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菁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乡村地区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乡村适龄儿童数量的减少,裁撤、合并乡村学校成为乡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中教大兴实验”)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2018年8月,瀛海镇红星中学、太和中学与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三所学校整合为中教大兴实验,开启九年一贯制的办学实践。
不同于新建校的从零开始,合并校需要从“一”开始,将原来三个不同的“一”整合成一个新的“一”。面对来自3所学校的136名教师、77名中学生和近1000名小学生,校长崔建梅暗下决心,不让一个人掉队,从整合校的种种不同中汲取经验,唤醒师生内心的成长力量,助力“各个精彩”。
稳、融、活,凝聚教师力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对于创校初期的中教大兴实验来说,第一要务就是“整合人”,让3所学校的教师平稳度过融合期,并激发出团队活力。
“我们的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卷着被子就来到了这个家过日子。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文化,教师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教育素养都不一样,要迅速将这样一支队伍变成相互扶持的一家人是我作为校长要办的最大难事。”崔建梅说。
与此同时,学校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中小学教师人数的严重不对等。由于瀛海镇周边的名校分校吸引了大量生源,起初学校的中学部只有77名学生,导致中学教师严重超编,70名中学教师与77名学生形成了接近1:1的师生比。与之相对的则是小学部的严重缺编,每名教师每周至少承担16节课的教学任务,这种现象也造成了教师间的不平衡。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苦不堪言,中学教师缺乏锻炼机会,难以实现职业成长。
针对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崔建梅将目光放在了“纵向打通”上,让高学段和低学段的教师流动起来,中学部的教师必须到小学部任教,填补空缺。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建设推动中学和小学段的教师流动;另一方面则厚植本土情怀、教育情怀,唤醒每位教师的内生力量。
从学校干部到学科组长再到骨干教师,从党员到老教师再到青年教师,整个改革过程经历多轮讨论、试行、调整,以“小步走、快节奏、重反思、勤跟进”为策略,最终稳步建立起中小学教师间顺畅的流通机制。整合初期,有的教师不仅身肩六年级班主任的重任,还要兼顾初中三年级的物理教学。这种中小学教师的身份融合,也使得教师可以将更高年段的知识渗透到低年段的教学中,以合理的方式提升中小两个学段的衔接效果。如今,中教大兴实验有近30名中学部教师在小学部任教,有效实现了九年一贯制的一体化教学。
为了进一步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怀、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崔建梅创新了“以奖促教”的管理模式。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评价教师的主动权,“以学生促教师”。每个周、每个月,由学生组成的“巡逻团”都会到教师办公室检查卫生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并进行评价,在全校师生面前为表现好的教师颁奖,激发教师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除此之外, 学校还举办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等系列活动。学生们为自己喜爱的教师颁奖,为自己喜爱的教师画像并展示,让教师在感动中收获成就感,形成深厚的教育情怀,内在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教师们与学生间的纽带更加坚实,心真正凝聚在了一起,对学校的文化、理念和育人目标更加认同。
守正,传承本土文化
中教大兴实验的前身红星学校(即当时的“红星集体农庄子弟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全国第一家集体农庄配套学校,在学校70余年的历史变迁中,红星学校的小学部与初中部分设为独立的学校,最终又与当地的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为现在的中教大兴实验。学校校徽中的一颗红星,也来源于红星学校的传统,不仅象征着厚重的红色精神积淀,更蕴含了助力学生成为未来之星的期许。
中教大兴实验所在的瀛海镇地区,古称“南海子”,历史悠久。学校充分依托南海子地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了南海子地域资源实践课程,致力于地域文脉传承,为师生厚植本土情怀。中教大兴实验的校风“胸怀未来、胸襟视野开阔;扎实、朴实、真实”,正传承自瀛海之广阔、浩瀚与红星学校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学校发扬红星学校的优秀传统,确立“学劳结合”的育人方式,并将其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行动指南。学校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养鸡喂兔、种地摘果上,而应关注劳动的育人作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就需要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家校社三方资源。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带动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的“久好”育德课程以班级事务劳动岗位为基础,由学生自主选择岗位、制定標准、参与劳动,并评价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置了多样化的校内岗位,校园安全小卫士负责协助保护低年级学生的校内安全,制作手抄报、提示语等指导低年级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小志愿者团队负责帮扶一年级学弟学妹,进行午间自主分餐、眼保健操指导等。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不同学段间学生的交流,也增强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依托南海子地域资源,在学科劳动实践课上,中教大兴实验设计了丰富的主题活动,助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数说南海子》《我是南海子小导游》《南海子主题系列科普剧》《南海子自然探究》等南海子综合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会到校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意义。除了自然资源,中教大兴实验的前身学校还具有良好的足球基础,因此,学校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在校内大力普及足球,构建“人人都懂足球”的校园足球文化。学校还相继引入了轮滑、棒垒球等项目,让学生从小做起,锻炼强健的体魄,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校、全国棒垒球基地校。
