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福荣
劳动精神是当代我国建设的必要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批即将步入社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年轻人更应当在校期间努力培养和践行劳动精神,培养自身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决心和毅力,激励大学生勇于克服生活中的各项难题,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观。
劳动精神作为当前我国不断发扬的一种时代精神而存在,其对于在校大学生精神素质方面的影响是积极而广泛的,尤其是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贯彻劳动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比较好的劳动精神,并应用于日后实践中,而这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成长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除了掌握必备的文化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努力提升实践能力,从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进步。而具体来讲,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劳动精神的贯彻和培养。高等院校教师应当从观念意识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比较好的劳动精神观,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而一系列劳动实践过后,大学生往往能从实践过程中学习和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而这是文化课堂中所领略不到的又一方天地;并且,在高校教师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下,学生可以养成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进而变得更加勤奋踏实,在未来大学毕业后走入社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作为即将步入社会投身工作的新时代青年,一方面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由此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蹑手蹑脚,不敢向前。而通过在校期间劳动精神的培养和贯彻,大学生往往会形成更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往往能够参与各种类似小型社会的一些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经验,而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驱动作用下,大学生走入社会往往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创新创业,树立敢于拼搏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社会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而这些变化都时刻要求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保证人才创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而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创业创新,就必须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来实现。也就是说,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大学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必须有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精神教育。并且,当前我国不断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也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态度,不仅仅要注重在校期间的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各个方面素质能力的有效协调。而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教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贯彻劳动精神教育可以有效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和时代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教学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是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受到不同区域环境以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当前大学劳动精神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劳动精神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各所院校对于劳动精神重视程度不足而引起。具体来讲,现阶段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仍然放在高就业率方面,依旧致力于促进大学生毕业后的及时就业。加强对于大学生单方面的劝导以及督促,有些高校甚至强迫学生毕业即就业,一味强调高校就业率,而忽视了大学生本身应当具备的各项素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部分高校往往并不能意识到当前国家全面素质教育下对于大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一些高校教师为了完成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由此压缩国家提倡的劳动精神教学、培育课时,让本就缺乏劳动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加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有的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在新冠肺炎疫情隔离中只懂得吃泡面的大学生可谓屡见不鲜。
大学阶段劳动精神的有效培养需要依靠合理的劳动实践课堂,引导和带领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最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顺利开展。然而就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堂而言,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指示,其已经在课堂设置方面凸显出对于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视。但无论是从实际的重视程度,还是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大多数创新创业课堂中的劳动精神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不能真正掌握到劳动教育的真谛。比如,多数大学创新创业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课堂知识过于理论化,教师大多依靠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导致劳动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在学生能力素质各方面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也是如此。面对这门新设不久而又比较晦涩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部分大学生往往并不能明白课程设置的具体意义,更不用说充分认识并重视劳动教育课堂的具体内容。而这时就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团队做出有效指导,通过更为生动的案例讲解以及带领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或竞赛中进行劳动教育贯穿,促进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然而纵观当前众多院校,普遍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不少创新创业教师以及劳动实践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足,专业化能力较差的现象,由此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而使劳动实践教育的教学意义失效。
经过上述分析,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中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实践不仅仅对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具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为此,面对我国全面素质教育发展新形势,各所高校有必要就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进一步培养和践行劳动精神展开一系列探究。
所谓良好认知是学习和发展的开端,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实践也是如此。各所高校以及大学生应当加强对于劳动精神的重视,通过各方面的实际行动彰显出充分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劳动精神理念。举例说明,加强重视首先应当从校园文化做起,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劳动最光荣,坚持锻炼”等类似的校园氛围来促进劳动精神的传播,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路边的板报专栏,在专栏中设计创办一些有关劳动精神内容方面的图片文字,让大学生走在校园中时刻受到正确劳动精神的积极引导作用。其次,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劳动精神理念,高校教师也应当加强对于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重视,教师不仅仅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课时,更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以亲自带领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一切为了保证对于劳动精神教育的充分重视。
