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力 袁笑月 费晗璐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传播秩序、地缘政治格局、人类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使全球权力分配继续向东转移,因为东亚在控制局势方面比欧洲和美国做得更好。①来自国际领域中的更多关注为我国扭转对外传播逆差情况带来了新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个别西方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高举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旗帜,对我国进行“污名化报道”,我国依旧面临紧张复杂的国际关系。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智能时代背景下,全球传播互联互通,中国外宣媒体要想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中国形象,就必须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民心相通。而情感上的共鸣,也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传播中消除文化折扣,增强文化交流效果的突破口。③
2021年,一群野象离开“老家”向北迁移,这一反常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因野象后半程行径主要集中在我国境内云南地区,我国媒体成为此事件在国际范围内的主要信息来源。我国官方外宣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简称“CGTN”)在报道中摒弃了以往的宏大宣传手段,借可爱的动物形象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文明观,无形中展现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上的责任与担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本文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分析CGTN在野象北迁报道中使用的共情策略。
共情传播作为传播学的新兴研究视角,融合了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双重学科视角,这恰好可以兼顾到智能传播时代的信息与心理的双重需要。美国人文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指出,共情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可理解为个体像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去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换位思考以及这些思考所产生的情感和非情感的结果。④在此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以生动的故事为由头,以情感为连接,再辅以新兴技术手段呈现,让“我”的叙事变成“我们”的叙事,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进而重塑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看法。⑤
新闻报道中的话语选择、呈现形式、报道角度都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学者吴飞将共情分为“情绪感染”“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三个阶段。⑥本文从这三个阶段出发,以CGTN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研究发现,随着报道的不断推进,共情效果也在逐渐加深。在最初的“认知共情”阶段,CGTN对于时效性的把握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认知共情”建构完成后,便进入“态度共情”的叙事阶段,这一阶段以文本的艺术加工和多元的视角呈现出更为完整的事件全貌。最后进入“行为共情”阶段,通过引发受众联想与报道主题的深化,建构全新的中国印象。
一是抓住话题时效性,引发共同关注。2021年5月,野象一改往常的行为,闯入云南省峨山县城居民生活区内,当地政府急忙对居民进行了疏散。这一事件在当天登上微博热搜榜,受到国内网友的关注。在此之后,CGTN开始对云南野象迁徙一事做连续跟进式报道,并在2021年6月达到了发稿高峰,平均每天发布1.9篇关于云南野象事件的稿件。从共情传播的视角来看,CGTN在这一时期的连续大量报道,一方面主要是回应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重在分析野象反常迁徙背后的原因、对于途经地区人民的生活影响、当地政府的管控措施等。另一方面,由于云南野象北迁事件发生在我国境内,我国媒体成为这一事件在国际报道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对于这份“独家信息”,CGTN的话语权大幅提升,所发表的内容除了介绍新闻事实,还获得了引导国际舆论走向的机会。
二是新媒体技术赋能,沉浸体验象群生活。在此次野象北迁的报道中,CGTN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航拍、5G直播等新媒体技术。这很好地缓和了以往“我说你听”的对外传播模式中海外受众因文化壁垒与刻板印象所导致的抵触情绪。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海外受众建立打破时空界限的沉浸式观赏场景,实现受众的“在场”,使他们能通过自主的感受形成更为直观的、理性的判断。同时,评论区与弹幕功能也能让海外受众和中国民众无延时地置身于同一议题下抒发情感、平等交流。这样的传播方式显然更直观易懂。此外,直播的不可篡改编排的特性,在增强信息可信度的同时,也给了海外受众跟随镜头了解到中国人民的真实生存情况、中国乡村的振兴发展,以及中国为环保作出的努力。这种在认知层面的潜移默化也是新媒体技术有别于传统报道方式的宝贵之处。
