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硕课程的思政建设探讨
——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2023-03-22 22:42余菲菲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文科艺术设计

余菲菲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1]。在此之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指导要求[2]。时下,各高校已积极行动,努力在国家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探索创新发展的育人之路。

一、新文科建设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宣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其相关内容也充分体现出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同时,《宣言》每一部分的内容也与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教学环节息息相关。

《宣言》指出文科教育教学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内在要求[1]。时至今日,教育部及高校陆续举办了有关新文科建设及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或研讨会。笔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学习了不同层级的课程思政研讨和培训,并和团队教师一起在专业课堂上进行着切实的实践教学和探索。不管是对于高校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新文科建设及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

《宣言》指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1]。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在专业基础课和设计实践课等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进行技能训练外,还要思考和表达设计对象的文化属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可转化、发展的对象及场所空间。艺术设计具有通过视觉符号(或空间塑造)向人们传达社会、文化、科技等信息的特点。设计内容涵盖广泛的公共产品和城乡环境建设,无不关系到公共形象和公共价值的呈现和宣传,也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宣言》还指出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新文科。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急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1]。艺术设计专业硕士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既有艺术专业的特点,又带有工科成分的工程性质,其专业思维的训练涵盖艺术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乃至数据思维等多方面。新文科建设及课程思政教育的加强,对艺术设计领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更高的指引,也势必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更好的发挥空间。

二、课程思政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在“环境艺术设计”以往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已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及实践对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凝练出课程思政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以期能抓住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要点。

(一)以文化人,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艺术设计的品质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环境空间的塑造中,努力给人们带来空间使用上的便利及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的瓶颈很大程度在于文史、社会知识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薄弱。艺术类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技能和基本的美学素养,但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分析能力较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化和应用缺乏较系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路。这些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在新时代发展机遇下正努力探索的课题。地方高校虽然在生源方面略显弱势,但其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的丰富性不容小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不管是专业方向发展的要求还是地域文化的优势所在,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内涵式空间环境塑造、服务大众生活生产及生态空间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硕士生,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对文化、社会层面的研究,较之本科阶段已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理念先行,将专业热点与体现时代特色的建设任务相结合

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印刻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蓝图上[4]。新发展理念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深远的指导和现实意义。新发展理念作为城乡建设的指导,渗透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让师生的设计实践有了理念上的高度,更加体现出该专业为大众提供空间服务的意识及师生博大的家国情怀。

城市更新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设计思想及内容上对新发展理念的解读既具有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高校因所处地区不同,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定位和优势方面也会有所区别。由此,地方高校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会结合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及空间建设特点,将国家发展理念与专业热点进行延展解读并应用到地方建设中去。理念有高度,实践有抓手,在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的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设计解决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艺术育人,使文化、理念的表达更有温度

艺术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更新知见、涵养性灵、打开身心的重要渠道。艺术的美育作用使环境设计的文化及理念表达显得刚柔并济,理性和感性交织,在满足“理”的实际使用需求的同时具有文化韵味和美的享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5]。中国艺术大讲堂是艺术学科的专业课、素质教育的通选课、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课。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设计专硕的课程教学中已成为常态。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元素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让环境设计服务社会大众、营造美丽城乡空间的专业特点更好地凸显出来,给师生以启迪。

三、新文科背景下挖掘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思路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6]。通过梳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体现,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需进一步结合专业的育人目标探索挖掘其课程思政内容的思路。

(一)发挥专业优势,正视专业短板

艺术设计具有自身的专业优势,也存在自己的短板。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造型能力和场地空间组织方面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在文化、社会知识及逻辑表达等方面,还需下力。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环境设计的空间环境品质息息相关。人居环境设计绝不仅仅满足于偏重工程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已成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艺术学习背景的环境设计硕士在空间设计的形态、造型及色彩等方面有着较扎实的基础,其笔下的设计图往往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同时,艺术生具有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空间设计往往也能赋予一定的寓意或形式来源。但如何把艺术设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需回望专业短板,正视其机遇和挑战。要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从基础理论、技能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入手,以项目引领整合教学,并渗入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能力也得到均衡发展[7]。当前,艺术设计专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已得到很大重视,但要提高成果的设计水平和认可程度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势必会得到进一步梳理、论证和应用,艺术设计师生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将找到更丰富的思想源泉。

(二)重视课堂细节,挖掘思政元素

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于进行设计创作的学生,专业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设计想法,并沿着学生的主体思路引导其设计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和高度,虽然在初始这些思想很模糊,但已显露了思想政治要素的雏形。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晓自己的设计方向,将其立意合理而具有一定形象地作为一个目标站立在那里;另一方面要和学生积极探讨其立意如何有逻辑地展开,并最终能“落地”。对此,在专业课堂上,环境设计教师做过相应的尝试。例如,在景观设计课上,有一组学生做大学文科楼群广场的景观改造。做校园广场景观改造的思路和着眼点很多,基于改造地点在文科楼,经现状分析后,学生决定由位于文科楼后方的“孔子园”作为广场文化轴的起点,用景观的形式在楼群的中轴线上展现几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历史文化“节点”,以期形成文化的串联和穿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典型文化节点的选择上并非易事,而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打消。指导教师便在阐明了相关意见后鼓励学生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积极向文学院的师生请教。最终,通过多方交流、多次方案调整优化,该组学生做出了较为满意的设计成果。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设计世界,与学生交流设计想法和展开逻辑上的细节,才可能碰撞出艺术设计的思想之花。

