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舒婷
2022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正在引领主持传播领域生态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元宇宙的整体架构正在不断被建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元宇宙的发展,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和信息载体,其应用价值正在被相关学者进一步挖掘。目前,大量的虚拟数字人在政策的推动下加速向传媒行业渗透,数字虚拟人的加入为主持传播领域注入新活力。本文分析主持人和虚拟数字人在主持传播领域中的现状,简要分析主持人与虚拟数字人如何实现平衡健康发展。
元宇宙以生产内容规模化、塑造更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感、储存数据可分布式等一系列的优势,为人类的活动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消弭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进入了更高层意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也正是在社会被媒介渗透的背景下具身传播的需求及体现,能最大程度上让数字人和真实肉体相互融合。因此,在元宇宙中,人的身体作为中介,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由于技术可嵌入身体,身体能在元宇宙打造的场景中调入各种感官从而感受到刺激,包括其神经系统及心智,达到身体的深度参与并可持续性在场。这正印证了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当下的媒介最大化延伸了人的身体,即社会的“深度媒介化”。
元宇宙作为社会的“深度的媒介化”,使传统的媒介的作用及存在方式发生变革,这必然也重塑着主持传播的方式及传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印证了格雷格里·贝特森提出的“元传播”。贝特森认为元传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就编码进行元传播;第二,人们就社会关系进行元传播。②由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元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在语境或场景下对讯息的解码是有所不同的。由此可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建构。对于主持传播而言,“深度媒介化”的到来会使传播的场景更加多元。
虚实相融、时空再构是元宇宙概念中的核心命题,虚实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现,时空再构则是内隐特征。③由此来看,当用户化身为数字人穿越虚实空间时,元宇宙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从而建构多元场景且具备高度沉浸感。具身场景下的传播为人际、人机交往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元宇宙的运行规则中,技术手段是承担虚拟镜像与现实空间的重要桥梁,而掌握主动权的人是能动性的体验者。人作为此世界的开创者具有主体地位,让不同的用户可以在同一场景中交流互动、休闲娱乐,也可以化身数字人进入虚拟场景中参与生产与互动。
现代社会已然完全由媒介所“浸透”,从以印刷术、报纸、电视等的物理媒介发展到关系媒介再到现在“万物皆媒”的算法媒介,传播媒介已经不仅仅作为连接人类的“中介物”,还是现在社会形态的构建者。元宇宙用技术打造的“高度沉浸式场景”,打破了主持人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范式及主持人与嘉宾、受众隔屏互动模式,发展到可“面对面”在一起的沉浸式互动。这与戈夫曼所提出的“情境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其主张媒介、场景与行为三者间有着高度互动与关联性。超仿真AI主播的出现让媒介、场景与行为三者间有了高度互动与关联性,的确为主持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开辟了新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在媒介技术的演进驱动着主持人在传播场域、传播身份及传播内容方面发生新变革。
转换对话方式,实现沉浸式传播。为了实现主持传播的专业化及技术性,越来越多的媒体使用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设备助力主持传播。虚拟主播的出现打破空间的界限,改变了以往的对话方式,从之前的隔空对话发展到现在的“面对面”交谈,如今的数字主播不断升级,既有身外身,又有筋斗云,不仅能和主持人在演播厅默契搭档,成为主持人的好帮手,也可以打破时空墙,自由“穿越”,一步跨进现场采访实地,进行现场连线,以最快速度获取现场信息情况。除此之外,在元宇宙中,还能跨越千里进入三维虚拟世界,与嘉宾面对面互动,实时沟通。主持人与嘉宾沉浸式的互动,让新闻采访素材更加亲近、真实、丰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构建多场域情景,实现沉浸式传播。主持传播场景从大屏到小屏再到多屏转换的同时也走出固定的实景演播室,转而呈现任意想要触及的多场域情景,最大化满足受众需求,打破以往主持人向受众传播单向性的局限,走向高度沉浸式传播。例如,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了升级版的AI合成主播雅妮,其在3月8日妇女节当天穿越到宁夏和福建,到全国两会代表马慧娟和雷金玉的家乡,与乡亲们实时互动并同步到两会现场,同时在多平台进行传播。此外,基于多元平台的联动,受众可以通过在线弹幕与主持人及嘉宾进行互动,极大激发了受众的新鲜感和共情力。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强了报道的可看性、沉浸性和传播性。
