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2023-03-23 01:18:46陈一竹
人人健康 2023年32期
关键词:手炉古代人羽绒服

■陈一竹

本以为今年是个暖冬,谁想到寒潮突袭,北风呼啸,气温断崖式猛降,把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赶紧把棉被、羽绒服、手套、围巾这些过冬装备翻出来,抵御严寒。冬天的北方,总是那么难挨,还好我们回到家中,有暖气扛一扛。不过,在没有羽绒服也没有集中供热的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还别说,在“过冬”这件事儿上,古人也相当有办法。早在秦朝,建筑师们就为秦王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土坯砌造,呈覆瓮形,热气在膛内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能迅速排出乌烟瘴气,炉顶设计还会扩大散热面积,让屋子里温暖如春。

花椒涂墙,是又一种我们现代人不熟悉的做法。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放在菜里提鲜,还“性温”,将其捣碎和泥涂在墙上,居然可以让人感到温暖。西汉的王公贵族家中,就能见到这种操作。椒房温暖、芳香,西汉未央宫皇后居住的,就是“椒房殿”。“椒房阿监青娥老”的“椒房”,指的就是这种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不过那时候花椒是妥妥的奢侈品,能用来涂墙的人家,真是少之又少。

唐代华清宫,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暖气遗址。遗址位于星辰汤旁边,是个偏殿,据说是唐太宗休闲更衣的地方。挖掘后,发现其地下有环形凹道,温泉水会顺着凹道循环流动,水蒸气会把房间烘热,像现代的地暖一般。

另外,古代也有暖宝宝、热水袋,不过形式上略有不同,叫作“汤婆子”。这是一种金属圆壶,一般用铜、锡制成。大诗人黄庭坚就写过,“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去博物馆里看看,还有陶瓷制成的,晚上放到被窝里取暖,第二天早上水还可以保持温热,能用来洗漱。除了汤婆子,还有更精致灵巧的取暖设备。在古装剧里,能看到各位娘娘、小主手里捧着一个个华丽小巧的手炉,里面可以放置木炭或有余温的灶灰。古代人拿着手炉,走在寒风里,也能撑上一撑。

再来说说穿。古代贵族会用动物皮毛制成衣物,而普通人则会用柳絮、芦花、蒲草等自然材料填充到被子、衣服里御寒,这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不暖和?从前我在想,古代人冬天是不是不怎么出门,毕竟那时候可没有层出不穷的保暖黑科技,衣服也穿不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古人在冬天,也会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踏雪寻梅。这项活动在明代有不少的记载,比如明代画家戴进的《踏雪寻梅图》就描绘了高士踏雪访梅之雅事,王谔的《踏雪寻梅图轴》记录了一主三仆在雪天寻梅的场景。

我们现在还能通过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穿越回古代,看看他们的冬季生活。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首名作,就描绘了冬天垂钓的悠然生活;白居易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三五好友围坐,边赏雪边用酒精驱散寒冷,也是别有一番趣味。除了垂钓、喝酒,古代还流行滑雪溜冰。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发现过有关滑雪的岩画,清朝画师所绘的《冰嬉图》更是显示出这种具有节令特色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说过“冰嬉为国制所重”。骑木而走,冰上冰床,冰上蹴鞠……花样可太多了!

这么看来,古人的冬日生活也是那么丰富多彩,再冷的天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今的我们,在同样寒冷的日子里,是不是也应该学学古人,也和三五好友一起踏雪寻梅,围炉赏雪,拥抱生活,发现美好。

猜你喜欢
手炉古代人羽绒服
礼节感满满的古代人
盘点古代人的“劳动节”
新年新衣羽绒服穿搭指南
好日子(2022年1期)2022-03-24 06:46:26
简单清洗羽绒服
老年世界(2019年2期)2019-06-01 08:13:30
古代人的冰窖
爱“晒”的古代人
收藏手炉看3点
中老年健康(2017年8期)2017-12-16 00:46:51
又美又暖
女友·花园(2016年12期)2016-12-17 14:00:47
谈明
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