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应当合理规划劳动教育课时,在保证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合理协调和分配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教学时间。既要保证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又要在国家政策呼吁下有效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举例说明,高校可以参考一些著名学校的课程设计规划,采用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以劳动教育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当然,应当注重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劳动精神的贯彻和融入,保证最大限度上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正确树立。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有效规划每一节劳动教育课堂,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采用方法,让创新创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更好地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得知,好的规划会对接下来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作为一名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就必须合理规划,提前协调。
高校各个专业往往会涉及多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应用,而为了更好地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不同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校对于课程规划和设置的合理构思,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过程和时间的专业把握。只有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高校大学生才可以更好地践行劳动精神。举例说明,高校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劳动精神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所谓课程内容设置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讲授环节,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知识平台,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有关劳动精神教育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还应当将劳动精神教育设置为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会设置一定的考评测试,以此来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保证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当然,劳动精神教育更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团队作为有效引导,合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课程设计,规划教学时间和内容,在符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指导,为大学生未来毕业走向就业提供良好保障。当然更为专业的教师团队需要依靠各所高校的有效择取。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师以及劳动教育教师招聘过程中,不仅仅应当注重教师本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当对应聘教师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考查,保证劳动教育教师具备比较高的道德水平,能为学生树立比较好的榜样,所谓言传身教说得便是如此。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劳动精神的培养和贯彻过程中,高校教师绝不能够单纯地遵循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方法,简单地依据教材课本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解。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应用也将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劳动教育教师,应当善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最新的设备、内容,合理规划课堂,落实好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循序渐进对大学生产生质的影响。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可以利用PPT 为大学生放映一段有关劳动教育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积极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而这相比于一节课纯粹的语言讲解要生动有效得多。而当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后,也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教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多媒体设备区别于传统的教材讲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效率。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劳动精神具体内涵的理解,除了在学校搞教室或宿舍卫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到校园周边居民的社区帮助他人,到城市道路协助交警交通执法、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至儿童福利院或养老院去志愿服务,以及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劝导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从中获取劳动的真谛,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内容,做到理想与实际相结合,促进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对于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讲,不仅仅需要发挥好教师的言语引导作用,还需要体现出教育实践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讲,优秀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应当善于讲解各类不同的创新创业方法,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同时还能够带领学生结合具体的创业实践内容进行引导,使劳动精神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举例说明,劳动教育教师应当合理分配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题目选取语言或者实践教育方式。举例说明,在教学第一章《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时,这一单元更加倾向于文字引导,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创新,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程时可以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良好意识的建立打好理论基础。而在教学第五章节时,该章节主要侧重于具体的创业计划的书写,更加倾向于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时的实践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该章节时就不能再以单纯的教材内容讲解为主来进行,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实践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与创业内容相关的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获取一定的创新创业思维,初步锁定创业的具体内容和方向。然后就需要进行实践操作,按照既定的创业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拓展,如一些大学生往往会自主选取网红街边饮品销售作为创业内容,首先,需要保证人流量作为创业基础,由此选取一个较为繁华的步行街,小组内利用现有的设备内容进行简单布置,让街边饮品摊更具有吸引力;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技能才华进行顾客招揽,以唱歌或者弹奏吉他的形式来吸引人群目光,促进消费。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大学生通过实践来总结学习到的,最终保证学生接受到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语言和实践教育的共同影响作用下促进学生劳动实践精神的培养。
对于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更加缺乏的是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锻炼经验,所谓课堂讲授过程中对于创新创业中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内容,往往听起来比较抽象,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并不是很全面。由此可见,单一的校内劳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高校要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需要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让这种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更加贴向于社会实际,让学生提前感受创业以及就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性。举例说明,高校可以统计学校内部各个专业,为学生联系相对应的企业安排见习或提前实习。实习的时间不必太长,重在带领学生进行感受,体验社会实际工作中会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思考日后走向创业和就业时如何有效应对这些现实情况,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学校通过为学生搭建就业体验平台和创业项目,便可以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面对现阶段我国对于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采用多种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正确劳动精神的树立,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进而推动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