元宇宙的公共领域中以自然人、虚拟数字人、高仿真机器人三类“人”为主体,构成“三人行”格局:自然人是指现实空间中的人类;虚拟数字人是存在于数字世界的“人”,是虚拟空间中基于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具有虚拟样态的立体“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复制人类的知识、情感、记忆、思维;高仿人机器人则是模仿真人制造的机器人。在广播电视领域中,“三身合一”的交互能够拓展主持人的行为时空,提升节目的质量,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基于自然人打造的AI主播已逐渐从语音播报升级迭代,可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做主持人的贤内助。2022年,全球首个超仿真AI主播入驻央视频推出的《“冠”察两会》节目。真人主持人王冠作为评论员在节目中进行观点输出,“AI主播王冠”结合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为用户提供更多翔实客观的背景信息,可保证新闻信息的持续输出和多元化传递。AI主播与真人主播的同屏播报实现了角度的层次感与梯度感,使二者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初步构建了人机交互的美好愿景。
以自然人化身的虚拟数字人突破身体及物理时间空间的限制进入虚拟世界中进行工作。清博团队打造了元宇宙的第一高楼——“无尽之塔”,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开放、经济的元宇宙虚拟时空平台。2022年6月7日,主持人化身数字主持人,主持了全球知名会展集团迈氏集团(MCI Group)与清博智能在元宇宙平台“无尽之塔”举办的入驻签约仪式,共同助力了会展行业数字化的转型。
从仿真程度来看,基于自然人打造的高仿真机器人不仅是外观上的仿真,而且在计算机技术赋能下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人类行为特征。机器人代替主持人传递信息、主持节目,这样一种极具新鲜感的传播身份的变化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在2022年广州市荔湾区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暨科校科技节系列活动中,机器人“小斗”与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的两位学生担任活动主持。由科技打造的机器人“小斗”担任活动主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受众观看,而且更好地弘扬了科学文化,激发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元宇宙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打通了线上线下两个空间,使得媒体所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在主持传播过程中,要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对接好,则需主持人转变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挖掘物理世界中有价值的播报内容,还能更好地深入了解虚拟世界中的生产活动,始终践行主持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生产出更优质的节目内容,提升播报的温度和深度。
元宇宙世界延伸了人的各种感官,不仅挖掘现实世界的讯息,也生产精神世界的文化,其更多的场景及内容的搭建构造是由无数UGC进行参与创作的。无论是真身还是数字人,都需要作为媒介进行内容生产。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数字媒介以再造“数字躯体”具身的新型主体方式实现了人的回归,为个体赋权是新闻媒介技术发展使命所在。④在VR、AR等技术的加持下,用户生产出更加多元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大助力了主持传播的进步和发展。
海德格尔曾追问:“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⑤当我们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时,不得不去想技术和人如何达到一种平衡,未来的世界是人更加技术化,还是技术更加人化?我们作为人,应拿出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去看待技术,避免沉溺于技术乌托邦的世界。在主持传播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主持传播中,智能机器给主持人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主持行业的补救,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在人际交往、信息传播方面也仍然是以“人”为核心。作为机器的创造者,人永远不可能被替代。为了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人机协同一直是业界追求的目标,主持人应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理性精神对待技术。
技术与人文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难题,技术的进步带来数字人的出现,让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技术的乌托邦世界,淹没了人文价值。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虚拟主播播报准确,但缺少温度,而真人主持人风格多变,富有情感色彩。数字技术嵌入到现实世界,渗透人类的生活状态,改变人类的思想、理解的方式。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可以享受着各种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但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技术崇拜甚至技术统治的境地。⑥在主持传播中,虚拟主播对主持人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折射出“人文”的不可替代性,以人为本的播音创作不可或缺。
