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曹合荣,赵一霁,彭晓琴,唐 玲,罗安妮,徐文娟,万 勇,刘征明,叶江红
(四川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成都 610066)
近年来,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越来越重视,立足于市场实际需求,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仓储保鲜短板,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力,打通农产品“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多元化发展。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大而不强、冷链设备设施不会用不善用、农产品冷链物流断链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农产品腐损率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的腐损率分别为11%、20%、8%、10%[1],每年因腐损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整个行业产值的30%左右,尤其是果蔬农产品表现最为严重,有超过8 000万t的果蔬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腐变烂[2]。因此,了解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研究制约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探明果蔬冷链物流中腐损率过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采集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参考技术方案(试行)》等文件指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夯实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并制定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广移动冷库、应用预冷设施、加强移动冷链设施设备与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高效联动,完善果蔬“最先一公里”冷链配套设施[3]。综上,政策对冷链产地端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明确指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的短板,重点强调补齐产地贮藏保鲜设施缺项,加快推广移动化、小型化、智能化预冷设备,提升产地预冷保鲜贮藏能力水平,解决好农产品出村进城“第一公里”的问题。
众多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展了研究,分析了制约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观点。刘婧怡等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第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需要从人才培养、设施建设、规范标准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第一公里”问题[4];孟志兴等认为需要缩短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5];黄彬红等认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等方面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6];黄颖秋从城乡物流供应链渠道与冷链物流主体两方面分析,强调需畅通城乡之间冷链物流的供应链市场渠道,推动冷链物流提质升效[7]。王军等认为要充分发挥专业中间层组织的作用,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时空的匹配效率,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8];姜樱梅等认为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统一规划与组织冷链物流活动,降低农产品供应链层级,促进一体化发展[9];周海霞认为要发展直销模式、加快信息技术研发、完善行业标准等,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发展[10];孙承志等认为构建城市冷链配送中心,发展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末端问题[11];魏庆豪等认为传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站点间缺乏协作造成了资源浪费,需优化配送路径,提升配送效益[12]。宋山梅等认为要利用大数据优化冷链物流,整合数据资源,建立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13]。李超凡通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组织环节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效率提升,推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数字化、冷链全程化,减少农产品流通层级,实现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变革[14];陈勇等认为要可充分利用“双循环”战略利好政策、“新基建”技术、跨境生鲜电商等来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升级创新[15]。罗千锋等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资源重组配置、组织重构升级、产业协同增值三方面,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16]。
