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旅游文本翻译教学路径探索

2023-03-22 17:18:44贵赛白姆
现代英语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语料语料库少数民族

贵赛白姆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生态景观和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该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生态旅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业态,当地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指日可待。 旅游文本是向世界展示当地人文自然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促进中外旅游文化交流和推动旅游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文本不仅传递着公共和旅游信息,也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和利益,承载着重要的外宣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如旅游公示语、景点介绍的告示板、旅游手册和网站三语文本,翻译错误频出的现状,凸显了与旅游产业地位不对应的旅游翻译人才缺乏的问题。 这不仅制约着本土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外宣形象。

一、 旅游文本翻译人才翻译培养现状调查

旅游文本翻译是旅游业的重要媒介,对开发、宣传旅游资源以及刺激旅游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 旅游文本翻译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水平,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旅游文本中的信息[1]。 作为少数族裔的聚居区,与我国其他省市的同类文本旅游文本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的翻译通常包含大量围绕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术语,翻译文本通常涉及三语文化。为确保翻译的准备性和可靠性,译者不仅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和特色发展,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具备文化敏感性。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处边疆,经济发展滞后,旅游文本翻译尚待产业化。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区内没有专门从事旅游文本翻译的政府部门或专业的翻译公司,也无监管部门审校旅游翻译文本,相关旅游文本翻译的业务通常是由相关机构委托第三方进行翻译。 通过调研得知,考虑到专业性和高效性,包括旅游文本在内的翻译业务通常是委托内地专业翻译公司完成初稿翻译后,再请当地熟悉本地文化的高校教师进行校对。 这些翻译文本虽然普遍质量过关,但因旅游文本涉及较多地方特色文化,包含大量地名、人名和少数民族文化术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译。 因此大力培养能够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翻译人才成为突破制约旅游宣传开发瓶颈的关键所在。

(一)旅游文本课程过程性评测

西藏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西藏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年来承担着培养符合本土需要的外语人才的重大使命。 西藏大学为切实培养急需的旅游文本翻译人才,从2021 年开始面向本校翻译专业学生为开设了«旅游文本翻译教程»。 旅游文本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用途翻译文本,要求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英汉语言运用能力,也需要对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有广泛的了解。 因此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在学生们完成毕业实习的后半个学期,即大四上学期的后9 周。 彼时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大学期间相关英汉语言、人文课程和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也通过实习获得了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理论上,这一阶段学生的翻译认知和能力水平最符合本课程开展的要求。 过去两年中,本课程教学内容以选用的国家通用教材为主,辅以本土旅游文本翻译内容。 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学生需要依据所在小组被分配的任务,在课堂上对不同体裁的本土旅游文本译文进行翻译策略的分析和纠错、赏析等。 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翻译测试练习时,允许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翻译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和译后编辑软件。

2022 年9 月—2023 年6 月期间,文章对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两届学生进行了相关旅游文本翻译能力的追踪测试:测试分为前测和后测,分别在在课程开始和结束后进行;采用开卷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相关教材以及手机、电脑上的翻译相关软件独立在90 分钟内完成满分分值为100 的测试。 翻译测试内容主要为学生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文本翻译能力的考核,包括本土人名、地名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介绍当地旅游资源的语篇翻译。 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在课前测试中,大部分学生对当地人名、地名的汉译英方法并无具体的认知,除如“松赞干布”之类较为出名的本地历史人物的人名外,89%的学生将包括扎西、卓玛之类当地常用人名全部以拼音代之。 而通过后测结果可观,几乎所有学生都尝试运用旅游文本翻译相关理论和策略进行翻译。 如用国际音标或藏文拉丁转写等方式对人名、地名进行翻译,但由于涉及人名、地名繁多,学生缺乏可对照的材料以及部分学生不通藏文等原因,平均正确率仍然低于60%。 目前国际、国内就西藏地区的地名、人名的英文翻译没有译界通用的、体系化的译写通则和标准,学生缺乏可依据的参考资料和可借用的翻译方法。 文化负载词的测试内容包含20 个对本地著名旅游景点、民俗节日、经典名著、历史事件和古代官员称谓等。 这部分平均正确率从前测的30%提高到后测的93%。 课前,学生普遍缺乏对地方古代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翻译过程中直接采用字面直译或照抄网络电子词典提供的译文。 而后测中,学生参考教师在课下提供的教学辅助资料,查找对应术语后进行翻译,因此正确率提升显著。 在两次测试中,进行汉英、英汉旅游文本语篇翻译时大部分学生借助网络线上翻译软件,在利用其翻译和润色功能进行翻译的基础上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 在前测中,学生基本不注重中英旅游文本在句式、修辞、时态和语态上的区别,造成翻译文本内容雷同、机翻痕迹明显,不符合目标语言的文法规范,造成中文译文缺乏文风、辞藻华丽、多用成语叠字等文体基本特点。 而进行文本的英译文时,多将中文文本为描写意境、抒发诗意而写的同义的多个成语一一进行翻译,造成译文累赘,丧失英文译本追求的简洁扼要的文风特点。 而这些错误在后测的翻译考核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由于学生缺乏对本土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了解,也没有相关本地旅游资源的语料库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参考、运用,因此涉及当地特色文化的术语时,仍然采用音译或直译的策略,很少进行为方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表达的增译、释义或归译的策略,造成很多“无效翻译”乃至误译。

