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悦
钢琴是一种通过手指触键引起琴槌敲击琴弦而发声的键盘乐器,包括52 个白键和36 个黑键,不同键的乐音音高固定,由低到高按顺序排成一排,构成钢琴的键盘。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对演奏者而言,可以通过声音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感及愿望。音乐主要通过旋律、节拍、速度等因素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但除了出色的技巧外,钢琴演奏者还需要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演奏的效果,为听众带来更深刻的感受。结合现状分析,目前多数高等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通常能够熟练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并呈现出作品内容,但很多演奏者并不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并未掌握心理调控方法,因此很多情况下学生进行演奏时难以有效适应演奏情境,进而影响演奏效果。本文对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特征及相关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调控措施。
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要指心理学层面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其二主要指音乐表演层面作为艺术活动的本质体现。因此,心理素质结构主要由艺术活动的表现性质决定。
音乐属于常见的艺术形式和活动,在特定时间、空间范围下通过声波震动有效呈现,同时可以通过听众的听觉感官引起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其心理素质结构具体由基本心理素质的组成、演奏者核心心理素质以及演奏者心理素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在这一基础上对演奏者心理素质的结构定义进行明确,其主要指以钢琴演奏这一艺术活动形式为中心的情感体验以及以表达为重要基础的一种心理素质能力,如演奏者的心理能力、人格特征等。
钢琴演奏的本质为艺术活动,因此具有艺术的再现性特征,主要指演奏者进行艺术表演活动需要以音乐作品、音乐环境及自身综合素质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再现性是演奏者心理素质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首先,演奏者在进行表演活动前需要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而演奏的主要目的在于演奏者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准确、适宜地呈现和表达作品内容,演奏的过程也是演奏者赋予作品生命力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对作品的直接复制和呈现,而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心理素质相关因素,如主体气质、性格特征等,所以再现性是钢琴演奏者进行表演活动时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音乐表演这一艺术活动而言,其核心在于演奏者对艺术的认知、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且无论何种形式的情感体验、认知和表达都具有客观对象,主要体现在演奏者对作品这一演奏对象所形成的情感体验。音乐作品属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基本性质不会发生改变,这便能够构成主体情感表达的对象。同时,钢琴演奏的主要执行者为演奏者,演奏者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入作品这一表达对象上,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等被一同接受。除此之外,演奏者的表演对象也可能并非作品,也并不与演奏者情感、认知相关,而是通过呈现作品内容进行体现。具体而言,在正式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并不只是其心理状态的体现,同时也涵盖表演对象的感情,也就是情感体验的指向包括作品、演奏者以及演奏者对作品内涵的体会和感悟,所以针对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构建,还需要重点考虑演奏者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内容。
可调控性也是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结构的主要特征,具体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层面下对艺术形态所具有的情感体验过程、情感转换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情感表达程度、情感色彩的心理调控等。在时间层面,钢琴演奏过程中对情感的体验及转换主要通过演奏者对时间感觉的表象有效呈现,具有虚幻性的特征。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体现在对声音运动形态产生的张力和感觉音响的进行等。在空间层面,虚幻空间深度的改变、距离的变化、声音元素丰富性方面的强度及色彩表现是演奏者情感体验及表达的主要体现。但是,对时空层面而言,无论如何调节相关要素,都不能离开演奏者本身的心理素质调控,因此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可调控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虚幻的感觉性和作品的客观真实性之间的距离。
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构建需要以适应性为重要基础,具体涵盖音乐艺术形式的存在行为、形态和意识等方面。第一,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其演奏表演行为的心理素质涉及演奏的全部过程,如表演前的心理准备、演奏时的心理素质成像及演奏后的心理反思。适应性不只是专业能力和技能方面的适应,也包括对艺术表现行为的适应性,同时还涵盖演奏者参与艺术行为活动的文化适应性。第二,钢琴演奏形态的存在为演奏者在表演形式、音响形态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适应性。对钢琴演奏而言,声音和音乐心理情感意象均以外化方式存在,且演奏中的艺术化形式主要以韵律感、美感为载体,具有审美文化特征。第三,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适应性还体现在审美层面,为审美活动提供一定的心理适应,具有职业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充分融合演奏者职业性、专业性及演奏艺术性,因为演奏者的职业定位涉及专业及业余、成功及失败等多个方面,这也是演奏活动的重要基础。
