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爱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家的娃特别喜欢跟你作对,你要他做的事,他偏不做,你不希望他做的偏要做。
“我凭什么听你的?”这几乎成了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你家的娃叛逆了!来,我们隔空握个手,因为此时的我,也正遇上娃的叛逆……
刚上初二,儿子就将叛逆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雨了,我提醒他披雨衣,他不听,很不屑地回一句:这点雨算什么?天冷了,他还一直穿着夏装短袖,我提醒他加外套,他不听,很不屑地回一句:这算什么冷?你冷,并不代表我也冷啊!还有练习书法的时候,他不用砚台,而是直接将毛笔伸进墨汁瓶中,我提醒数次后,他不但没收敛,反而更变本加厉了……
刚过去的这一学期,对我来说是考验也是挑战,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无论你懂多少家庭教育理论,都不如一次生活中的历练和践行。在我和儿子频频产生矛盾,差点爆发亲子“战争”之后,我选择了闭嘴,但不说不代表我什么都不做……
又一个阴天,我做好早餐后,悄悄地把雨衣拿出来,放到外面的柜子上,顺便给儿子留了个纸条:
宝贝,今天天气预报说有雨,妈妈下午和晚上都会比较忙,如果放学下雨了,我可能没时间去接你。雨衣拿出来了,带不带由你决定。
——爱你的妈妈
然后我便在一旁做家务,同时也在观察他。吃完早餐,我发现他趴到窗户边看了看天,自言自语地说:“会不会下雨呢?好像还好嘛,应该不会下吧?”他拿起我的手机看了看天气预报,我在旁边依然做着自己的事。这天他上学去了,也把雨衣带走了。
当然也有选择不带的时候。有一天下雨他没带雨衣,到家第一句话说的是:“哎呀,今天失算了,居然下大雨了!”他边说边放下书包,准备去洗澡。此时,我把想批评他的话换成了关切的问候,外加一杯红糖姜茶。几次后,我发现他出门前会看看天气预报,然后决定带不带雨衣。
立冬后,天气转冷,每次晚自习去接儿子,看到他穿着夏装短袖衫推着自行车走出来,我就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看到要装没看到,他这么大个人了,自己知道冷热的……之前多次提醒他穿外套,他的回答是:“老妈,不要以为您觉得冷我就冷,我不是您,我不冷,我热!”
是的,世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如果你再坚持说下去,结果只有一个:他干脆不搭理你了。如果这个门关上了,以后想打开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想的是:或许是之前的数次提醒引起了他更大的“叛逆”。或许孩子会想:妈妈越是提醒,就越是不相信我,所以我要用不听她的来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
对抗的情绪,是会让人燥热的,所以我又一次选择了闭嘴。
再一次接儿子时,旁边一位妈妈关心地对我说:“你家孩子穿那么少,不冷吗?”
是啊,她家孩子已经穿上绒外套了,而我儿子还是夏装短袖衫,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不给他买衣服呢!看到站在身边的儿子,我回她说:“我们家孩子特别爱运动,身体好,所以不感觉冷……”我边说边看向儿子,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一种柔和的光。
后来碰到校长,校长看到儿子还是穿着夏装短袖衫,关切地问:“你穿那么少不冷吗?记得加衣服,别冻着了……”
回家后,我跟儿子说:“校长和同学的妈妈都在关心你冷不冷,老妈很感动,虽然我知道你不冷,但是你的行为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啊,不知你有什么感受呢?”
儿子挠了挠头,嘿嘿地笑着说:“嗯,我也很感动……”
虽然我心里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即使他坚持穿夏装过冬,我也要忍住不说,最多冻感冒嘛,如果一次感冒能换来儿子的“觉悟”,那也值得。然而,转天他悄悄地自己穿上了外套。
上学期练习毛笔字,我发现儿子不用砚台,而是直接把毛笔伸进墨汁瓶里蘸墨。这个行为实在让我无法忍受,所以第一时间就提出了批评:“你怎么可以这样?有砚台不用,是不是不愿洗砚台啊?”
儿子淡定地笑了笑,回我:“是啊,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说完后继续。那一刻虽然我还想批评他,但是忍住了。我改用温和的语气跟他说,但依然无效,他甚至还怼了我一句:“老妈,您好烦哪!”
再后来,我用书法老师说过的例子劝他:“我们吃虾要蘸醋,如果当天醋吃不完,第二天会变味,墨汁也是如此,总这样用,时间长了,墨汁也会变味,这样我们写出来的字会臭臭的。”
儿子听后哈哈哈大笑:“有这样的味道那不更好嘛!”
后来的两个月,我再一次选择闭嘴,不提这件事了。因为在我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继续纠结这个话题不但没效果,还会导致他跟我对着干,可我的目的不是让他跟我作对。
有一次,我问他:“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砚台虽然位居最后,但实际是四宝之首,你知道为什么吗?”
见儿子摇头,我继续说:“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百代。你看,前三样我们都会频繁地换,只有砚台不曾换过,并且妈妈买砚台时,还特别跟你商量,挑选了一个比较高端雅致的。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涵养的人,能懂得砚台的价值所在。”
儿子跟我做了个鬼脸,说:“嗯,您这话说得还有些道理!”
一周后,儿子再一次练毛笔字时,特意大声跟我说:“老妈,我用砚台了啊!您洗得这么干净,不用可惜了!”
那一刻,我感觉他好像在向我大声宣告:“我是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人!”
面对青春期孩子种种不听话的叛逆行为,你是看作问题还是成长的契机?
如果看作问题,一味跟孩子较劲争输赢、争对错,那亲子之间势必会大动干戈。父母越是跟孩子较劲,就越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
如果看作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那么,通过观察并纠正孩子每一次不当行为,你都会不断地想办法调整自己,以此达成最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态度,但是不要执著于一种方式。我的切身感受是: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永远是最先作出情绪调整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一切言行都是在给孩子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