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晏武 崔 云# 孟庆海 吴 骏 毛娟娟 刘玲琳 陈宁刚 陈仁寿
1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象山医院 浙江 宁波 315700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23
甬,即宁波,地处东南沿海,集浙东毓秀,聚富饶物资,汇通交流频繁,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之美誉,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中医底蕴。甬派中医指在宁波地区从事医事活动的医生总称,是一支以地域范畴命名的中医流派,是浙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查阅了浙江宁波医药文献、地方志涉医资料,粗略统计甬派中医医家400余人,其中外科名家逾70位,所占比例颇多。今对甬派中医外科学术发展作一概述。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是甬派中医外科的滥觞时代,亦是整个浙派中医外科发展的肇端[1],在中国中医外科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远古时期,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衡、与野兽猛禽搏斗,加之部落间频繁的战争,使得外科病的发生极其常见。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穿山甲、芡实、酸枣、海金沙、薏仁、旱莲木等大量动植物药材,还发现了骨锥、骨针等骨器,尤其是有些无眼针具,据考证极可能是医学用途,用于砭刺、放血排脓和简单的外治操作[2]。
唐五代出现了丰富的外科内服、外用药,对甬派中医外科方药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四明陈藏器《本草拾遗》被李时珍赞誉为“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该书非常重视外治,首载鸭跖草、温泉水、轻粉等药物。指出鸭跖草主“疔肿”“小儿丹毒……蛇犬咬,痈疽等毒”,硫磺“主诸疮病,水亦宜然。水有硫磺臭,故应愈诸风冷为上”,还发现“草蒿烧为灰,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将无机碱用于息肉治疗。唐代内外交流频繁,一些外来药物传入充实了外科选药,如陈藏器记载“质汗”治“金疮伤折,瘀血内损,补筋肉,消恶血,下血气,妇人产后诸血结,腹痛内冷不下食。并以酒消服之,亦敷病处”。日华子著《日华子诸家本草》,汇聚了诸多外科用药,如苦楝皮“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黄芩“疗疮,排脓。治乳痈,发背”,丹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疗“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羊蹄根“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蛇床子“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煎汤浴大风身痒”等。
宋金元战乱频繁、劳役严重,痈疽、疡疮等外科病多发,甬派医家将之分门别类,包含外科方药的方书相继问世,外科专家、专著开始出现,实用外治技术提高。宋嘉定丙子年,温大明辑《助道方服药须知》,后改名《温隐居海上仙方》,分述77种病证,涉及金创出血、口疮、小儿疮疹、痔疮等许多外科病,因机症药切实,如运用硫、矾外治酒齄鼻。鄞县魏岘在《魏氏家藏方》首提枯痔法治疗痔疮,将砒、矾、朱砂、斑蝥、巴豆置于痔核表面,借药物腐蚀、收敛之性,促进局部坏死、干枯脱落,开枯痔法先河。史源撰《背疽方》,推崇艾灸拔毒治疮,指出“突然高者,毒气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但坏也”[3]。李世英据家传秘效验方,参名家之论,编著《痈疽辨疑论》。金元李生在治疗痔疮时已采用挂线疗法,在当时实属创新。元明之际慈溪余益之家族世业疡医,喜用先辈所传蜀僧秘方,使毒排疮愈。
