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琼 翟孟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巩固民族关系、促进民族振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化作为贯穿社会生活全领域的精神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辐射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场域中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结构表征,“多元”民族创造了“各美其美”的民族文化,多样的民族文化凝聚为“美美与共”的“一体”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区别,但又不可分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具有独特民族性和本土性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特征,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精神根基,同时在族际交往中实现精神价值流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和内生动力。
文化不是虚无的,其载体是承载着象征意义的符号。文化符号多元复杂,形成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根据象征性意义的范围,可以将文化符号分解成由高到低三个层级,分别为总概性符号、关键性符号、地域性符号。①第一层级总概性符号,是一个国家的总标识,例如国旗、国徽等。第二层级关键性符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例如长城、黄河等。第三层级地域性符号,是不同民族或区域性的特色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例如广西“三月三”歌圩节、铜鼓、刘三姐传说、壮族的壮锦纹样、苗族的标志性装饰苗银等。
最顶层层级是所有民族集合而成的一体的国家符号,是获得所有民族共识的符号,越到下层越是多元的、独特的。细分的符号体现着本民族的独特性,各民族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族际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共识范围不断扩大。各个层级符号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元素的叠加关系。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应当明确中华民族与各个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干枝关系。多元民族文化需要聚合于中华文化的整体意识和整体构架下,中华文化的存续也需要多元民族文化提供精神养分,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特点。
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不仅忠实于地方、血缘等地域性认同,在实现各民族的民族身份认同时,还需形成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各族人民应当尊重民族差异,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隔阂与偏见,促进积极认同的培育,改善群际关系,促使个体重新审视对于他族群体的认知,将自我与其他民族群体归为共同的上位群体——中华民族。②
文化艺术作品是观照社会环境、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以主流价值观为文化内核,通过构建文化符号来进行价值叙事,传达思想观念,进而巩固主流价值体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经历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共享着历史记忆,沉淀共同的文化内涵,培养共通的价值理论体系。③地方民族文化精品是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结晶,通过提炼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和思想内质,引起受众对于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共鸣等情感体验来实现教化功能。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在受众的信息解读中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受众的价值渗透,进而形成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体系。
《桂林千古情》是宋城演艺集团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闪亮名片。该作品通过挖掘整合能够体现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符号,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连接,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它是广西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也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
各民族丰富的文化样态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土壤,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桂林千古情》将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发挥民族文化符号对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与涵育作用。
桂林地处广西北部,世居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缔造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如民族语言、节庆、民谣、传说、舞蹈、服饰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桂林千古情》的重要创作基础。《桂林千古情》是广西文化原生态容量最大的地方民族文化精品,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远古的呼唤》《大地飞歌》《米粉传情》《靖江王府》《刘三姐》,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将米粉、灵渠、刘三姐等代表性民族文化符号融入现代审美,进行艺术化解读。此外,演员身着的民族特色服饰、脍炙人口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均是此节目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些沉淀着民族独特性的文化符号经过演绎与重构,在贴合民族自然属性的同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和精神的凝聚增添更多代入感,增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穿透力,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代际延续。同时,这些文化符号传承勤劳勇敢、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优秀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意义共享,唤醒受众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介质。
