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珏,吴春维,莫 澜,曹 煜
(1.贵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 大健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在高校开设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响应“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2012年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1]。2018年教育部指出加快医学教育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2]。
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暴发,国家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人群和场所的健康管理,加大对人民群众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到现在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种,这其中突显了健康管理在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健康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由于健康管理专业特有的服务性和干预性特征,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培养出具有胜任力的应用型健康管理人才是各高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结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UNMC)访问学习的体会,探索符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为促进地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挥最大作用。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2015年开始成为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中的特设专业后,截止到2020年,全国已有100多所本科院校设置该专业[3]。国内高校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上差别较大。首先,在毕业实习时间设置上,最长的高校为32周,最短的为12周[4]。其次,在实践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上差别也较大。比如我校健管专业在学生实践教学上注重社区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培养方案中还涉及学术科研、创新创业。湖北医药学院采取双导师培养机制,提倡“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的模式[5]。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和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专业教材的统编采用已完成,但在实践教学上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平台有限、实践实训课程开设门类和学时数偏低、实践教学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学生的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并且在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学术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未做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6]。
由于健康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采取了整合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阶段,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更加突出,由于教师专业的不同,学生接受的实践内容将会随教师的专业而出现倾斜,并且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无法通过统一的教学水平考核评定。此外,从师生比例来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真正参与教学的教师比例远低于理想状态。尤其在毕业设计及论文指导上,由于近几年办学热潮和学生扩招,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常常处于“照顾不周”或“应接不暇”的状态,学生的科研能力往往是综合能力的短板,并且短时间难以改变。受实践时间有限、实践机构局限、教师教研能力的影响,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由于各高校师资队伍能力的不同,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侧重。部分高校侧重于培养健康管理实操能力,也有侧重于管理技能与中医实操并举,或者管理技能与心理、职业结合等[4]。由于健康管理专业是非临床专业,学生在临床疾病认识上较薄弱。与临床息息相关的“诊断学”“内科学”在理论课程设置阶段占的课程份额不多,学生没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在这部分课程学习时往往比较吃力,无法真切地体验疾病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如何进行预防。进入实习阶段尤其进入医院、体检机构实习的学生往往受到疾病认识的制约,在实践阶段常常没有自信,缺乏积极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传统的实践操作教学外,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调整,如开发体验式教学法、虚拟情景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目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校外实习机构局限、接受能力有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原因,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难以统一进行评价[5]。另外,实践机构对于学生培养是单向,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在学生就业方向上难以准确把握,导致实训内容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岗位胜任力弱,就业率不高。
在美国,学生必须从一所经公共卫生教育委员会认证的学校毕业,才有资格参加国家公共卫生审查委员会的资格考试,UNMC的公共卫生学院是美国50多所通过公共卫生教育委员会认证的机构之一。学院设置有五个系,包括生物统计学,环境、农业和职业卫生,流行病学,健康促进,卫生服务研究和管理。课程设置涉及社会、经济、计量、地理、教育等方面及其他影响人口健康问题的内容。健康促进专业的实践内容包括:参与对客户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确定社区健康需求、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和开展健康调查的准备工作。所有的实践内容都和社会需求紧密连接。在所有课程中有一门必修课——“社会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要求所有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必须掌握公共卫生专业基本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社会服务学习的实施场所被要求必须具备涵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的能力,并且社会服务时间不低于150小时,可以连续完成也可累计完成。学校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考查学生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这相当于是学生跨入社会工作前的一个过渡体验,能真实地认识到社会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如何在社会中体现。有这样一门必修课程作为体验,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
公共卫生学院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在于学生毕业后能应用课程所学和公共卫生能力为所选工作单位服务,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UNMC的教育宗旨是以启发、鼓励、调动个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主,支持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及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过程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书籍,了解前沿动态,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由此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实践操作及论文的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此外,教师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特邀专家以讲座讨论形式与学生进行专业探讨、互动。教师还会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地点,到实践现场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局限于课堂,学生还可以通过邮件、教学信息平台等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授课、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学生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主要是学生实习期间的任务完成考核,每一个环节均有细化安排,且实习时间精确到小时,以确保学生在实习机构有较全面、系统的体验学习。实践考核中平时作业(现场调查、健康干预计划拟定、论文壁报展示汇报等)占40%,平时测验占10%,中期考核和最终考核均各占25%。这样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意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科研能力的人才,避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7]。
