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璇
(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与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逐步掌握就业竞争的技能。而传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传输、轻实践育人的不足,使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无法为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提供指导,降低了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难以达成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此,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展开创新研究,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人才为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路径,促进双创教育高质量落实[1]。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的背景下,落实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以理论知识融合实践,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品质的形成,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岗位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具体分析创新创业构成要素,发现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是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必备的能力。将一般的智力转化为创新创业技能,需要整合各类智力因素,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完成各类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素养包含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业实践、创新认知等,是学生个体内在的驱动。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心理品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产生实际的创造力;创新认知与创业实践是指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产生的认知活动,具有自发性的特点。这些特质能够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是学生强化自身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行动力。在固定的教育条件下,学生形成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特点,是学生自身思维和行为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只有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潜能,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下,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首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人才储备的现实需要。新时代背景下,产业间的竞争实质从以往的资源竞争转化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只有拥有创新创业型人才,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产业人才需求随之改变。面对需求的变化,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推动制度、科学技术、产业形态全面革新,体现人力资源多层次的价值,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其次,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加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势也较为严峻。而通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学生就业路径,使学生从以往的岗位就业者转变为创新创业实践者,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后,满足大学生自我理想与价值。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追求个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可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为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提供良好的条件。
现阶段,面对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院校将人才培养的重心集中到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上,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更多地偏向于就业指导,缺少对学生就业取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的调研,就业指导指向性不强,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缓慢,难以为学生就业与发展提供支持。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层面,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定位模糊,并以理论课程为主,造成实践教学地位不高,难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主体的教育位置。而在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下,很多院校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的规划上,虽然开展实训实习的实践活动,但实践环节缺少内在的关联,难以达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且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使教学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难以使实践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
与理论课相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并需要高校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师资队伍,获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保障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但是具体分析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发现仍然存在难以适应教学需求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建设方面,大多数学校虽然配备相应的实验室,以及实训设施和设备,但是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条件不足,缺少完善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硬件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现实的教学需求。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很多高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数量过少,使实践活动局限于课堂内和校园里,难以引入创新的实践项目,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缺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参与实验、实训、实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有限,导致学生实践问题难以解决。部分院校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没有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人员,导致学生校外实践秩序混乱,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能获得实践学习的成果。
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与性质,避免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设置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人才发展方向,积极开发特色化的双创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积极打造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群,坚持“一主体、多融合”的课程构建原则,打造一门符合学校办学特色、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创核心课程,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将该课程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科教育当中,实现渗透式教育。其次,围绕双创实践训练、专业竞赛、大型创业项目的选题与申报等,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案[4]。以此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切实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教育优势,深入挖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网络资源,不仅能够进一步改革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形式,还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着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可通过创建网上模拟创业公司,深入分析网络企业经营、运行、管理等各种模式特点,深入挖掘网络企业创业优势资源。由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组建各种与专业相结合的虚拟公司结构,借助网络展开市场调研活动,结合实际撰写企业计划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的仿真系统,引导学生利用Excel制作创业财务计划,构建完整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5]。三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在网络中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所学专业知识,创新教材设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在网络中设计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如专业知识、国内外创业成功经验、真实创业案例、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等。创编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网络教育资源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以“三个课堂教育”为依托,积极打造“金字塔式”双创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现阶梯式教学,拓宽学生创新创业视域,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密结合第一、第二与第三课堂,积极搭建全程化、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为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竞争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3.3.1 立足于第一课堂,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认知 在具体实施阶段,应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借助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风险投资与管理决策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3.3.2 立足于第二课堂,深化创新创业实践体验 第二课堂主要以校内实践教育为切入点,一方面,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借助校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校园长廊、宣传栏、校园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载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要性、优势以及实践方式的宣传和普及,营造浓厚的校园双创实践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企业专家学者与创业成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报告会、交流会,讲述创新创业实例。还可通过聘请知名创业顾问和企业专家,对“挑战杯”创业比赛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协同职业训练中心联合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让各专业创业团队为学生传授更加丰富、专业、前沿的创业知识,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就业[6]。
3.3.3 立足于第三课堂,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应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协同企业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发创新创业沙龙、模拟沙盘、创业园、产业孵化园等实践教学平台,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研发专利产品,打造创新创业企业;利用课余时间加盟品牌企业业务推广,参与企业商业品牌策划、营销活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创新创业导师走向生产一线,参与企事业单位生产研发工作等。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实、全面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切实体会创业者精神与创业企业文化,从而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创业能力。还可通过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由合作企业协同学校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金课”,协同企业制定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计划,由企业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机会和平台,学校为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内容及特点,以构建高质量、高效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导向,积极打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平台,对于拓宽实践教学路径与渠道,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应紧密结合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科学且完善的信息化设备设施,依托信息化设施与网络平台,打造虚拟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深入整合校内现有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促进院系实践资源互通共享。二是建立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体系,设置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虚拟实践学习活动,并给出相应学分,规定本科学生各专业最低实践学分标准,科学安排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实践时间,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依托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基地内的项目库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应采取“实训室+工作室”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优秀员工经验优势,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在工作室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导入各种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等各个环节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增强学习体验,进一步形成“项目体验+案例导入+拓展分析+实践训练”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全过程。同时,由学校创新创业教师负责为创业大学生团队提供创业项目和建议。四是开设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网站,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相关政策、教学设计和教学录像发布在这些网站中,学生登录网站便可自行获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为增强创新创业教学时效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础[7]。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序落实。目前,在全面落实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大院校纷纷展开创新探索,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但是在实践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对于实践教学改革缺少规划,造成实践教学缺少保障体系,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对此,需要各大院校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开发特色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打造第二课堂,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