地方民族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传播载体,是受众感知广西多元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的窗口。《桂林千古情》摒弃说教的叙事风格,以游客视角切入,以祖孙两人的对话为线索,串联起五个广西桂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故事,拉近叙事视角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代入感。整个演出设置复合式的故事情节,将穿越千年的时空叙事片段进行重构拼接:《远古的呼唤》再现了桂林宝积岩等岩洞内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态;《大地飞歌》展示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中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歌舞;《米粉传情》讲述在灵渠修筑中秦英嫂研制米粉鼓舞士气的故事;《靖江王府》呈现王城落成后八方宾客前来贺喜的恢宏盛典;最后以《刘三姐》做结尾,讲述了刘三姐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五个故事的演绎与解构不仅充满民族风情,而且紧扣中华民族精神。例如,《大地飞歌》展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刘三姐》刻画了一个勤劳正直、爱憎分明、敢于斗争的女性形象,等等。整个作品通过五个故事复合式展开叙述,并以环环相扣的连缀式叙事范式推进,形成故事窗口,引起广泛的群体情感共鸣,促进民族文化交融互通,强化民族精神共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连接。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边界逐渐模糊,媒介功能不断拓展整合。《桂林千古情》着力营造震撼的舞台效果,从民族服装设计、舞台光影布景到机械装置、高科技道具的使用,无不体现了技术手段对于内容呈现和文创产业的支撑作用:封闭剧场设置400平方米的LED高清屏幕、数十万个LED灯以及几十个可旋转的侧屏,配合光、影、声、电等综合舞台技术实现全觉传播。为创造沉浸式体验和巨大的视觉冲击,第二幕《米粉传情》表演中设计了3000吨水飞流直下的壮观场景,依靠特制的机械装置实现水的储存与回收。《靖江王府》通过挂人轨道飞行技术,使演员可以在剧场上空移动表演。除此之外,表演场地延伸到观众席,例如《刘三姐》片段中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米粉传情》片段中几万根“米粉”从天而降,观众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AR、VR等创新技术充分调动人的身体感官,实现立体化的媒体传播转向,使受众获得具身性的场景体验,全方位、全景式感知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集体无意识的共同体情怀,在扩大思想共识、寻求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族人民共同接受的价值准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引导作用。地方民族文化作品应当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新内容生产和文化符号呈现形式,为优秀民族文化赋予时代意义和现代审美,在凸显个性差异和民族特色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把握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
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与理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民族文化符号的开发和保护时,不应仅停留于还原其外在形式上,而应当更加关注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文化观等深层思想问题。少数民族文化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不断建构完善的生存智慧,借以各类风俗习惯、礼仪行为、节日庆典等文化符号呈现出来。当下,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中,其作为“能指”的外在审美形式较易实现广泛传播,但其“所指”的意涵似乎并未得到大众的深层理解。因此,将民族文化的审美形式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相结合,是文化艺术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的内在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加强表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文化符号的再构建。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复兴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复兴民族文化”并不是一味追求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的还原,而是应当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背景进行相应调整与重构。例如,为适应网络传播新业态,创作卡通图像、动画等形象更为简明、辨识度更高的符号,引起广泛关注,促进受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方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阵地主要是党媒等专业媒体,此类媒体具有较强公信力和权威性,能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此外,市场化的专业文化传媒机构较有亲和力与个性化,其参与地方民族文化作品的内容生产是对官方话语体系的重要补充。两类媒介机构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网络传播技术及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使民族文化记忆突破时空限制,聚合于新的传播场域。受众主动阐释并交流互鉴,构建关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微观层面的个体认知与宏观层面的集体记忆相互连接,最终汇聚为中华民族的多层次认知,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
除此之外,AI、VR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地方民族文化作品的创作空间,受众与传播内容的关系由单向度接受转变为双向互动。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生产方式创新体现为,在生动活泼地表现民族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实现传统视听觉体验转向延伸人的身体知觉的具身性沉浸式传播,淋漓尽致地呈现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原生魅力和价值张力,使受众的角色从传播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观念意识的自觉传播者,最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践行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各民族文化承载着“多元”的价值内涵和民族记忆,在历史发展中交融、整合,形成“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桂林千古情》再现了桂林的历史风光、民族习俗以及八桂大地的真善美传奇④,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文化实践范例。文化艺术作品,尤其是地方民族文化作品,应当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拓和重塑,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才能汇聚起各民族精诚团结的强大力量。
注释:
①方李莉.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再建构[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03):44-58+170-171.
②雷振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拓展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6):1-6.
③王炎龙,江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从媒体话语叙事到文化价值认同的新透视[J].民族学刊,2021(01):49-56+89.
④苏迪.“桂林千古情”的艺术符号与传播价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3):16-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