现有文献涉及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从设备设施配置、组织管理、标准规范等到模式创新、数据优化、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研究分析,提出改善意见,促进冷链物流有序发展。
果蔬冷链属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品类,相较于其他品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更为特殊,果蔬种类繁多、贮藏工艺复杂、鲜活度要求高、产业链也较长,因此需要明确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导致果蔬冷链产地端农产品腐损率高的原因。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将果蔬冷链物流按照生产端、中间层、消费端三级划分,各级主体不断进行冷链物流活动,形成了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见图1)。近年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与政策引导作用,各市场主体充分发力,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优化运输路径,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逐渐多元化、运营专业化、管控精细化、系统数字化,促进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提档升级。
图1 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在生产端,不断夯实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冷链设施,完善冷链设施配套。据统计,2020 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 800 亿元,冷库库容近1.8 亿m3,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基本得到保障[3]。但在产地预冷贮藏方面短板明显,适配型果蔬预冷专用设备少、贮藏工艺缺失、预冷技术宣传推广不到位、农户预冷观念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储运,成为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第一公里”。
中间层涉及的中间组织多,较为复杂,造成果蔬农产品冷链流通环节层级增多,增加了物流成本。随着专业公司与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加入,积极发挥作用,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能力,实现高效、便捷、经济的冷链运输服务,提升农产品供需匹配效率,提高消费者与农户的满意度。如京东、德邦等大型物流企业,运用成熟的运输配送管理技术与自身专用的配送网络,降低运输成本、储运损耗,保证农产品的品质。淘宝、拼多多、天猫等利用平台流量助农帮农,积极推动产销对接,发展农村电商,不断丰富新模式新业态,形成“冷库+电商”、中央厨房、在线直播、直供直销等新模式新业态,缩减流通环节层级,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流通销售渠道体系,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发展,让农户、消费者等得到了实惠。同时,不断加强流通设施建设,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节点,有序避免了中间层因设施不完善出现断链的问题。
在消费端,打通城市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最后一公里”设施保障。冷链快递、冷链宅配、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异军突起,朴朴、盒马生鲜、每日优选等新零售不断涌现,解决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鲜活的农产品直面消费者,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使用可循环利用包装、保鲜柜、智慧冰柜、保温载具等设备,最大程度地延长农产品货架期,保证农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从发展现状来看,中间层、消费端设施设备配套完备、技术成熟、管理高效,促进果蔬冷链有序发展。而在产地端,技术不高、设备设施不全、管理效率低等原因影响果蔬全程冷链物流的发展,尤其在产地预冷方面技术更是薄弱,可能是果蔬全程冷链的最大短板。
1)预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对预冷技术的研究。按照预冷机理分类以水和空气为传热介质的热传导传热预冷技术与蒸发相变传热预冷技术[17],如水预冷、压差预冷、真空预冷等,各有优劣。水预冷果蔬失重率低、预冷速度快、设备成本低,适合耐寒性、耐水性果品与根块类蔬菜,但水预冷容易产生冻害、滋生细菌;压差预冷空间利用合理、预冷速度快、预冷均匀性高,适合大多数品类果蔬的预冷,但果蔬包装、堆码跺等会增加管理运营成本;真空预冷效果好、预冷时间更短、速度更快、果蔬品质保持效果更好,但设备成本高,只适合用于高价值的果蔬,如高山蔬菜。因此,不同果蔬品类适应不同的预冷技术,然而产地果蔬预冷技术推广不够,研究多而实际应用少,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未完全掌握预冷技术相关知识,难以选择合适的预冷方式,加之不适用预冷技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显著,进一步影响了预冷技术的推广应用。2)现代绿色制冷技术缺乏。制冷剂是制冷系统的核心,因为制冷系统是利用制冷剂的相变来交换热量,实现制冷,但目前大多数制冷系统采用的是氨、氟里昂类等制冷剂,天然绿色安全的制冷剂使用少,增加了碳排放量,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限制碳排放条件下,制冷剂势必要影响制冷技术发展,需要应用更绿色安全的制冷技术。
