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创融合”课程探索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2023-03-22 22:42王丽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党史融合课程

王丽红

(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创业中心,北京 100083)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较量正。只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激发全民族创新活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正确创业价值观和创业人格,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和“创”的有效契合点,推动二者同向同行、融合发展。

一、高校“思创融合”课程探索的背景

(一)“思创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大批大学生充满激情、斗志昂扬地走向了创新创业大舞台。但是,一些高校也存在大学生创业团队目标不清晰、创业动力和能力不足、团队内部矛盾重重、产品竞争力有限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需要我们反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土壤”是否扎实和深厚。这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问题:一是我们大量借鉴了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而教育是根植于文化背景的,舶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反映不了本土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存在的终极价值与理想追求,同时,西方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关注人和物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本土化探索[3]。二是创新创业的案例是碎片化的,通常只学习某个企业或组织的阶段经验或理论,案例的使用也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没有办法在大学生心中形成系统性思维。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缺乏鲜明的价值引领,在互联网舆论影响下容易形成“资本为先”“流量为王”“追风口”等有失偏颇的创业价值观。而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解决好“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去开展,切实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统一。

(二)“思创融合”课程探索的关键点和难点

“思创融合”课程的关键在于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之外,更要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作用。但是“思创融合”的难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管理学门类下创业与创新管理学科。二者在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上具有较大差异,如果不能将二者科学有机地结合,容易出现思和创“两张皮”的现象。为破解这个难点,北京科技大学成立“思创融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针对两个学科的融合开展专项研究,探索“思创融合”课程的有效实现形式。工作室在进行“思创融合”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基础性概念等进行准确区分和理解,并重点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层面寻找结合点。(1)在知识层面,在讲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文化历史、国情民情、社会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前沿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聚焦国计民生需求。(2)在能力培养层面,在学习团队合作、创新规划、沟通表达等能力基础上,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实践观等内容,重点提升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改造世界的能力。(3)在价值塑造层面,在创业目标和愿景讲解的基础上,融入创业价值观解读,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内在特质,形成有利于社会、国家、民族的创业观,真正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统一。

二、北京科技大学“思创融合”课程的切入逻辑

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层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基础上,工作室希望以一个组织或创业团队为案例打造一门课,要求这个组织或团队既是很好的思想政治素材,又是很好的创业素材,从而真正实现“思创融合”课程的有效落地。从2020年“四史”学习教育的展开到2021年全党上下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4]。并且经查阅资料,1948年毛泽东曾给李达写过一封信“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信中毛泽东将党的发展喻为公司、视同创业,给工作室开展课程建设以很大启发。因此,北京科技大学以党史为案例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教学,开辟出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新案例——“跟党学创业”课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对创业组织建设有启发意义

截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不断生根发芽的100年,是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拓新局面的100年。从创业视角看党的百年发展过程,恰恰也是一个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首先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标宗旨(明确创业目标和愿景),然后组建了伟大的政党组织(组建团队),确立了几代优秀的核心领导人(确定团队核心领导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掌握先进理论和技术),并为实现目标宗旨提供了伟大解决方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个过程对创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即首先明确创业目标,组建创业团队,明确核心竞争力,抓住历史机遇,制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组织的不断壮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恰是一部恢宏的“创业史”,党的领导人恰是了不起的“创业者”,党史中蕴含着无穷创业智慧和经验,正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好的素材。

(二)澄清课程教学目标和概念

建设一门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厘清课程的“基本性概念”。教师要想讲好这门课程,首先要搞明白“中国共产党到底创的什么‘业’”“跟党学创业到底‘学’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创业,我们从狭义概念讲通常指创业者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创办一家新企业。从学术概念讲“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5]。从这两个概念看,创业的概念更多停留在经济学层面,创业过程中通常要考虑的是投入、成本、回报、收益、风险等要素,更多是从创业者利益出发的。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其开创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业”,这是一种超脱一般境界的“业”,是崇高的、光荣的、严肃的、伟大的,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具体的经济、金融、商业意义上的创业能够升华到这个境界。因此,工作室建设“跟党学创业”课程,绝对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学理论去理解党史,而是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指导我们日常实践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勇于攻坚破难,取得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成绩。

三、“思创融合”课程框架的设计

在明确党的发展史与创业过程的结合点,并澄清课程教学目标和概念后,工作室主要通过三步开展课程设计。

(一)第一步:围绕创业“三要素”设计课程思路

创业课程的设计一般会围绕创业“三要素”开展,即“机会、人、资源”。“机会”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各种变化,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的机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驱动力。“人”是指具体从事创业活动的个体和团队,人是创业的主导者。“资源”是完成创业活动需要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并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创业目的,创业资源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这三个要素从根本上就是要解决创业过程中“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和奋斗史,在动荡时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计划,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政策,客观上讲中国共产党是把“机会、人、资源”这三个要素运用和发挥到了极致。基于此,工作室就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是如何组建队伍选拔干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是如何整合各类资源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来搭建课程框架。

(二)第二步:根据创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细化课程模块

工作室按照“厘清创业逻辑+聚焦核心知识+融入党史故事”的思路,在明确“三要素”的基础上厘清创业的具体逻辑和过程,将知识点聚焦在创业过程中“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组织熔炼、思维创新、资源整合、自我净化”等关键教育环节,最终设计了“抓住机会、识别创业者并组建团队、制定商业计划、寻找资源、开展竞争、优化理念和创新服务、做好风险防控实现长远发展”7个课程模块,并结合每个模块的内容有机融入党史故事。如在抓住机会的课程模块,可以从党的历史中抓住工业化发展机会、抓住经济全球化机会等几次重大历史机遇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带来的机遇,学会用系统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新眼光调查法、创造需求法等识别机会的方法去洞悉社会需求、分析社会环境、明辨对手实力、把握发展规律。

(三)第三步:科学选择课程案例,使红色创业智慧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

“跟党学创业”课程中需要融入较多党史故事作为案例,选择党史故事时要把握三点原则:(1)故事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能够与创业知识点相契合,且能很好启发学生创业实践的故事、人物、精神等。比如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可以启发学生做调研时要深入群众,要紧密结合业务需求,分析时要定性与定量兼具;比如“百年大计”与“五年规划”的制定,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远期目标如何为近期目标指明方向,近期目标如何为远期目标奠定基础。(2)故事讲述要接地气,尽量不选择太过宏观的案例,最好能聚焦到某个人、某件事中,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有距离感,也更容易把自己放在案例故事中去审视和思考。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机会时,尽量不选择太过宏观的事件背景分析,而是落脚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同志的故事,更容易让学生落脚到个人去思考如何学习、怎么选择和把握机会。(3)故事展示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讲授方式外,也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影视剧片段等更生动的方式讲述案例。

结语

“思创融合”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而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依托“跟党学创业”课程的设置与探索,在“思创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即在明晰课程教学目标和基础性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厘清创业逻辑+聚焦核心知识+融入党史故事”的思路科学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创业史上成功经验的总结,引导广大高校师生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创新创业、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猜你喜欢
党史融合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第一次学党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融合菜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党史上的今天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