音乐能够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音乐情感语言理论中强调音乐的艺术本质是无论何种作品均为艺术家所塑造的个人情感体验,而艺术家通常会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其对生活乃至世界的主观感受。因此,音乐可以作为一种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语言,音乐中人类情感体验的存在方式也成为音乐存在方式的重点问题。演奏者先要在技能技巧层面呈现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同时在情感体验及表达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出独特的心理素质,这便是情感表现理论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内容。也有相关理论认为,根据演奏者的主体意志和行为活动,心理素质具体包括意向、智能等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效活动素质理论逐渐得到认可。该理论认为心理素质主要指有效的活动者具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影响主体活动方向及目的的素质、影响主体活动的社会影响及效果的素质和影响主体对活动过程调节的素质。对钢琴演奏者而言,有效活动素质理论强调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及表达对演奏活动倾向和目的的影响,对演奏活动社会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演奏者的心理适应性,演奏者对演奏过程的调控主要体现在个性方面的素质。
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构建还包括多因素共同作用理论,如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心理适应性因素等。该理论主要通过心理、生理及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人类的心理素质结构,在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多因素作用理论强调演奏中行为因素对演奏者心理素质结构的影响,并认为心理适应性能够体现钢琴演奏者的角色特征,如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艺术角色等。
钢琴演奏学习期间通常存在两个瓶颈期,主要指前期难以取得进步的阶段和中后期的高原现象。前者通常在教师指导和科学训练下能够稳定度过,后者主要和神经、大脑及肌肉紧张等因素相关,具体表现为急于求成、逃避练习、恐惧等,严重影响练习进度。因此,学习者需要树立正确认知,逐渐消除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保持稳定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提升。
学习者应积极转变认知,充分了解自我。为了有效度过高原期,学习者先要充分了解自身专业能力。因为钢琴的练习过程是漫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学习者缺乏认知必然会影响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者需要正确评价自身专业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强化练习,确保学习方向正确,尽早走出高原期。同时,学习者还需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演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兴奋状态,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疲劳感,这属于正常现象。而遇到这类情况产生恐惧、烦躁心理,不但难以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影响练习效果。因此学习者需要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到疲劳时要全面分析自身技能掌握情况和乐曲特点,明确问题并有效处理,进而稳定度过高原期。学习者心理素质及对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学习成果的差异性,因此需要牢牢把握优势,保持积极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钢琴临场演奏存在诸多突发因素,这也是日常练习难以有效预见的。如果演奏者具备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整个演奏过程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稳定、自信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那么必然能够充分呈现练习成果,提高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临场演奏时,集中精力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状态,也是心理调控的重要基础。很多优秀演奏家能够将作品完美地呈现,主要原因在于其注意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能够全身心投入演奏过程中。对钢琴演奏者而言,演奏时难免存在程度不一的紧张、兴奋情况,以心跳快、手心出汗为主要表现,演奏者在心理调控的过程中需要将兴奋感转化为演奏的动力和能量,实现音乐表现和演奏状态的平衡。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把控交流尺度。对演奏者来说,其需要充分了解演奏对听众的影响。钢琴演奏是听众聆听音乐作品的主要媒介,演奏和听众密切相关,因此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交流尺度,得到听众的支持,引发情感共鸣。除此之外,为了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演奏者日常还需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练习方法,如抗干扰练习、静坐思考、沟通练习等,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后缺乏对整个演奏过程的总结,而演奏后的心理反思对于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场成功的演出后,演奏者通常会陷入骄傲自满心理而忽视演奏后的反思,难以充分了解自身的真实能力;而演出未达到预期效果时,演奏者通常会产生一定的悲观心理,失去自信,心理负担严重,甚至对今后其他演出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思想具有主观性,因此,演出后的总结需要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主。比如,演奏者在演出后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和分享本次演奏活动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等,收集现场音视频相关资料,通过回看全面分析演出情况,直观了解演奏的亮点和不足等,以便及时改进。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不但需要高超的技艺技巧,还需要加强对心理素质相关问题的关注。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在充分掌握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必然能够增强演奏效果。因此,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演奏者还需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实现演奏和个人情感的充分结合,进而完美呈现作品,增强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