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视角下小说《明日复明日》中的对话翻译研究

2023-03-22 17:18:44乌丽凡塔里木江
现代英语 2023年17期
关键词:弗斯译者原文

乌丽凡•塔里木江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人物对话,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话是小说中最引人入胜、最生动的部分之一,每一句话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小说时,需特别注重对对话的准确表达。 同时,说话者和听话者都需要依赖于语境来构建和解释话语的意义。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或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境决定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含义。 因此,在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时,必须充分考虑语境等诸多因素。

文章选取了加布瑞埃拉•泽文所著的长篇小说«明日复明日»(TOMORROW,AND TOMORROW,AND TOMORROW)中的人物对话基于语境视角进行翻译。 文章将从原文本的介绍、国内外关于语境研究的综述、案例分析以及结语四部分展开撰写,旨在阐明在进行小说人物对话翻译过程中,考虑上下文语境等因素的重要性。

一、 文本介绍

译者所译内容选自长篇小说«明日复明日»(TOMORROW,AND TOMORROW,AND TOMORROW),作者为加布瑞埃拉•泽文(Gabrielle Zevin),是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 此书主要讲述两位好朋友合力创作电子游戏过程中的经历及成功后发生的一系列情节内容,小说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且中间穿插着许多人物对话推动着书中情节内容的发展。

此书一经出版,便成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的畅销书、«星期天泰晤士报» (Sunday Times)的畅销书等。 这本小说也被«纽约时报»畅销书首席作家,曾获美国图书馆协会普利兹奖、年度青少年文学最佳图书的约翰•格林(John Green)评价为:“One of the best books I've ever read.”可见此本书影响深远,具有研究价值。

二、 文献综述

语境研究始于波兰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1923 年,他在给Ogden 和Richard 所著的«意义的意义»这本书所写的补录中首次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当时所用的名称为“情景语境”[1]。

马林诺夫斯基对语言的功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实地观察,他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并非局限于简单的思想的对应。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要用语言从事交际。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是维系感情和打破沉默的一种手段。马林诺夫斯基“语言寓于行为之中”的学说对推动语言研究从理论向应用的转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林诺夫斯基还突出强调了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 因此,“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1]。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的语境指的是话语产生时以及紧接在其前后发生的各种实际事件,可以称之为“情景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整个文化背景,即“文化语境”。 在马林诺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中,主要使用了“情景语境”,但在后期的研究中,他更加关注了“文化语境”,强调了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影响。

在现代西方语言学界,进行语境研究最多的是“伦敦学派”,也被称为“弗斯学派”。 弗斯(John Rupert Firth,1890—1960)是英国语言学界在20 世纪40—60 年代的中心人物。 弗斯在继承和发展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语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类别,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 他在语境概念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意义理论。 弗斯的“情景语境”的内涵十分丰富,增加了语言内因素和参与者因素[2]。 他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在不同的交流场合使用不同的词汇、结构和格式,语言的变化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种情景语境结合了语言的局限性,后来由Halliday 发展成为语域理论。

迈克尔•韩礼德(M. A. K. Halliday)是继弗斯之后在语境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他对语言功能的认识与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相似,同时也有所创新。 他认为语言的功能指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用途上,还体现在语言的符号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内部结构上[3]。

中国的语境研究始于陈望道先生。 他于1923年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词的修辞。 ……凡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 “六何”理论[4]提出了修辞应该根据情境和题旨来适应,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语境”中最早的阐述。 “六何”理论包括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等方面的内容。 “六何”理论在«1979年»一书中有所提及。

在语用学研究中,教授何兆熊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并指出语用学的目标是研究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价值[5]。 胡壮麟教授在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对语境与语用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6]。

总的来说,语境研究始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伦敦学派沿袭并进一步拓展了“言语环境中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的概念;弗斯将语言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韩礼德则认为交际者是语言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研究者们都对语境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众多西方学者正深入研究语言使用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和限制的问题。 与此相对,中国的学者们更倾向于研究语言背景如何影响语义,并深入探讨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修辞的效果。

三、 案例分析

人物对话是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推动环节,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处理好小说的人物对话的翻译尤为重要。 在语用翻译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分析源语文本,发现人物对话翻译的两个关键因素,即上下文语境、人物设定。 因此,译者将从这两个层面对语境分析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例1:原文:“What about my charisma?”