2.教师的考核。除了学校规定的常规考核制度以外,学校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年度评估,由学生、同事、系主任进行,评估结果提交校董事会。每一年系主任会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进行规划,学校将教师的发展机会、教育和培训情况、参与研究项目和参与社区服务等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学校重视教师的发展,UNMC继续教育中心和教师发展办公室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设置网站、开设远程学习课程、教学发展研讨会等形式促进教师学习,大约75%的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不同形式的学习。学校还提供教师发展奖学金项目,符合标准并且考核合格的教师可得到项目资金支持。
学校使用的CANVAS系统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应用广泛。公共卫生所有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计划、进度、内容、授课视频、课堂分组讨论内容、小组成员、小组作业、课后答疑、考试时间等,学生均可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系统查询。实践考核中的多项内容也通过系统完成。学生的论文严格执行论文查重,教师将通过系统反馈、修改。另外,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建造的跨学科体验中心(The Interprofessional Experiential Center for Enduring Learning,IEXCEL)解决了临床及非临床专业学生难于动手的问题。中心将3D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上,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在正常生理状态及疾病发生时的病理变化展示得非常清晰,并制作了疾病模型,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为患者开具处方、用药、观察治疗效果,甚至设置了错误治疗后的结果演示,满足了医学生的好奇心,为初学者答疑解惑。这样的学习体验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及专业限制,增加了非临床专业学生的真实体验感,打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弥补了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首先,优化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调整核心课程设置,增加技能性学科课程的比例,如:“健康信息学”“健康管理研究方法”等课程为实习阶段的全面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实践技能课穿插于理论课中,切勿独立于课程结束后。增加实训课程设置比例,达到理论课与实训课1∶1的学时比例,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打破专业限制,开设网络公开课、研讨课、医学开放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医学课程中的慢性病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其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了解。其次,利用学生暑期时间增设暑期社会实践课程,由学校联系相关健康产业机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接收单位,培养学生的健康服务意识及学习能力,也可拓宽实习机构的选择范围,增加长期合作、就业机会。再次,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各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培养内容根据实习机构的性质进行统一,须涵盖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技能考核内容,规范实习考核方式,并严格执行。每年对实习机构进行评估,保证实习阶段学生的培养质量。最后,需加强对外交流,拓宽教师及学生的国内、国际视野。学校可利用对外合作机会,采用联合培养或短期实践训练等方式,将学生派到具有专业优势的国内或国外高等院校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术意识,推进本科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对于教师的深造、培养也要重视,鼓励教师参加国内或国外教学“攀登计划”,并将此经历作为考核目标,促进教师学术交流,提升教学水平。
1.多学科融合、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多学科融合启发式教学。主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同伴教学、及时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8]。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习机构特点以实例的方式将涉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如从临床采集某一慢性病病例,进行慢病管理方案制定。这其中涉及“健康管理学”“内科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知识,可联合图片、视频、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加深学生记忆,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总结汇报,并将此作为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问题成为主线,融入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2.教学形式丰富多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室内,打破空间上的限制,打破角色的限制,让学生成为主导。可从学生的“主位诉求”提供帮助,教师从“客位”给予指导,同伴进行评价,教师完成评估[9]。如通过文献阅读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成为主讲人,分享文献的主旨,提出自己观点和同学进行讨论。还可以通过“医联体”“健联体”单位的合作便利,把相关专业的教授、健康产业机构一线工作人员等作为特邀专家邀请到实习机构给学生授课、解答学生的问题,展示一线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理论应用不再虚无缥缈。另外,可设置实践技能比赛。将学生按比例分组,专职教师带队,临床专业教师作为顾问,拟定一个慢病健康管理主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讨论、设计方案。可进行专业内部比赛选拔,优秀团队选送参与省内或国内专业技能竞赛。比赛只是一个形式,在参赛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这是学生综合实力展现的方式。
3.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考核为课题设计及毕业论文撰写。除了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具备科研思维能力才能圆满完成四年的在校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训练相对薄弱,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支撑,还需要临床实践结合,从科学和创新的角度将健康管理应用于现实中,发挥专业特色,提供有效服务。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可以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课程阶段。早期的“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学习是基础。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学习优质文献的检索,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向。第二阶段为实践讨论学习阶段。实习期间定期进行文献阅读分享讨论,以分组讨论模式分享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学习综述写作,进行小组汇报。第三阶段为课题设计及论文撰写阶段。此阶段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中占据非常重的分量。教师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把握三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按照公共卫生学院毕业设计标准严格要求,进行开题、预答辩到正式答辩。请相应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开题,进行现场点评,及时指导。课题进行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定期检查课题实施情况,保证课题的真实性,培养学术诚信的品德。对于在科研上有优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储备健康管理人才。
1.共享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网络系统、微信平台分享教学资源,构筑线上教育平台。一方面,学生可通过登录高校教育网络系统查阅教学大纲、文献、电子书籍、教学课件,完成作业等,并可通过系统与教师沟通,及时寻求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微信平台邀请各临床专业教师进行线上健康管理的专业知识讲授,并进行讨论、答疑,激发学生对健康管理的实践兴趣,为实践健康干预奠定基础,推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和开放。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学习无法像临床专业学生一样细化,造成学生不能系统、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虚拟实验室是理论学习的有益补充,可弥补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避免教学资源浪费,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避免某些高危实验或场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讲解,可以通过疾病模拟的形式进行。因为涉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学生理解较困难,可通过2D/3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学生真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演变过程,真切体会慢性病带来的影响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思考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及患者的管理。这样的虚拟过程可重复播放学习,合理使用资源,避免浪费。并且可针对某一疾病进行模拟,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系统可储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药理学”等内容,并以器官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模拟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诊断、治疗效果。虚拟实验室的建成、开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