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晓寒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高等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思政,英语专业本身具有人文社科知识传授的天然优势,更应发挥学科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推动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扩展大学生的人文视野,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激励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与中华精神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然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涉及了复杂因素,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语言方面的传播障碍。 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语言,对非汉语国家的人而言却是难度很高的一门语言,难以掌握,造成了传播障碍。 根据中新社成都2023 年12 月3 日电,记者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获悉,截至目前共有15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 所孔子学院、1193 个孔子课堂和5665 个教学点。 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 第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华文化在价值观、礼仪习俗等诸多方面与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甚至相差迥异,在经历跨文化传播时,会遇到传播障碍,甚至偶尔形成误会。 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或文化的抵制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的难题。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中,各国家或地区对不同文化也会有不同的接受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忠实度也造成冲击。 第三,各个国家地区的复杂政治、历史等因素,文化封闭程度或文化包容程度的差别也会阻碍中华文化的传播。 综上,中华文化传播对跨文化传播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需要具备灵活开放的态度。
英语语言专业的课程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授学生英语文化,还应注意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与精神知识缺乏的现状。 通过教学研究,发现在课堂互动中,特别是涉及探讨本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时,学生多数表现出对母语文化缺乏了解,甚至学习主观态度漠然,主观能动性较差;反观面对同样的英语语言文化的问题,学生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中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就问题侃侃而谈。 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学生大多数高中学习文科,自身积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识。 在大学后,因高等教育的学业较重,学生大多没有继续学习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动力和精力。 为培养专业的竞争优势,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愿意积极投身英语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 如此,就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中华文化与精神知识匮乏,学习这类知识主观能动性差的现状[2]。 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华文化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学生对知识需求的需要。
高等学校多强调以专业文化教学为主,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如此可以推动学生就业率提升,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推动地方经济长足进步。 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过程容易逐渐演化成只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完整性的情况。 很多高等学校甚至没有把人文教育纳入整个教育科学体系,课程的开设就体现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题。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通过完整的人文教育,学生才可以领悟英语这种作为全世界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 学习者多是通过英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 与此同时,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学会用英语来描述、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学生不仅树立了文化自信,还推动了中外交流与沟通,进而愿意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
20 世纪末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在国际应用中一枝独秀,带动国人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校教学理念也受到影响,英语专业教学过度重视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英语专业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在创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3]。 以八一农垦大学为例,人文学院秉持区域错位发展,交叉融合的发展理念,紧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突出人文性,文农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文化教育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英语专业应全面推进全院教学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在专业的不同阶段设置系列文化课程以及专业与中国文化结合的特色课,积极推进“北大荒”精神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
北大荒精神是指在北大荒开发建设过程中,由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等形成了垦荒大军,通过亲身实践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了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奋斗精神[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诞生于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学校原址在密山市,在边疆农村办学45 年,全校师生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抗大校风”,传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北大荒精神,走出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发展之路。 2003 年该校迁入大庆市,进入跨越发展的新时期。 八一农垦大学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办学精神,其受北大荒精神影响的优良校风和办学实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2021 年9 月,北大荒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北大荒精神是龙江“四大精神”之一。
课程设置上,以英语系为例,新生参与校史学习,北大荒精神展馆学习,了解北大荒精神和学校的发展之路,获取红色精神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英语系还设置了中国文化概要、大学语文、美学原理等人文课程,提升学生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知识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高级英语等课程中加入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新教材,帮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5]。 同时,英语系利用英语角、文化交流周、假期社会实践、中华民族节日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合理的教材选择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体现教学效果,使学生从知识储量和自身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6]。 20 世纪多数英专教材过度强调英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部分教材涉及中国文化,但深度、高度有欠缺,很难起到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传递作用;2023 年英文版中国文化教材有了积极筹备,但中国文化的哲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涉猎尚浅。
在结合英语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既能传播家国情怀,又能展现中华精神,同时具备国际视野的教材是首选。 以八一农垦大学英语系为例,英专必修课程中,结合现行教材,采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该套教材用世界听得懂的理论语言、学术语言、专业语言,阐述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是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创新。 英语系组织教师参与该套教材应用培训,挖掘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结合多种教学途径,目前在英语系多个课程中已使用该系列教材。学习后,学生反馈,该套教材的编写系统科学,内容涵盖英语听、说、读、写、译多方面能力训练。 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中国当今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情况,用英语学到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 学生学习时能感到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能更主动自如地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故事。
落实立德树人,核心是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以八一农垦大学英语系为例,英专师资源于国内各高校英专的硕士、博士,培养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化、翻译研究和商务英语方向。 教师们学业成长基本以高度重视英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为背景,因而中华文化知识大多储备不足,在学生培养和教学评价中,主要以语言学习和专业过级率为基准。 这些因素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学习传播中华文化造成了影响。
面对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应对,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将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师资力量培训,提高中华文化重要性意识,请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不单纯局限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还开设传统文化如中国文学、美学等文化知识的学习;组建教师教学团队,更新线上线下课程,集体备课,鼓励教师积累素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课程思政类比赛推动教师学习,通过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活动。
在学生方面,学校秉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推进公共艺术课建设,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组织师生开展诗文朗诵、主题书画展、长征题材影视作品观影等活动,发扬优良民族传统;加强中华优秀精神资源教育,特别是开展北大荒精神进课堂工作,举办八一农大精神研讨会;英语系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汉英对照学习资源,融入课堂学习,结合专业学习,重温中华精神,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华文化,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中华典籍,教师同时辅以指导并巩固课后训练。 通过多种途径,八一农垦大学努力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中,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做兼具远大抱负和踏实作风的人。
目前,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适用范围和作用仍独占鳌头,为祖国发展输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英专人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有效提升英专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善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做出共同努力。 英语专业的发展要适应时代需要。 文化与语言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需要世代中国人传承,时代大潮需要人们打开局面,践行“新文科”的要求。 只有创新学科发展,努力推动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传播和交流,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