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锐意进取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62 期)部分学员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2023-03-22 23:33:21杨学强,王坤,田勤
求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二十大民主人才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新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外交、统战、党的自身建设等十二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系统回答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62 期)部分学员围绕全面部署展开学习交流。现将部分交流发言材料摘登如下。

杨学强(天津市西青区国资委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要求,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资系统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力争成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党的二十大报告重大决策部署付诸实践。

一要坚定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国资系统要将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保国资国企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要持续增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巩固扩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深入开展“回头看”,补齐短板、锻造长板。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优质社会资本,注入发展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聚焦重点产业链、城市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等功能,明确区管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实现主业归位、产业归核、资产归集,着力提升国有企业支撑力引领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动中芯国际扩能、经纬恒润研发中心、杉杉奥特莱斯等重大项目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压紧落实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层级责任。支持企业盘活闲置资产,防范债务风险,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再出发。

三要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国资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决胜2022”“决战十四五”。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发扬企业家精神,加大全国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资国企干部队伍。强化国资国企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形成监管闭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资力量。

王 坤(天津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天津市人社局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职能部门,要深刻理解“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的重要论述,从国家人民前途命运高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天津发展实际,以抓实“两项机制、两类载体、两种服务”为重点,切实肩负起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责任。

一是抓实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升级加力“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不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精准对接引进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紧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围绕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健全“一链一策”职称专业体系建设,精准支持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成长。

二是抓实载体建设。推进人才集聚载体建设。推动部市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小镇等海外人才创新型载体,大力集聚海外人才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围绕12 条重点产业链,完善博士后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布局,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快储备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

三是抓实服务保障。强化市场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集聚一批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实施“海河英才”卡制度,在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公共服务。

田 勤(天津市和平区工商联主席、民盟盟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释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并就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和重要举措,为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结晶,是对当代中国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的高度概括。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相较于西方某些国家,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在竞选投票时受重视、竞选结束后就被冷落、毫无发言权的形式主义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才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民主。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的权利,更能够保障人民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低效的解决,而民主却是世界的“样板”,那是十分荒诞可笑的。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民主价值和理念,还是一种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民主实践形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有效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民主党派干部,要积极发挥党外人士作用,以亲身经历大力宣传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生动讲好中国特色民主故事。

刘家卿(天津市河北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专章论述和部署,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凸显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重视和有力领导,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之治”开辟了新境界。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解决深层次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这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检察官,应当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二十大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检察工作各个环节。

二是主动融入大局,以检察之为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并专门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检察工作的激励鞭策,也是新时代检察机关的光荣历史使命。检察机关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高质量检察履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以高水平法律监督促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以高效能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检察机关要深入领会“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深刻内涵,牢记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时刻站稳检察机关的人民立场,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需求新期待,严格公正司法、耐心释理说法、广泛宣传普法,实现案件办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四是坚持自我革命,永葆检察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检察机关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更要始终保持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时刻将检察工作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坚决筑牢思想防线、守好廉洁底线,确保党绝对领导下的检察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孟祥刚(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编辑、监事):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些改变为我们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一名文化事业工作者,要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

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我们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塑造了战无不胜的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沉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让这些优秀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为我们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巨大,需要全社会广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把它融入到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应该被全社会弘扬、尊崇,形成强有力的时代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每一位党员都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股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是建成文化强国就要实现更多的文化输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措施加快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事业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当作为,不断推动文化事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扎实实践、繁荣发展,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薛长江(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一名来自乡镇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己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惠利于民、造福于民。

一要践行为民宗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为民情怀和公仆意识厚植于心、落实于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实施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治理、推进基层党建等各项工作中,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形成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局面。

二要办好惠民实事。要始终强化“民有所忧、我必念之,民有所盼、我必行之”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确定一批惠民工程和民生实事,瞄准群众需求精准施策,强化过硬作风狠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真真正正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享受到更好生活。

三要真情为民服务。要始终牢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聚焦聚力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同广大群众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深入落实“向群众汇报”机制,充分用好“海河夜话”“五常五送”“联村访户”等工作方法,进村入户听民情,主动上门解民忧,早看窗帘晚看灯,畅通为民服务的直通车,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努力把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成果体现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上,推动人民幸福生活这个“国之大者”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永清(天津市城管委办公室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问题,更是一个民生保障问题。城市管理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深化城市环境治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在美丽中国、美丽天津建设中当先锋、做猛将。

一是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做足绿色环境。坚持把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任务,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多种树多植绿,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围绕“扩绿”,持续推进736 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启动沿外环线布局的“一环十一园”建设,打造天津市植物园链,进一步优化天津城市空间布局;按照“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专题公园和口袋公园,让广大群众更好地走进绿、享受绿;强化城市大树保护,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切实把宜居城市底色做足,把环境打造成最普惠的福祉。

二是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垃圾处理建设,在完成13 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运行的基础上,推动建设一批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推进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让垃圾分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新时尚。

三是统筹做好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设宜居、韧性、绿色城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路网、停车系统、地下管网等建设水平,秉持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治理模式创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津沽大地生动实践,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猜你喜欢
二十大民主人才
二十大颂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 04:19:07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0:58
喜迎二十大
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 02:12:58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