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红
科学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工具,是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第一武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学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尤其是要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不让外国人在核心技术上掐脖子,就必须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质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虽不是“独担之任”,但也有责任和义务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统编语文教科书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为内容,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学习指导和方法支撑,以体现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一、激发兴趣,让科学思维迸发出来
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向往并成为一种梦想,首先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中充满快乐和收获喜悦。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于教材中的科学因子,并作巧妙设计,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问题和悬念,让他们有兴趣思考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把对科学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还有助于达成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
例如,统编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1课《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以儿童喜欢的连环画方式呈现的科普童话。文章用生动、通俗、有趣和极富情感的语言讲述了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借尾巴的经过,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各的用途的生理特点,尤其是认识到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的功能。整个故事情节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为引起学生对融合了科学知识和奇思妙想的童话故事产生更大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培养浓郁的科学情感,笔者先用猜谜导入,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用多媒体制作的小壁虎特写幻灯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小壁虎遇到了什么困难?它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找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它借不到尾巴?为什么小鱼、黄牛、燕子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它呢?它借不到尾巴后的心情怎么样?读了文中“爬呀爬”这个词语,你有什么体会?如果小鱼、黄牛、燕子其中一个把尾巴借给了小壁虎,小壁虎还能不能长出一条新尾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吗?除了找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小壁虎会不会再找别的动物借尾巴呢?其他小动物的尾巴有没有像小壁虎一样具有奇特的再生功能?以此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之心,让他们打开科学之门,对斑斓的世界充满热情和研究兴趣。
有一名学生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大胆想象: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功能的特点,我们能不能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如果可以的话,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后,就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长出四肢。这既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又能给病人以幸福和希望。一年级小学生虽说天真,但他们的很多想法又充满科学智慧。作为教师应找准最佳时机,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和思维训练,让他们科学思维的源泉充分“迸发出来”。
二、厚植情感,让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魅力来源于令人向往的精神高度。科学家或科学类文本中的主人公,他们严谨而踏实的作风,坦荡而睿智的灵魂,博学而淡然的境界,以及勇于创新而不畏挫折的精神坚守,无不使学生深深感动和无限敬佩,无不激励着学生立志高远、“燃烧”求知热情。基于这一认识,在讲授科学类课文时,笔者尤其重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体验科学家或文中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涵养学生的科学情怀。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开掘课文内容,还有利于让学生在深化理解中升华科学情感,使科学家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例如,统编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创作的一篇科学知识议论文。文章分别列举了三个事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了石蕊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等,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揭示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艰辛历程,赞美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着重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主线,从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沙锅问到底等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三位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上从细小的、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力,感悟他们为解决疑问、找到答案坚持不懈地追根求源所展现出来的良好心态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体验他们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真理、缔造奇迹之后的强烈成就感和无比激动的心情,使学生对“小小的问号、小小的叹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心底里升起一股对科学家由衷敬意的同时,也从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以及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像这三位科学家那样多打几个问号,并努力将问号拉直变成叹号!
三、丰富知识,让探索能力强起来
所谓科学知识,是指人类为了提升生存本领而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最接近于真理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科学性、思想性和知识性很强的科学类文章。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知识训练和普及,既可以使学生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积极探索的能力。同时,统编语文教科书还强调科学技术应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现实问题,让科学知识、先进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强调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向学生介绍文本中的科學知识,还应通过开展课外阅读、综合实践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创新质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得到恰到好处的培养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它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叙事顺序,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试验得出蝙蝠是靠耳朵和嘴在夜间飞行的,并把这种原理应用在飞机上,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得飞机也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故事。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为了生存,都练就了自己特有的功夫和本领,人类从中也得到了许多启示和灵感,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在教学中,笔者在向学生传授“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知识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宕开一笔,引导学生延伸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想象空间,立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所学的知识,纷纷举手抢着回答:科学家通过观察蜻蜓的飞行,发明了直升机;科学家根据蚊子“嘴”的构造,设计制造了“无痛注射器”;科学家根据苍蝇复眼的原理,发明了照相机;科学家根据野猪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防毒面具;科研人员根据变色龙的变色本领,发明了变色衣、迷彩服等。
学生的精彩回答,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大胆探索的欲望和尝试创造的冲动。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从生物留给你的深刻启示中,发明、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出来吗?”在笔者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创造火花频频闪烁。例如,有一学生说,壁虎的脚掌底盘吸力非常大,可以攀爬极平滑与垂直的面,甚至越过光滑的天花板,都不会掉下来。受壁虎这一特点的启发,可以设计一种具有很强吸附力的“吸力鞋”,建筑工人穿上这种鞋后,施工就不用升降机了,即便是倒着刷墙也不会掉下来。这样既可节省建筑工人的施工时间,又可以保证他们的施工安全。由此可见,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教师作为引路人,千万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禀赋,而应让他们在广泛阅读、深入领会、细微观察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使每个人都有探索、发明和创造的机会。
总之,在今天大力提倡“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新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资源,作为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营养源”,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思维更广阔的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点,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魅力的能力。但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厚植学生科学情感、涵养学生科学情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培植学生科学态度、拓展学生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通过一种日臻内化的模式逐渐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愿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生打开科學的一扇窗,引领他们唱响科学旋律,奋力奔向科学的星辰大海,让语文学科成为发展科学素养的沃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