《有思想的面塑》等课程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挖掘劳动人民的精、气、神,学生不仅学习面塑技艺,体味面塑中的美,更通过塑红色历史故事、塑民族团结知识、塑身边生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体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充分融合,中教大兴实验以课程为载体,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学劳结合”中茁壮成长。
充分挖掘家庭潜能,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当今学生出现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能劳动等问题,也要从家庭中找原因。作为一所城乡融合的实验学校,中教大兴实验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受能力、时间等因素限制,家庭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家校协同推进阻力大。针对这种现状,中教大兴实验制订了翔实的计划,在实践中逐步引领家长以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学校安排座谈会,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发放问卷,调研全学段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将前期调查结果梳理、凝练,形成本校各学段家庭劳动内容表;制作家庭劳动教育手册发放给家长,由家长监督学生在假期完成;假期结束后的半个月里召开年级和全校家庭劳动教育成果汇报会进行展示。通过不断锻炼,学生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忙做”的好习惯。
走上社会,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劳动价值。学校与周边社区进行合作,让学生志愿活动走入社会。学校与南海子公园麋鹿苑共同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由学生担任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志愿者,讲解环保知识。学校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倡导“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栋楼,一栋楼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一个城镇”。2019年4月,在校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启动了“垃圾分类亲子承包楼”志愿服务项目,学生首先对所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调研,之后带领家人一起进行宣传,引导自己所在的楼栋做好垃圾分类,增进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志愿服务意识能力。学校更将此项目进行延伸,组织科学创意大赛,成功拉动了瀛海镇12个社区的参与,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北京市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出新,让学生各个精彩
秉承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中教大兴实验大力推动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由民办校转入的沈同学基础薄弱,一度想要辍学,但在学校教师坚持不懈的鼓励和辅导下,他一天天进步,变得越来越自信,最终顺利考入高中。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的育人目标,崔建梅还力排万难,争取到古琴、棒垒球等教育资源,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也能学习这些平时难以接触的项目,实现全面发展。
崔建梅提倡“以研究思维治校,以科研兴校”,倡导教师重视日常观察,并将其融入课程的研发。“以研究思维治校”要求将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崔建梅发现,不少乡村孩子十分缺乏自信,表达能力较弱,回答问题时喜欢躲避教师的视线,声音也很小、很没底气。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崔建梅认为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装傻犯懒”、智慧地“煽风点火”。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敢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应该适时“装傻”,给课堂留白,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如果学生自己讲不明白,就智慧地“煽风点火”,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教师再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深刻。这就需要教师用科研思维分析课堂,以学生的学业质量结果为参考,“备目标、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自己”,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上进行智慧动态调整,在课后进行反思与跟进。
中教大兴实验教师团队进行研究,开发了“学生微讲堂”“午间学长讲堂”,由学生围绕一个小主题讲授知识,不仅要敢说,更要重视逻辑性,将事讲明、将理说透。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长项进行讲授,并由教师对内容进行把关,除了文化课,也可以讲体育、讲艺术。“有的孩子下台后出了一身汗,对我说,自己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过課,学弟学妹们提问时要催着自己的脑子赶紧转,原来当老师这么不容易。”崔建梅笑道。经历了讲台上的历练,中教大兴实验的学生愈发自信,也更加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科研思维促进了学生、教师的相互理解,也推动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经历4年发展,中教大兴实验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变革、融通的实践初见成效,学生相继获得“首都新时代好少年”“大兴区十佳少年”等荣誉,学校荣获了“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研究型建设学校”等称号,建立起“以学生促教师带家长”“一体化一贯制教研”等特色教学模式和提炼本土文化形成的“南海子”系列课程,不仅助力学校向着“人人不同,各个精彩,和谐共生”的本土特色学校发展,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五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当下一贯制学校建设成为新趋势、乡村学校在与城镇学校的竞争中普遍处于劣势的背景下,中教大兴实验的种种探索为处于阵痛期的乡村合并校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