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提”:一线教师论文创作的开拓地

2023-03-23 06:39左开俊
中国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摘 要】中学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涵盖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评价三个维度。通过借助精细备课寻找盲点、深潜课堂场域获取疑点、深入课后评价寻觅亮点,并以此为素材撰写教研论文,可以为教学一线带去本真的、全新的、深化的第一手教学参考。

【关键词】一线教师 论文创作 生物学教学

在中学教育界,常闻听一种声音: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但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为何要将论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聘指标呢?这是因为论文作为“教、研、写”的一种综合表征,其凸显的是一种深入式、反思型、共享化的教育样态。“教”作为“研”的载体,驱使着“研”服务于教学一线,还原其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本色;“研”作为“教”的动力,推动着“教”沉潜于教学一线,推动着教育改革往深水区挺进与延伸;而“写”作为审视与辨析教研行为的一种手段、交流与探讨教研心得的一种平台,它可以达成对教研内容的二次开发、对教研过程的多元思考,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无差别化区域共享。可见,以教研为主旨的论文创作,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凸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研素养。但实际中,中学一线教师教研论文创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其症结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主题选择上,脱离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摒弃和否定自我的成果积累,盲目追逐热点;第二,在研究对象上,喜欢舍小取大、说教式陈述,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实践性论证;第三,在创新程度上,只顾埋头钻研,不关注别人对同样的问题或项目的研究程度和创新境界。针对上述弊端,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论文创作,还是要从熟悉的“课”中深度挖掘和提取,即“课提”。“课”指备课、课堂和课后三种途径;“提”特指从“课”中提取适合论文创作的素材。

“课提”路径通常有三种。第一,通过精细备课,借助专业判断,对教材呈现的内容产生怀疑,然后引经据典获取真相,形成创新、拓展性论文提供给同行借鉴,完成对教学行为的自我审视;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将灵光闪现的精彩片段、学生的精妙回答,抑或令人猝不及防的尴尬情节笔录下来,凝练成文与同行分享,完成教学行为的自我批判;第三,通过课后反馈,将典型案例记录下来,与教过的内容相互比对、延展,深度探讨错误的形成原因与机制,影映出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寻觅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一、围绕精细备课提取真知,获取创作资源

备课即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其常涵盖三个关注。第一,关注对备课内容的科学考量。即备课要充分钻研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辅助教材①及相关参考资料,做到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第二,关注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即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和思维界域,做到深浅合理、错落有致。第三,关注备课时效的高效有序。即备课要编出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和课题(或单元)计划,写出教案等。在精心设计、精选典例、精讲巧练、精致辅导的精细备课过程中,潜心观察、触类旁通,做到内容难度匹配学情。最终达成从备课历程中过滤、筛选、获取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源。

【案例1】以《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删除涉“毒”试剂的斟酌》[1]一文为例,其“课提”过程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对备课材料产生怀疑。备课材料①: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备课材料②:教材中课后的探究实践—“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对比①和②产生以下疑惑:既然秋水仙素比低温更优胜,为何教材中的实验却采用低温诱导方法呢?

第二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大学教材或网络查询了解秋水仙素、低溫分别在实际育种过程中的显性表征和隐性表征,继而通过对两者优缺点的分析,尝试借助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见表1)。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第一,理论上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其实验现象比低温处理更佳,但教材在实验设计时却选用低温而放弃秋水仙素,肯定是基于秋水仙素剧毒的原因;第二,对比两种处理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发现用循环式抽气管开展实验既能获得良好的实验现象,又能解决秋水仙素泄漏的问题。

第三阶段:归纳概括问题解决的途径,提炼成文。先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流程,构建论文的整体框架与每级的提纲(见图2);然后逐层、逐级地对备课疑点进行整理和整合,再依次将其归入论文框架下的提纲下;最后通过文字提炼,形成具有补充性、拓展性、创新性的研习论文。

图2 《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删除涉“毒”试剂的斟酌》一文的框架图

教学的生命姿态应该是“备—教—学—评—研”为一体,备是教与学的基础,是评与研的注脚。只要对备课的各环节潜心揣摩,对各部分细致体悟,就能挖掘到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好素材,继而就有可能打磨出优秀的论文,服务于一线教学。

二、聚焦课堂场域提取本真,撷取创作资源

课堂场域是师生交互、生生交流的关键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生命现象探寻生命规律,以点带面、以老出新,把旧知识融入新情境,在互动、互辨、论证的过程中,推进彼此思维的进化,实现新旧知识的融通,撷取教学一线的创作资源。