(三)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发现,在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文化精神的保护传承方面,师生都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但要真正做出艺术设计方面的文化精品,还需形成专业团队和进行跨专业交流。为此,一方面,研究生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在专业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教师只有从设计理念、内容、方法及设计师的职责等方面认真解读、完善设计教学的架构,才能将思想政治内容“润物细无声”地纳入专业教学的环节中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要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方面,专业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培训、听课及课程组等形式开展教师教学各环节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让身边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教师融入设计师资队伍中来。另外,对于地方高校,乡土文化、地方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元素可以积极地引入课堂。除了师生投入到田野调查中去获取设计灵感和相关资料外,可以将非遗传承人或民间工艺大师、工匠等请到课堂。在高校教师知识储备较薄弱的环节向地方借智,能够充实师资力量,开启学生扎根地方实践的视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造性转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遵循时代变迁,了解学生发展需求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介能够很快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资讯,各类新闻热点包括专业动态充斥着他们的听觉和视觉。然而,快速浏览状态下涉猎到的资讯多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对于学生浏览到的专业资讯,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及进度从专业理论、权威经典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予以系统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体悟行业大师思想的精髓,洞察经典设计案例的背景、成因及效益等内容。时代发展的热点素材正好可以作为引子引入专业学习的课堂,和学生一道来分享、剖析热点背后的“故事”。

时代变迁除了带来物质的丰富、生活的便捷等变化,对于部分学生,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难免会滋生一些好逸恶劳的习性。对知识的探索本身就需要孜孜以求,除了课堂的学习,设计类的学生还需要有吃苦耐劳、不怕挫折投身设计实践的精神。设计大师和从业者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正是教师讲授经典案例时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资源。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大都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但还需加强培养其在参与实践项目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沟通能力。这些对学生以后就业和较快融入社会解决专业中的新问题将大有裨益。

四、“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概述

“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是三峡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一门重要课程。三峡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培养本着学以致用、服务行业和地方的宗旨,力图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放眼全球和国内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同时研究地方的特色文化;以此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扎根坚实的土壤,体现一方水土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同时也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美好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关注并参与到生活、生产及生态空间的创造和改良中,与人民的家园建设紧密相连,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息息相关。专业课程将在课程构架的各环节适时融入时代热点及思政元素,并努力使之成为课程亮点及推动专业学习的精神动力。

该课程的育人目标主要表现为:以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分析地域文化空间经典案例的现实影响力,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性设计手法的探讨。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与时代接轨,使之走向工作岗位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二)课程思政教学

“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课程明确地将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的关系及其应用研究纳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从专业课程学习的角度培养和坚定学生的国家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在理论讲授、专题探讨及设计创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例如,选择乡村景观建设为学生设计实践内容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凝练出文化自信、空间设计、大师思想、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等关键词。主要做法如下。

1.基础知识介绍及大师精神解读。对地域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比较;辨析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的关系。结合课程知识,介绍吴良镛、齐康、何镜堂、王澍等一批大师的经典著述、作品和精神主张,集中体现他们扎根祖国大地进行研究及设计的地域情结。

2.对专业书籍及专业资讯进行交流学习。例如,《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一书不仅传达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作为环境设计师的责任担当。教育学生要真正为大众设计出既有文化气息又舒适便捷的人居环境,杜绝只是追求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在课堂上适时观看分享了《融合创新:全国美育与设计教育峰会》及其他线上设计教育资源。

3.扎根本土,探究荆楚文化元素。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一方面走出教室进行文化调研。例如,师生共同调研宜昌市博物馆。后又利用其他课程的机会到荆州博物馆及武汉等地进行荆楚文化的进一步调研,有效补充和校对前期文化要素选择的准确性及其在空间中运用的适宜性。由此,加强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4.注重传统地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理念的融合。对我国的新发展理念进行解读,指导学生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环境空间的角度进一步解读和诠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学生在结合乡村景观设计作业内容撰写的论文中做了如下阐述: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的优势,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荆楚文化的魅力并使得荆楚文化在无形中得到宣扬。

5.对具体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围绕地域特色、荆楚文化、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等关键词进行方向的把握和设计的铺陈。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实际乡村空间做出针对性的景观改造设计方案,提升乡村风貌品质,力图为广大民众绘制出乡村美好生活空间。

6.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成果整理成专业论文及参赛文本。在经过多次打磨调整后,论文已投稿并被专业期刊录用;设计方案也已获得省级专业赛事等级奖。

经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课程学习和设计实践,师生都感受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既充实了设计理论,开阔了设计思路,也收获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结语

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性、设计对象价值符号传达的显像性及为大众进行设计服务的责任感都能让师生更好地领会新文科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精神。地方高校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扎根地方实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让艺术设计之花绽放在百姓心头。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在国家创新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将有更好的空间既注重实践,也强调理论和价值观的塑造。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文科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