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初级中学 庄 历
中学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能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可以反映其综合能力水平.而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常常无法找到解题的入口,不能搭建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之间的有效桥梁.因此,教师分析问题时的引导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学生的主动思维渐渐推导出所有的可知和需知,找到连接可知和需知之间常用的模型支撑,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积累探索问题的途径.本文中以2021年南京市中考中的一道几何作图题为例,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以及对多种解法的探索,积累基本几何模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图1
原题(2021年南京市中考第25题)如图1,已知P是⊙O外一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要求:(1)用直尺和圆规作图;(2)保留作图的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本题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道几何作图题,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对称图形——圆”这一章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很多教师喜欢用它引入“切线长定理”,但由于新授课教学目标和时间分配的问题,课堂上对于解法没做过多的探究.新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他们刚刚学完“圆周角定理”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所以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来构造垂直,从而利用“经过半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作法的正确性.
图2
首先根据结论画出目标图形,理清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到突破口.要想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根据切线的判定,如图2,既可以在⊙O上确定一点A,使得PA⊥OA,即∠PAO=90°,也可过点O向过点P的某直线作垂线,使垂线段的长等于⊙O的半径.
利用切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时,对于构造直角,学生并不陌生,在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多个思考角度:
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逆命题;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④矩形的每个内角为直角;
⑤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⑥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切入点1: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
作法一:(1)作PO的垂直平分线交PO于点B;
(2)以B为圆心,BO为半径作⊙B交⊙O于点A;
(3)连接P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如图3.
图4
切入点2: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逆命题.
作法二:同作法一,如图4.
理由简述:因为BP=BA,BA=BO,
所以∠BPA=∠BAP,∠BAO=∠BOA.
又在△APO中,
∠BPA+∠BAP+∠BAO+∠BOA=180°.
所以∠PAO=∠PAB+∠BAO=90°.
切入点3:利用“矩形的每个内角为直角”.
作法三:(1)作PO的垂直平分线交PO于点B;
(2)以B为圆心,BO为半径作⊙B交⊙O于点A,交AB的延长线于点C;
图5
(3)连接P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如图5.
理由简述:∵BP=BO,BC=BA,
∴四边形APCO为平行四边形.
又BP+BO=BC+BA,即PO=AC,
∴平行四边形APCO为矩形.
∴∠PAO=90°.
以上三种作法虽然类似,但是构造的基本模型却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从而“无中生有”构造出不同的基本模型,最后又神奇地统一为类似的作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对构建学生的图形与几何板块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切入点4: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作法四:(1)连接PO并延长,交⊙O于点B,C;
(2)以P为圆心,PO为半径画弧,以O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
(3)连接OD交⊙O于点A;
图6
(4)连接P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如图6.
理由简述:因为PD=PO,DA=AO=r(记⊙O半径为r),所以PA⊥DO.
切入点5: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C;
作法五:(1)连接PO并延长,交⊙O于点B,C;
(2)以P为圆心,PO为半径画弧,以O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D,分别以D,O为圆心,PO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E;
图7
(3)连接PE,DO交于点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如图7.
理由简述:因为PD=PO=OE=DE, 所以四边形DPOE为菱形.
故OA=AD=r,OA⊥PA.
切入点6: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作法六:(1)在任一直线MN上取点C,过点C作GC⊥MN;
(2)在CG上截取CD=OB;
(3)以D为圆心,PO为半径画弧,交MN于点E;
(4)以P为圆心,CE为半径画弧,交⊙O于点A,画直线P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如图8.
图8
图9
理由简述:易证△CDE≌△AOP(SSS).
所以∠PAO=∠ECD= 90°.
对于切入点6,也可以直接在原图中,借助半径OB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方法类似,如图9:
3.2.1 构造半径OA
除了连半径,证垂直,同样可以考虑作垂直,证半径.对于确定线段OA的长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②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切入点7: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图10
作法七:(1)如图10,以O为圆心,OP为半径画大⊙O;
(2)在小⊙O上任取一点B,连接OB,过点B作OB的垂线,交大⊙O于点C,D;
(3)以P为圆心,CD为半径画弧,交大⊙O于点E;
(4)连接PE,过点O作OA⊥PE于点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
又因为PE=CD,所以BC=AP.
易证△OBC≌△OAP(HL),则有OA=OB=r.
切入点8: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谈到相似三角形,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A”字型,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相似比为1∶2的“A”字模型.
图11
作法八:(1)如图11, 以O为圆心,OP为半径画大⊙O;
(2)连接PO并延长,交小⊙O于点B,C,交大⊙O于点D;
(3)以D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交大⊙O于点E;
(4)连接PE,过点O作OA⊥PE于点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
理由简述:∵PD为大⊙O的直径,且OA⊥PE,
∴∠PAO=∠PED=90°,则OA∥DE.
∴△PAO∽△PED.
图12
作法九:(1)如图12, 作PO的垂直平分线交PO于点C;
(2)作PC的垂直平分线交PC于点D,以D为圆心,PD为半径画⊙D;
(3)作BO的垂直平分线交BO于点E,以C为圆心,OE为半径画弧交⊙D于点F;
(4)画直线PF,过点O作OA⊥PF于点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
理由简述:∵PC为⊙D的直径,且OA⊥PF,
∴∠PFC=∠PAO=90°.
即FC∥OA.
∴△PAO∽△PFC.
∴OA=2FC=r.
作法九的思路虽然和作法八类似,都是构造“A”字型从而完成90°的转化,但是作法九明显要比作法八复杂.
3.2.2 构造线段PA
不管是连半径,证垂直,还是作垂直,证半径,都可以完全确定直角三角形PAO,除了通过确定∠PAO或者OA来完全确定直角三角形PAO,还可以尝试确定PA的长度.
切入点9: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如图13,我们知道△PAC∽△PBA,从而可以得到PA2=PB·PC,这里PB和PC都是定值,如何确定PA的长度?这一等式让我们联想起了“射影定理”.如图14,在直角三角形EPC中,有PE2=PB·PC,也有EB2=PB·BC.那么,我们只需借助PB和PC构造“母子三角形”,即可确定PA的长度.
图13
图14
作法十:(1)如图15,连接PO并延长,交⊙O于点B,C;
图15
(2)作PC的垂直平分线交PC于点D;
(3)以D为圆心,PD为半径画⊙D;
(4)过点B作PC的垂线交⊙D于点E;
(5)以P为圆心,PE为半径画弧交⊙O于点A;
(6)画直线PA,则直线PA即为所求切线.
尺规作图是学生在图形与几何中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借助五种基本尺规作图,完成整个构图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五种基本尺规作图,更需要灵活运用初中的几何模型.
本题解法很多,但细细想来,主要还是分两条主线,那就是切线的两种判定方法:作半径,证垂直;作垂直,证半径.根据这两条主线,分别唤醒学生已有的几何模型储备,建立直角模型的构造体系和线段的构造方法.
这道几何作图题,可以放在中考一轮复习“圆”这一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证明切线的两种方法,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探寻多种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构造直角和线段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基本元素的构造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