一是艺术话语应用,带动情绪感染。整体而言,CGTN在野象北迁的系列报道中没有刻意进行主流价值观的输出,而是巧妙地运用中国特色的语言方式,赋予文本内容生命,让大象这一形象跃然屏幕。以人类行为指代大象行为,例如CGTN在2021年8月9日发布的名为《Heading home:Travel log of wandering elephants in SW China's Yunnan》(回家:中国西南部云南流浪大象的旅行日志)的图文报道中,对象群中的新生小象与公象的行为进行了拟人化的写作。CGTN在表述中摒弃了动物行为学专业语言,而直接使用类似“welcome newborns、drank alcohol”(迎接新生儿、喝酒)等人类行为指代,舍弃了以往中国媒体对外宣传语言的严谨性追求。迎接新生儿和喝酒都是不分国界的人类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均可以通过大象这一传播中介,达成情绪态度上的共识。
在这些艺术加工的话语背后,CGTN也在努力地构建更为深层的情感连接,以期达到不分国界的受众情绪的同频感染。例如,2021年7月28日,CGTN发布名为《China's effort to conserve Asian elephants pays off》(中国保护亚洲象的努力取得了成效)的融媒体作品。CGTN没有将论述重点放在中国政府与官员作出了怎样的努力上,而是通过对大象行为的描写,用事实来证明“They have become global stars during the past few months.Their activities including sleeping,taking mud bathing,or playing,have captivated millions.”(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已经成为全球明星。他们的活动,包括睡觉、洗泥澡或玩耍,已经吸引了数百万人。)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云南的野生象群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代言人,它们惬意的生活状态恰恰可以印证新闻报道的标题,无需其他更为官方的、死板的话语赘述。⑦
二是平衡报道原则,引发置换思考。在此次系列报道中,CGTN的关注点并没有局限在某个话题或主体上,而是尽量保持平衡原则,采访对象包含政府官员、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与环保工作者等,用多元视角呈现“野象北迁”事件的全貌,同时摒弃了以往“全面正向报道”的思路,而是将问题展开,供大家思考与探讨。
关于野象对途经村庄造成的损失,CGTN直接放出了村民的真实声音:“We were sleeping in the attic.At around one o'clock in the morning,we heard noises.I looked through the window and saw two adult elephants in the yard eating.They ate over 200 kilos of corn and killed my chickens.”(我们睡在阁楼上。大约在凌晨一点,我们听到了噪音。我透过窗户看到院子里有两只成年大象在吃东西。他们吃了200多千克玉米,杀了我的鸡。)CGTN从民众视角出发,将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外国的普通受众,没有虚假地隐瞒,而是期望引发读者的置换思考。
CGTN坚持通过连续报道把新闻事实补全,呈现野象生存现状、大规模迁徙给沿线带来的影响、民众态度等问题,让受众自己体会到政府科学干预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对中国政府做法的真正认可。如在2021年6月10日的视频报道中,CGTN就引用了一位村民的自述:“I saw them coming down the road.The big ones were about three meters tall!I also saw the little ones.One baby elephant tried to climb on its sibling's back.They were playing.They seemed harmless.”(我看到他们从路上走来。大的大约有三米高!我也看到了小家伙。一头小象试图爬到它兄弟的背上。他们在玩。他们似乎没有攻击性。)该报道不对民众观点进行美化处理,而是完整体现村民面对野生动物既害怕又友善的态度。这种真实的反应才更能引发受众的代入感,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除此之外,对于此次野象北迁的异常行为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场上的负面声音,CGTN也及时做出了回应。不少外国专家认为这次的迁徙与环境的破坏导致大象食物的缺少有关,部分媒体就此事件攻击中国。对于这样的攻击声音,CGTN在2021年6月12日发表的题为《Tech It Out:Reasons behind Asian elephants'wandering》(技术解决问题:亚洲象流浪背后的原因)的报道中引用学者郭先明的采访内容,正面回应野象北迁事件虽然反常,但早有预兆。
在本次系列报道中,CGTN尽可能多地使用平衡报道的方式来还原事件全貌,并及时回应外界质疑,展现出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输出与展现大国风范的一次绝佳机会。
一是妙用隐喻认知,引发大国形象联想。在CGTN此次的云南野象迁移相关报道中,多次使用的借代手法除提升文本的可读性外,也期望促使国内受众可以在移情效应的影响下,从情绪态度上的共情向行动上的共情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借代双方基本是围绕着大象与中国形象两个主体完成的。在分析研究样本后,笔者认为,这一过程中的借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CGTN在报道中通过描述当地村民对大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包容,来隐喻中国面对国际争端时的尊重他国、尊崇和平的大国形象,进而促使受众在达到情感共鸣后,形成自主深入思考。⑧如CGTN在2021年6月10日发布的视频报道中,通过专家之口说出的对大象的治理措施:“我不认为政府会使用强有力的方法。最好是让大象自己改变主意,而不是用武力让它们回头。”“一方面,我们想和动物邻居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我们想要隐私和安全。那么,我们在哪里划线呢?关于保护动物生命和捍卫人类领土的争论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也许两者都可以。”中国在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的对策和手段,与目前中国面对国际上的繁杂舆论、个别充满敌意的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基本趋同,都是秉持着和平共处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往往通过前文对于大象行为的大段描述,带动情绪上的共情,从而很容易对中国政府处理大象的方式产生认可之情。