【案例2】以《生活教育发展观下的生物创新实验教学研究》[2]一文为例,其“课提”过程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依据认知经验,提出异议。引起争议的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伞藻嫁接实验”,其文为“伞藻由‘帽、柄、假根三部分构成,细胞核在基部。科学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实验”(见图3)。

图3 “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

学生立足认知经验,提出异议:帽和假根分别位于柄的两端,彼此分离。如果假根内的细胞核是控制帽形的中心,根据认知经验,柄肯定起着帽和假根相互关联的作用,否则它就应该退化,甚至消失。基于上述推理,将两者的柄调位嫁接,那么,谁能排除柄中不会残余控制前期帽状的物质?

第二阶段:科学分析异议,寻找证据。首先,对异议做出科学分析:根据基因控制性状的生命规律,即基因通过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或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的过程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可知柄中一定残留前期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调位嫁接后,若前期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没有完全降解或完全失活,则教材实验结果肯定是不科学的。其次,依据分析寻找证据:美国高中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是这样描述该实验的:“不同种的藻类有不同的顶帽,有些像花瓣。如果把顶帽除去,又会很快长出新的顶帽来。如果一种伞藻的顶帽和足部都被除去,并与另一种伞藻的足部相连,也会长出新的顶帽,这个顶帽的结构会同时带有两种伞藻的特征。如果新顶帽再被除去,重新长出来的顶帽则与提供细胞核的伞藻形状、特征相同。”(见图4)

图4 美国教材中“伞藻嫁接实验”示意图

第三阶段:科学分析产生异议的根由,提炼成文。依据“提出异议→科学分析→寻找证据→反思异议”的流程,构建论文的整体框架与每级的提纲(见图5);然后逐条、逐步地对教学疑点进行分析与论证,再依次归入论文框架下的提纲下;最后形成批判性、反思性、探究性的研习论文。

图5 《生活教育发展观下的生物创新实验教学研究》一文的框架图

课堂场域应以充分释放学生的本真为底蕴,面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我认知经验提出的异议,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其纳入教学的认知体系中去。只有不断积累教学对话中对异议的分析、循证,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张力、有弹性。以此教学异议为素材撰写的研习论文,是基层教学最需要的第一手教学参考。

三、立足课后评价提取动力,凝取创作资源

课后评价是指对教师的课进行分析评论。课后评价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强调自我反省;另一种是由教学小组、教研组等以教学评议会的形式进行分析、评论,旨在研讨教学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案例3】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实验的改进》[3]一文为例,其“课提”过程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立足教学,从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时,需要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入适量的肝脏研磨液。笔者常向学生警示“只需滴入2至3滴”,但有些男生认为“老师太小气了”,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会偷偷地加入大量的肝脏研磨液。这导致两个结果:第一,由于反应速度太快,瞬间产生的泡沫从试管喷出,非常危险;第二,瞬时气体量不易收集,且无法判断气体产生的速率。

第二阶段:反思教学,根据学生需求创新设计实验。第一,通过设计相对密闭的化学反应环境,來满足学生探讨“过量肝脏研磨液导致的实验现象”,同时又能避免化学反应迅速、泡沫四溅而引起伤人事件的发生;第二,通过设计暂时贮藏氧气和引流的装置,方便学生有序地观察气泡释放的快慢和卫生香燃烧的剧烈程度,准确地获取实验数据及现象(见图6)。

第三阶段:对比验证,科学凝练实验创新撰写成文。依据“发现错误→反思错误→创新设计→实践应用”的流程,构建论文的整体框架与每级的提纲(见图7);然后从人的价值理念、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等角度,深度剖析教育理念的革新、科学性思维的创新、一线教学路径的创生。

图7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实验的改进》一文的框架图

课后评价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的反省、课堂教学价值的重温,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自我改进与完善,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开俊.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删除涉“毒”试剂的斟酌——以“秋水仙素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3):54-55.

[2] 左开俊.生活教育发展观下的生物创新实验教学研究——以“伞藻嫁接实验”的实验教学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3):23-25.

[3] 左开俊.“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实验的改进[J].生物学通报,2016,51(11):58-5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聚焦农村中学‘导学教学的生物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S/2019/ZX1315-084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震泽中学生物学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教学翻转课堂的资源及应用评述
高职医学院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例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导课的策略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妙用生活实例活化“分子与细胞”课堂
构建初中生物学教学生态课堂初探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