The friend had giggled.“Brother, don't ask me about this now. I'm so wasted.”

译文:“我有什么个人魅力?”

朋友咯咯笑了起来。 “哥们,现在别问我这个问题。 我喝多了。”

分析:例1 的对话发生在聚会上麦克斯鼓起勇气问导演朋友一些问题时的场景。 句中的“I'm so wasted.”按字面意思是“我太浪费了。”但阅读上下文,这样的翻译会令读者感到费解,为什么这里会突然说“我太浪费了”,它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分析上下文可知,他们此刻是在一个聚会上,而“wasted”还有“烂醉”的意思,因此这里的“I'm so wasted.”应翻译成:“我喝多了。”这才符合源语文本的语境。

例2:原文:“No. It's very simple. I want to make something that will make people happy.”

“That seems trite ,” Sadie remarked.

译文:“不,这很简单。 我想做出一些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东西。”

“这说法也太老套了吧。”萨迪回答道。

分析:例2 的对话发生在山姆和萨迪问当时做游戏的初衷是什么时的场景。 句中的“That seems trite,”翻译成“这似乎很陈腐”,虽然信息准确,但是话语的用词和语气不符合萨迪这个人物的设定,将其翻译成“这也太老套了吧。”将“trite”译为“老套”,并增译语气词“吧”,使对话更符合萨迪的人物设定,也更符合原文的语境。 由此可看出,翻译时既要尊重语言习惯和可读性,还需注重对话内在的衔接和连贯,确保译文质量[7]。

例3:原文:“Do you ever get blue ?”

“Yes, everyone gets blue. But I don't think I could ever get melancholy like that, because I have you.”

译文:“您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吗?”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但我认为我永远不会像她那样,因为我有你。”

分析:例3 的对话发生在山姆与妈妈在遇到了一位自杀的女士并救助她后的对话。 这里的“get blue”如果不结合上下文语境,很容易被翻译成“变成蓝色”,但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得知,这里的“blue”指的是“忧郁,不开心”的意思。

例4:原文:“I don't want you to get a swelled head ,” Bong Cha said.

“Let Sam settle it,” Dong Hyun said.“Do you think your mom'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Ktown?”

译文:“我可不想让你冲昏头脑,”奉茶回答道。

“来让山姆结束这个问题,”董贤问:“你觉得你妈妈是不是韩国城里最漂亮的女人?”

分析:例4 这里的对话发生在安娜和她的父母以及山姆去到安娜的广告牌合影的路上,父亲董贤为安娜感到非常骄傲,就说安娜是韩国城里最漂亮的女人,而妈妈奉茶则说道韩国城有很多漂亮的女性后的场景。 这里的“swelled head”并不是“肿胀的头部”,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是妈妈奉茶不想让女儿安娜骄傲自满,因此,这里的“swelled head”应翻译成“冲昏头脑”,把隐含意义在译作中直白地表达出来[8]。

四、 结论

在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仅仅坚守一个词的固定含义,而应深思熟虑并灵活运用,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转换,以确保与原文意义一致。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小说翻译中,译者应特别注意此点。 在翻译过程中,仅仅依赖词典理解一个词的含义是不够的,应根据上下文推断其意义。 例如,在文章的例句1 中,“I'm so wasted”,如果情景是人物在用餐时没有吃完,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太浪费食物了”。 但如果情景是人物在酒吧里喝酒并开始胡言乱语,那么这句话表示“我烂醉如泥”。 再看例句3中的“get blue”,当人物在绘画时说“I get blue.”这里的“blue”表示“蓝色”,但结合上下文,知道人物心情很忧郁,并说说“I get blue.”这里的“blue”则意味着“抑郁”。 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含义,这要求译者在翻译句子时,仔细斟酌上下文的含义,进行准确的词组、句子和篇章的翻译。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语境在小说翻译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单词的意义并不固定,会随着特定环境、具体上下文和不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判断一个词的意义,正确理解原文并准确表达,都离不开源语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即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认真阅读原文并进行深入分析,仔细斟酌每个词、每个句子和每个段落,反复思考,力求完整准确地达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以提高最终的译文质量。

猜你喜欢
弗斯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爱心树(上)
西西弗斯的神话
航空世界(2018年12期)2018-07-16 08:34:32
阁楼上的光
让句子动起来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