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长军,王兆彦
(兰州大学 a.生命科学学院;b.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驱动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使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润物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
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对其要求亦越来越高,通识教育不再仅仅是对专业化教育的补充,而是立德树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2]。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而思想政治融入通识教育课堂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3]。现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与伦理”课程为例,从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出发,简要论述通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几点经验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并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进入医药领域,促进医药领域快速发展,并走进我们的生活。新冠病毒感染暴发以来,医药生物技术在病毒检测、疫苗研发等方面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对医药生物技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论,如基因编辑婴儿、代孕等。但是,人们在关注和争论的同时,对相关技术并不是十分了解,由此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与伦理”课程以此为出发点,向非生物、非医药专业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医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围绕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这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三个科学技术领域和伦理学人文精神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伦理道德精神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本民族的特性,正确的伦理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4]。传授科学知识是教育的根,素质培养是教育的魂。“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与伦理”不仅注重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授,聚焦这些先进技术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促进作用,同时关注相关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伦理争论。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并通过各种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课程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课程思政需要探求恰当的途径融入,实现科学知识传授、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并行。课程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课程思政也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5]。以“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与伦理”课程为例,基于课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理念,结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最新的典型案例和焦点话题,将思想政治内容与课程内容完美结合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识课程是加强大学生高阶文化素质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培养品德高尚、理想远大、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深厚,具有健康体魄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引领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与伦理”课程一方面讲授目前与大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各项先进技术,如辅助生殖技术、基因编辑、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涉猎知识面,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可以围绕医药生物技术领域进行有效科普。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案例和伦理问题的推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具体章节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在线课程学习、问题设置和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博学。如《基因编辑》章节,首先要求学生在网上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并查阅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内容及其原理、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因编辑技术实施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既包括科学技术问题也包括社会伦理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6]。课堂引入的案例还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知道相关技术就在身边,每个人都有可能接触到。比如在讲解《基因诊断》章节时,最新引入的案例就是新冠病毒的基因检测。时值新冠病毒感染暴发,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讲授与新冠病毒感染诊断密切相关的基因检测,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比强烈。
审问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的不明之处要追问到底,还要加以思考,提出疑义。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质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敢于质疑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同时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目光、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进行自主学习。如《基因编辑》章节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课前预习单和课后论述题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技术,了解这项技术未来可能带来的突破性的新医学疗法革命,同时还要思考技术有什么优缺点、可能会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成功率如何,如果出现脱靶会带来什么问题,该技术的实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医学革命,被编辑基因在后续是否会带来其他问题。从伦理和法律角度来讲,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边界在哪里。通过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慎思是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思考,各种最新医学、生物技术的实施,给人类健康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然而这些技术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如何理性认知这些问题,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所遇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思考、去伪存真。有研究表明,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讨论某些新闻事件时,更多的是落脚在对事件的直接感受也就是感性认识上,如为之震惊、感到遗憾等;而并未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发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并理性对待。因此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力,即培养学生全面、理性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辅助生殖技术》章节内容讲授中,引入中国首例胚胎争夺案及其后续追踪报道,结合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胚胎的权利、胚胎的法律地位和道德地位、胎儿与自然人的区别、代孕的利与弊、代孕可否合法化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不仅仅要看到代孕解决了部分夫妻生育愿望的问题,还要看到对代孕者的剥削和人权的侵犯。代孕不是无生育能力女性和贫穷女性各取所需的一场自愿交易,还是一种剥削,代孕人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心理上的折磨和社会的压力。通过对问题的全方位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之情,并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科学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法规。
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激烈的思想交锋不仅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还可以提升对问题的深层认知。“辩论研讨”方法在西方及中国教育中源远流长,有利于学生培养多元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选择当下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辩论与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用轻松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又能训练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克服片面、主观、偏激地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倾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走向,并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勘别正误,正确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正误、善恶和荣辱。通过课堂辩论使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最终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在《基因治疗》章节,首先引入CAR-T细胞疗法和基因编辑婴儿案,然后设立辩题“基因治疗的利与弊”。围绕技术问题、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讨论基因治疗有哪些利与弊,技术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什么样的基因治疗可以允许,什么样的基因治疗是非法的,目前我国的政策是什么,为何会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讨论与辩论,使学生理性认识到技术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应用得当才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应用不当则会危害社会、危害人民。在遇到问题时应该理性判断,辩证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使思想政治内容有效融入课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所以,在课程中也可通过相关案例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融入课程。由于通识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源复杂,不同学科的学生思维方式差异大,通过辩论学生能够从更多维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讲授安乐死的相关问题中,通过引入国内外安乐死的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在课堂上讨论“安乐死是否可以合法化”,将伦理问题、法律问题和思想政治内容有机结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老师通过辩题的设置和辩论过程中的引导,将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人文关怀精神融入课堂。
笃行是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自主学习、全方位思考、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应用。课程中问题的辩论与讨论,不仅是不同观点的阐明辩驳,更是知识转化的一种开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辩证思考、科学判断,择善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更要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创造社会价值相融合,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相融合,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8]。在药物研发这一章中,一方面通过案例介绍了药物研发的基本过程,从最早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最近的新冠疫苗研发,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通过介绍抗疟药物青蒿素研发的曲折过程,以及屠呦呦等大批科学家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精神的精髓及科学家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始终坚持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非专业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虽然没有能力系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要把思想政治进课堂这件事随时记在心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各种方式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堂。思想政治融入的方式一定不能生硬,不能为了思政而讲思政,而应该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创新精神、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大学专业众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是只要用心,总能找到符合所教课程的思想政治进课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