该结合每一个目标进行设计,将中华文化的系统观、中国国学的凝练、中国古诗词的含蓄性、中国作家的家国情怀等设定为相应的教学目标,最终形成系统性的中西文化认知基础。

协调分配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内容,形成知识纽带,完善认知结构。 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流派特征受到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的影响,对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学的特点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学思想及其形成的社会基础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思想内涵。

增加中华文化认知的教学评价,对中华文化元素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线上线下多角度的评价,包括课前线上预习测试,课上讨论和汇报,课后探究学习,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完成读书报告以及进行文化价值观测评试卷和问卷等,将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能力落到实处。

(二)整合教学内容,找准中国文化融入契合点

以文学发展脉络、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为基础,融入中华文化,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实践。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整体观、和谐性和包容性,这与西方的传统中二元对立思想、宗教主义、个人主义形成对比。 例如,柏拉图《理想国》当中的二分法思想、诡辩的逻辑方式与老子《道德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微言大义的言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在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文学流派的影响下,中英文学作品对同一主题存在不同的态度观点和表现形式。 例如,《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与《桃花源记》的恬退思想的对照,《天路历程》和《西游记》不同的朝圣之旅。

第三,随着东方传统文化价值的不断彰显,中华文化对英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观也产生影响,特别是意象派诗歌和一些现代主义作家主动接受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审美,例如,庞德的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中意象的对比赏析,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四,英国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中国形象能够促进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从而对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国话语权构建方式进行思考。 例如,《马可·波罗游记》和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等都反映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三)丰富教学方法,保障中华文化融入效果

中华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主要有讲座课、研讨课和赏析表演课三种类型。 多维度、互为补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根据中华文化融入课堂形式的不同需求,构建“守正创新、价值引领”的高校英语教学新模式[8]。

讲授法主要用于传统的讲座课,因为讲座课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全面。 在讲座课中融入中国文化,需要条理清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适合从中西方文化文学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知识补充,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互动式教学法主要用于研讨课,将学生分组,按照课程要求进行课下准备、课上展示,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结合。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英文学主题呈现的差异、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华文化融入。

赏析表演课给予学生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对中英戏剧的改编和对比,使其在深入了解英国文学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意识到我们既可以吸收借鉴外国的文化的精髓,也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英语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与“魂”,只有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忘根本、面向未来[4]128。

四、 结论

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改进了以往英语专业围绕西方文化开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中西融通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展示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创新成果,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升华民族感情,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也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