美国学者沃尔特·福克斯指出,在广播电视时代,传统报道中的“5W模式”已不合时宜,仅限于简单叙述事件本身事实的报道已不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什么”成为新闻报道里最重要的内容。“在电子信息时代,背景和意义在新闻报道中则体现得更为重要。”⑦基于对新闻报道中的背景及意义的挖掘所传递的内容即为播音员主持人在传递信息的指向性话语。从符号学角度出发,传播的本质就是符号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不断地交互。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会不断地对符号进行消解和重塑。由此可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更体现了“人的意识”的极为重要性。在符号学中,主持人在传递信息时的观点、态度、语态等皆被认为是指向性符号,而这些正是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事件前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
当面对突发情况时,主持人能随机应变,时刻保持清醒。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歌王争霸赛环节中,孙楠临时宣布退赛。面对如此直播突发情况,汪涵作为主持人,以“语点+思维”的方式进行控场,并绵里藏针地对孙楠的行为进行反馈,他的真诚和细腻不仅安抚了上亿观众的情绪,也保证了节目的顺利进行。而数字技术打造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没有很强的即兴能力、控场能力,在救场时很容易给观众造成生硬、冷漠的观感体验,甚至会使场面严重失控。技术发展到今天,大量的实践足以证明主持人凌驾于机器之上,有着不可替代性。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信息的质量把关还需主持人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传播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元宇宙下,更需要真人主持人承担起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
“人机协同”即人和智能机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种模式对未来的媒体发展带来根本性变革。的确,技术带给人类的“赛博格”危机,需要建立人机互动的传播桥梁,而主持人本身所带有的情感、思维等优势成为互动场景不可或缺的桥梁,打破机器冰冷的算法,让传递的信息有温度、有力度。
从技术层面看,人始终掌握着大数据,用算法不断完善机器的各项功能,从而更好地拓展人的能力,协助主持人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节目。目前,在新闻领域中虚拟主播应用十分广泛,人类通过数字技术的编码,赋予虚拟主播以智能符号转化功能,将文字符号输出为语音符号。可以说,人是智能机器的创造者、主宰者。
从传统哲学层面看,智能机器是在人类的智慧下创作出来的一种物件,为人服务。从各个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实则是“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二者如何相处、怎样共生?道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处理做出了回答。对于主持传播而言,未来人机将追求自然平衡的状态,共同严谨。人类是机器的创造者,是其发展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二者在协作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比如在2022年报道全国两会的《“冠”察两会》节目中,“AI王冠”承担主播的角色,配合真人王冠评论员主持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两会报道内容提供了更多元的维度和视角。AI主播与真人主持人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逐渐向人机合作共赢方向迈进。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一个可以实现“面对面”的虚拟场景出现,为主持传播开拓了更多可能性,主持传播范式也随之不断变革。在“变”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不变”;在“创新”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坚守”。我们在接受新技术赋能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虚拟主持人的出现并非为了取代主持人而存在,而是为了在主持传播中起到锦上添花之效用。因此,我们必须深耕真人主持人、数字虚拟主持人、超仿真AI主持人之间的关系定位,让人工智能成为主持人的得力帮手,实现人机交互协作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只有这样,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引领价值,建构和谐的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0-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②王金礼.元传播:概念、意指与功能[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02):118-125.
③戴元初.媒体人须知:元宇宙的本质是超越[J].视听界,2021(06):124.
④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
⑤党圣元.大众媒介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6.
⑥傅守祥,应小敏.媒体技术本体化的歧路与审美思考低限化的隐忧[J].新闻界,2008(02):10-12+9.
⑦郭怡然.智媒融合视阈下“AI合成主播”对主持人业态的影响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