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3-03-23 01:31葛玮钰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互联网+理论

葛玮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我国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直接关乎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根本问题。“互联网+”时代强势来袭,虚拟化的社会交往情境、交互性的思想文化氛围、数字化的海量信息资源,无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全新的影响。理论教育从书面走到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对单一走向更加多元,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以及更加艰巨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全新教育生态,及时反思和更新理论教育环境、教育队伍、教育内容。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平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理论教育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被某些敌对势力利用而凭借其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对我国网络阵地发起思想文化打击。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变量。为此,必须重视互联网环境建设以及舆论生态的维护和媒体格局的演变,创新宣传方式和传播媒介,加强对互联网、网络社区、网络视频平台、网络通信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多种大众传媒的把控和建设,并在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固有优势的同时推进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媒体宣传阵地,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是根据互联网的变化与时俱进更新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不同的话语表达对于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不同”[2]。一直以来,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其风格严谨、客观,表达方式中排比句居多、政治词汇居多,很难引起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主流媒体能够转变其刻板严肃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下流行的年轻元素,摆脱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体系在严肃学术性、政治性基础上更具广大受众容易理解的生动又贴近生活的语言特色。

二是加强理论教育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个打破信息垄断,推动信息、数据、知识开放共享,满足民众表达自我和传递信息的诉求,实现民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权利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求。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社会现实,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必须重视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虚拟教育环境和现实教育环境相结合、教育课程应用和多种应用相结合,综合多样化的教育媒介形成教育合力。

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智慧化建设。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风起云涌、百花齐放,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前沿信息技术创新使互联网得以实现真正的大互联。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抢占思想理论引领制高点,是提升“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依据信息技术发展逻辑,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科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综合教育技术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提升理论教育信息投放效能,实现教育内容实时共享,打造更为高效、更具时代性的智慧化教育环境。

二、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专业化队伍,提升能力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就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其不断被人们学习、认识、接受并践行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必须打造一支由应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化队伍,在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有力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第一,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从事政治活动的主体必备的最基本条件和品质,体现其政治方向和态度、理想和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从业者和教育者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强化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3]。网络教育者和从业人员必须旗帜鲜明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同时,强化从业者和教育者的品德塑造和培训以及监督考评机制,使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中坚力量。

第二,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一方面,注重强化网络信息筛选、鉴别、处理、使用能力。互联网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若接收信息意识较差,则很难从交叉渗透、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挖掘有效信息,难以将网络信息与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有效结合,如此,则难以拓展教育双方的信息思维和视野。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能够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了解和利用,学习互联网的多样功能,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及时吸纳辨析,将正确信息传递于受教育者。另一方面,着重提升跨界思维能力。一是跨越视界,教育者要让自己的视域与学生融合,思其所想,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和潮流,抓住理论教育和实际问题的契合点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跨越虚拟和现实,让教育教学活动跳出狭窄而封闭的书本领域,构建开放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桥梁,通过在教学平台中设置相关议题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即事穷理”“沿波讨源”。

第三,加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教育创新团队建设。其一,建设集采集、编撰、传播、引导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强化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要坚持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以开展岗位培训等培养方式为重要补充,切实把人才培养工作贯彻落实。同时,实现高校与网络行业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网络人才培养搭建通道。其二,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一方面要选贤任能,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培养爱党爱国、信仰坚定、知识渊博、专业能力强的教育团队,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团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引领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具有开放性、联动性、综合性的创新教育基地和示范平台,以合作共赢理念共同建设和维护平台良性运行,实现信息共享,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互联互通机制。

三、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教育内容,筑牢理论根基

传统理论教育内容方面的结构问题以及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致使青年学生对理论教育退避不前。一是以政治理论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于突出政治统领地位,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基础。二是以远大理想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偏重于预设理想未来,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根基。三是以理论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突出理论性和知识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文关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革,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突破旧有知识教育框架,关注人精神世界的塑造,使青年学生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形成对人与人、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直面社会思潮。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以及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在语言和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性和更强的诱惑性。互联网的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宣扬带来的网络舆情泛政治化挑战着社会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以及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看法。“当代社会思潮的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和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在人类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即人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的‘精神家园’的失落。”[4]为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重点贯彻落实,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自觉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明确价值判断标准。同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进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充实精神家园。

加强理想观教育,引导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彰显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承诺,揭示了规律,勾勒了未来人类实现解放的蓝图,描绘了宏大的社会理想。“理想因其远大而成为理想,信念因其坚定而成为信念”[5],而无论是远大的理想,还是坚定的信念,都必须有理论的支撑。通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对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以及自身肩负使命的正确认识,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相结合,以理想信念为指南,使自身无论是身处剧烈转型的社会环境还是复杂多变的虚拟网络环境,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科学的解决办法。

加强历史观、时代观教育,坚定发展信心。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通过改造世界、改造环境、改造自身来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也为后来的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历史内涵的不同时代,同时也伴生着具有特殊文明内涵的不同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6],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能够引导广大受教育者正确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明确新时代中国发展格局,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支撑,引导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