1)农产品预冷率低。果蔬田间采摘后会产生大量呼吸热,及时对果蔬采取预冷有助于延长储运时间,保持果蔬品质。有研究表明,经过预冷处理后进入冷库或冷藏车的果蔬所需制冷量降低,果实腐损率仅为5%~10%[18]。但我国90%以上的果蔬没有经过任何低温处理就进入流通领域[19],未经预冷处理的农产品仅在流通过程中的腐损率就高达25%~30%,带来的经济损失高。2)移动式预冷设备缺档。果蔬预冷需在采摘后迅速将其初始温度降低至适宜贮运温度[20],预冷时间短,所需设备制冷量大、能耗高。普通冷库更适用于普通的冷藏保鲜,预冷质量相对不高,不能将果蔬迅速降至指定温度,预冷时间长,若要达到相应制冷量,需要增加制冷压缩机组,扩大投资,经济效益不明显;适用设备少,小型节能式移动式预冷设备缺乏,而田间地头缺乏相应电力配置、优质水资源等配套条件,不足以荷载起大型预冷设备的高能耗运行;在绿色高效等天然制冷剂研究成果转化少,部分预冷装置使用汽油、柴油作为动力来源,预冷效果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难兼顾。
1)专业人才缺乏。随着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备设施的建设投产,其仓储保鲜设备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高,需要兼具消毒、食品安全、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加之在获取贮藏保鲜技术知识方面存在着壁垒,进一步造成了管理人员的不足。2)管理粗放。果蔬品类繁多,贮藏工艺复杂,不同农产品仓储保鲜所需的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贮藏条件有所差别,在实际管理中,不能混同贮藏的产品也混同贮藏,管理粗放导致增益不显著;在进出库管理中,数据人工采集、录入、计算等,效率低、出错率相对较高,导致人工成本的增高;码垛堆垛不合理,缺乏批次管理,难以实现先进先出与空间的合理利用。3)产地冷藏设施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目前大多冷藏设备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在温湿度精准调控、智能化设定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在贮藏品质控制方面不能实时掌控冷藏设施内农产品贮藏状况,农产品有可能损坏;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冷链信息管理系统,对库内温湿度、农产品库存、运输等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企业和运营主体相关信息共享、公开不足,造成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产地环节与其他环节衔接不紧密,阻碍了果蔬全程冷链的发展。
1)整合预冷技术研究资源,结合当地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制定产地预冷技术规程,普及压差预冷、水预冷和真空预冷等预冷技术知识,选择合适的预冷技术,多渠道多途径推广应用,提高产地端果蔬预冷意识与能力。2)加强绿色制冷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快天然工质在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二氧化碳环保天然工质不易燃、不爆炸、毒性低、获取易、价格低、单位容积制冷量高、传热性能好、压缩比小等优势,不断完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21]、亚临界制冷等技术,减少果蔬冷链物流的碳排放量,为绿色制冷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性,逐步淘汰氟利昂类制冷系统。积极探索能源系统的集成[21],加强制冷系统与烘干系统、温室大棚供热系统联动,将制冷系统产生的热能供应到农作物需要的地方,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1)加快预冷装置的研发应用,开展风速、温度、湿度等变量与预冷速率关系研究,优化设计冷风循环通道,变量控制机构及自动控制方式,设计研发体积合适、重量轻、低功耗、效率高、环保安全的移动式预冷装置,保障产地有高效预冷设施可用。2)积极探索具有环保节能特性的新能源,根据预冷装置的制冷量与所需功率等,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为动力能源的预冷装置,合理布置充电桩,多渠道保证产地预冷设备能源供应,保证产地预冷设备设施正常使用;对现有冷库进行节能改造和控制技术优化改进,结合现代绿色制冰技术,研发基于冷藏设施温度耦合控制算法的温湿度精准控制系统,提高冷库预冷质量及效果。
1)加强培训,构建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的新型团队模式,畅通人才、装备、技术等要素的流通,加强冷链物流职业化教育,开设冷链物流方面技术知识培训课程,提升产地预冷贮藏保鲜技术能力水平。2)对农产品保鲜贮藏工艺进行研究,采集分析相关信息,完善农产品贮藏保鲜数据参数,形成保鲜贮藏工艺数据库,制定农产品保鲜贮藏工艺标准,建立科学的采前管理、采后处理、冷藏保鲜储运综合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数据挖掘开发利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探索“保鲜工艺+现代信息化新型技术”融合,研究多元数据在冷链贮藏设备设施的应用,研制温湿度、气体、位置、开门状态等冷链仓储信息采集监控终端,实现冷藏控制系统的动态监控分析。结合变频控制、传热优化、多参数综合优化等手段,开展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装备设计创新和优化,再集成创新,搭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指导农产品产地采收、出入库管理、贮藏、运维流程规范化发展,实现冷藏设备的在线管理和农产品的科学储运销售。同时,综合考虑预冷系统可处理量、经济性及系统能耗,优化农产品堆码模式,研发智能化堆码货架,加快推广电子标签等技术,细化出入库管理流程,提高冷藏设施空间利用效率与信息传输效率,降低库存与人工成本。
产地技术薄弱、标准缺失、管理效率不高、设施不全等因素影响果蔬冷链的发展,随着预冷保鲜贮藏技术推广、小型节能预冷设备的研发应用、管理技术的提升、果蔬冷链运营模式的优化,果蔬冷链短板将不断补齐,产地预冷贮藏能力不断提升。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果蔬冷链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改造,发掘冷链设施数字资源,盘活产地预冷设备设施,产地预冷保鲜贮藏能力水平将大幅提升,助力果蔬冷链实现低能耗、高效、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