明代太医院首将“疮疡”列入“十三科”,隆庆年间改“疮疡”为“外科”,奠定了中医外科的地位。明代宁波官员参与医事活动推动了外科的发展,增强了甬派中医外科在全国的影响力。这时期中医外治剂型多样,有汤、酒、丸、散、膏、丹等,作用广涉箍围、拔毒、祛脓、化腐、生肌,中医外治和方药体系不断完善。张时彻曾官至尚书,著《摄生众妙方》,设眼目、耳、鼻、诸疮、痔漏、疝气、折损、诸虫毒门等分而治之。万邦孚撰《万氏家抄济世良方》,详述脱肛、痔漏、肠风脏毒、癍疹、痈疽、瘰疬、疔疮、跌扑损伤等外科病证,方药俱全,仅“痈疽”一病,即有真人活命饮、神异膏、神效托里散、人参败毒散、收口药、忍冬酒等数十种内服、外用方。民间以余姚朱养心为代表,研制出碧玉膏、白玉膏、阳和解凝膏等一系列外用药,后至杭州拓展为中华老字号“朱养心药业”,声誉远及杭、嘉、湖、金、衢、严等地[4]。
挑刺法和刀圭手术是这一时期甬派中医最突出的外科特色。鄞县竹清观卢真人推崇穴位挑治,配合草药内服外敷清泻热毒污血,著《疔疮紧要秘方》,为道家秘藏。同治年间慈溪应其南博采秘方,撰《治疔要诀》,论述性状、部位鉴别要点、挑治穴位,总结疔疮用药,后被其侄应遵诲改编为《新增疔疮要诀》。光绪年间叶氏《七十四种疔疮图说》介绍疔疮五经辨、挑疔破法、挑疔决法,详述疔疮性状、部位和挑治方法。余姚吴韵仙整理重刊张镜的《刺疔捷法》,推广了外科挑刺法与临证用药。镇海张懋炽从祖立魁公习医,受业于同乡郑门,又得名宿袁奎刚亲授,擅长内托与刀圭结合以助痈疽排脓,声闻远播。鄞州柯圣沧继承祖业,从学于沪上李纯荪,研求《外科正宗》,回甬专事手足指专科,手法精巧。镇海严海葆得天童寺医僧师传,主治痈疽、乳房疾患、肛肠等外科疾患,弟子刘中柱、闻茂康、卢家祥等在宁波、上海及舟山一带家喻户晓。徐祖青师从宁波林义荣习疡科、福建魏长生,与江苏季德胜、福建黄守林、广东何晓生齐名,弟子整理其经验撰《徐祖青治疗蛇伤经验集》,介绍蛇伤临床表现和中毒特点,对中毒程度和危重情况评估分析,总结常用方药,提出洗刮、擦敷、挑刺、吹鼻通关、结扎扩创等外治法。慈溪华志禄亦采用外敷内服,兼施手术,晚年其孙整理撰成《华氏外科医案及验方集》,传于后代。余姚胡益平自学医术,开建诊所,退休后回顾自身外科行医经验,撰《外科八纲》,其后人著《胡氏中医外科临床心得》《中医胡益平验方汇编》等作传其医术,在创伤、蛇伤、痈疮等外科病方面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诊断用药经验。清后叶余姚郑慎斋总结120种眼病证候治法,撰《眼科证治歌诀》,有“浙东眼科之冠”美称,其弟子姜文明、姜济明研制“明目珠黄散”“八宝磨障丹”等药物畅销全国,弟子胡瀛峤、赵占元在绍兴开设寿明斋眼科,后发展为浙江最早的眼科医院,弟子徐德新开设明明斋眼科,造就了绍兴王氏眼科、白果树下董氏眼科[5]。民国姚和清随舅父邹明辉研习眼科,著《眼科证治经验》,其子姚芳蔚继承衣钵,后成为沪上眼科名医。喉科方面,包镇鲁以穴位挑治、内服汤药、外用吹药三法合用治喉闻名,著《喉科杓指》,论述众多吹药制法和组成,促进了吹药在喉科的运用。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扶植下,甬派中医外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中医男科、皮肤、乳腺、肛肠、蛇伤等亚学科逐渐分化成熟,现代医学的结合使得甬派中医焕发新生,后辈人才济济。
甬派中医外科学术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在医道传承方面呈现世医家传、业师授受、私淑遥承等交织融合的特点。典型世医家传如温大明、万邦孚、余益之、应遵诲、张懋炽、华志禄等。业师授受模式如柯圣沧师从李纯荪,刘中柱、闻茂康从学于严海葆。这些医家也多具有私淑名医、博采众家的特点,如李世英私淑陈无择,柯圣沧私淑陈实功。其次,宁波医官由于身居要职,推动了甬派中医外科发展,代表人物如明代张时彻、万邦孚等。最后,道医、僧医将普世价值融入医事活动中,有助于完善身心治疗、强化患者依从性,代表医家如甬东卢真人、天童寺挂锡医僧、蜀僧。宋元李生“游江海得秘方”、明代陈錞“遇异人授岐黄术”,为医术蒙上神秘色彩,但在当时的确令病家受益。随着时代进步,家族秘传、传男不传女、地域限制等屏障被打破,院校教育、临床培训成为甬派中医外科传承的主要路径,多样的师承培养、开明的学术氛围、广泛的交流合作正被政府及卫生部门推广。甬派中医外科名家林立,著书立作颇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追溯甬派中医外科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医家医著,提炼其学术思想,对于承扬甬派中医、浙派中医学术精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