(二)对学生看待旅游文本翻译动机质性研究

除对参与旅游文本翻译课程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过程性测试外,就学习旅游文本翻译课程的难点和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以深度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 研究发现,翻译专业的学生们对当地旅游文本翻译现状在课前并未给予很多的关注,也没有任何一位同学参与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翻译工作。 更令人讶异的是,参与评测的两个年级的学生中,超过90%外地生源的学生从未去过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除学校相关管理政策等原因,更多是因为学生对了解地方知识、体验当地文化兴趣寥寥。 在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为英文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侧重于通过英语综合能力的考级考试如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国家认可的专业考试,如翻译资格考试、师资考试以取得相关证书。 大四学生更是热衷于参加公务员或研究生入学等考试,普遍缺乏对通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认为学习与英语、第二外语等专业学习无关的“闲书”,或前往旅游景点、了解地方文化知识无益于增加他们就业竞争力,“费时费力且无用”,唯有能够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正事”才是“该做的事情”。

二、 基于现状对人工智能融入旅游文本翻译课程的路径探索

从调研结果可知,旅游文本的整体翻译水平与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与综合知识素养息息相关,而通过加强对旅游文本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系统性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旅游文本翻译的专业能力。 而学生们作为“E-时代”的人,热衷并能熟练使用各种翻译软件。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需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旅游文本翻译教学,顺应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借助慕课(MOOC)、私播课(SPOC)、U 校园等教学平台资源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传统教学的时空,重构传统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此外,一些在线的翻译平台,如有道(能提供藏汉英三语翻译)、Deepl,YiCAT、Menlam、试译宝等,代表了当前翻译教育技术的最新水平,可以实现角色模拟、师生互动、学习跟踪、人机互评、同伴互评、学习统计等智能化功能[2]。 这些平台不仅助力传统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和能力。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翻译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缺乏相关本土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三语参考术语库和语料库。 针对学生对学习当地旅游人文文化内驱力薄弱等问题,除需积极搭建与相关旅游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多参与本土旅游文本翻译工作的机会外,更要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进行积极探索[3]。

(一)三语平行旅游文本语料库的搭建与应用

旅游文本翻译研究所用语料库的语料来源包括英语原创旅游文本、汉语原创旅游文本和译自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语文本。 此外,一些正在创建的中英双语旅游语料库采用设计理念和操作程序,包括语料文本的数字化、语料的标注、语料的对齐和语料的篇头标注等。 在国内,一些特定的旅游语料库备受关注和使用,如安康生态旅游资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导游词平行语料库、贺州地方性旅游景区翻译语料库、赣南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等。 这些专用于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旅游语料库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少数民族高校所在地区旅游文本通常涉及三语,有学者对建立旅游外宣的三语语料库进行了探讨研究,如李伟超、宋亚军[4]«西藏旅游外宣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设想及其应用价值»、刘娟«内蒙古旅游与外宣资料蒙汉英三语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构想»[5]等文探讨了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外宣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展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外宣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广阔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设旅游外宣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想。 虽涉及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文章就语料选取、语料录入与保存、语料标记与标注、语料对齐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构思。 然而,三语平行语料库的构建是一个庞杂而宏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开展大规模的语料搜集和校对工作,还需要攻克不同文字的语料因语法、语篇和句式结构不同而导致的编码无法平行的技术问题,而因为语料是动态发展、日新月异的,语料整理和标注降噪等工作是一个长期需要专员维护的系统。 因此,虽然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语料库必然对地方旅游文本翻译质量的提升和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但落地开展困难重重,因此目前国内未见较大规模的三语平行旅游外宣语料库完成搭建、运行。

(二)VR 仿真技术赋能旅游文本翻译课程

虚拟现实(VR)技术在旅游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旅游目的地,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的旅游景点的风景和文化。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传统的图片、文字和视频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 此外,VR 技术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探索,或者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 鉴于学生对前往旅游景点兴趣较低,时间、经济成本较高等现象,开发的虚拟三维旅游仿真对旅游景点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并让学生进行实操翻译的VR 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当代在VR 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VR 技术在旅游文本翻译教学中运用的挑战,如三语平行语料库的搭建相似: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边缘,无论是外语教育、现代技术、教育产业化都尚待全面发展,将VR 技术融合旅游文本翻译教育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发过程;且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相较小众,商业开发回馈率低,期待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多方积极投入相关技术的开发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有VR 技术加持、可运用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翻译教学技术的成功研发,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相对滞后,缺乏高水平的翻译教学资源,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亦可赋能边疆地区的翻译教学,通过合理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积极共享内地高校优质的资源,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用,提升学生旅游文本的翻译能力。 而日新月异的翻译软件技术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教学更加高效、灵活和个性化,因此运用翻译软件,进行译后编辑也应成为少数民族高校旅游文本翻译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通常立足培养适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诚然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和资源的线上课程和相关人工智能旅游、翻译资源尚待开发,导致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旅游文本教学路径的构想无法落地,仍是“镜花水月”。 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等社会各界的长远、实际的探索和投入下,人工智能赋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翻译教学必将实现。

猜你喜欢
语料语料库少数民族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