另一个层面是,将大象形象当作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大象作为一种无国界的动物形象,受众对于它的认知能够达成普遍共识。一直以来,大象给世界的印象多为强大但温和的正面形象,而这也与我国一直以来期望打造的国际形象不谋而合。在CGTN对野象事件的系列报道中,也有诸多形容大象强大但温和的论述,如“这些温和巨人的旅程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采取的温和方法并没有被国际观众忽视。”CGTN对大象行为的论述和描写,隐喻出中国作出的努力与国际对话的愿望。比起直接的大段叙述,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文化语境不同的人接受,以达到自塑形象的最终目的。
二是深化报道主题,关注濒危动物保护。CGTN对野象北迁事件的报道并不局限于满足受众对野生动物的好奇,而是也在承担着科普传播者的角色,引导受众关注濒危动物保护议题。此次野象北迁事件中的“主人公”亚洲象就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动物之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让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在30年内从193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海内外受众对象群行踪“追剧式”的围观,实质上就是对如何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如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关注。受众围观的不仅仅是象群,更是中国政府对濒危动物的处置方式。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CGTN也意识到了这个逻辑,以系列报道为海内外受众讲述了一个温情生态保护故事,上到政府的科学介入、下至民众的包容态度,都体现出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所作出的努力。CGTN主动设置议题,将话题导向象群北迁背后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⑨随着报道的深入,海内外受众从最初对偶发自然事件的好奇转变到后来对濒危动物保护的共情反思。新闻报道的主题在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中得以深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中国与海外受众达成的共识。
在云南野象迁徙事件中,CGTN从共情传播的角度,利用情感共鸣的方式,以象群为中介,将外国受众带入我国的故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以故事化的表达、艺术化的手法将中国为生态环保所作出的努力与我国理念隐喻其中,这无疑是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个良好开端。然而,这一传播过程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渠道失灵问题没有解决。在外宣过程中,我们需要入驻国外其他平台。而以“yunnan elephant”或“China elephant”为关键词在Google搜索引擎中搜索,结果显示,排在前位的还是以西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报道为主。由此可见,我们带动话题、引发关注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对于受众反馈的回应也是接下来CGTN对外宣传应该提升的部分。从本研究所选样本在CGTN官网上的传播情况来看,除了点赞,受众与媒体再没有其他的互动渠道。这样的传播方式近似于单向传播。总的来说,CGTN在有关“野象北迁”系列报道中的共情传播活动及其取得的正面反馈,为弥合跨文化传播中自我与“他者”之间难以跨越的文化沟壑提供了新的思路⑩,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国家形象再塑造的新可能。
注释:
①孙吉胜.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舆论的新特点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J].当代世界,2020(10):4-10.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7):1-2.
③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07):1.
④ Carl R.Rogers.Client-centered Therapy:Its current Practice,Implications and Theory[M].Constable,2003(01):134-136.
⑤吴志远,江潞潞.外籍在华人士外宣合作与共情传播策略——对《南京抗疫现场》系列纪录片创作的思考[J].当代传播,2020(04):79-83.
⑥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59-76+127.
⑦张铮,刘钰潭.大熊猫是如何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代言”的——基于人民日报1949—2019年的报道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02):36-44.
⑧蓝剑锋.中国国际传播活动中的“媒介”与“符号”——以“熊猫外交”为例[J].今传媒,2020(12):96-100.
⑨陈欣怡,黄日涵.云南大象北迁:温情生态保护故事助力国家形象构建[J].世界知识,2021(19):70-71.
⑩李成家,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