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体能需求为背景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2023-03-22 22:13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院校职业

张 剑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江苏 徐州 221000)

当前背景下,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各种新职业层出不穷,而旧有职业的领域专业性也显著提升。无论新生职业还是传统职业,对职业体能的特色化要求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整体规划及阶段性改革时,理应将职业体能需求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在着手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时,要以院校专业为单位,从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思路和细化改革措施两个层面,有意识地响应社会各行业的体能需求。

一、高职体育教学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视角:针对体能素质的提升

以往的高职体育教学,以均衡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学生适应普遍劳动环境为主要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多安排基础耐力锻炼项目,以及培养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课程[1]。旧有的体育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体能储备,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但由于面向职业的特色化体育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在服务对应岗位时,往往存在无法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必要劳动技能缺失等问题。围绕职业体能需求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充分响应了各行各业对高职学生体能素质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校内的体育学习中,完成对学科专业相关体能需求的预演预练,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了均衡提升。

(二)社会视角:有利于社会各行业良性发展

高职生在完成学业后,多从事服务生产一线的基础性工作和工作内容并不复杂的服务型工作,如机关文员、厂房设备操作员、产品质检等。在职业体能需求导向下培养起来的高职学生,不仅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可以经由职业化的体育教学,培养起和专业对口的体能素质和劳动适应能力。因而从社会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为社会输送更多职业素质优秀的人才,这对促进社会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三)院校视角: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站在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围绕职业体能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将进一步带动院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比如,在落实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时,传统的体育课程规划、相关评价体系将更加契合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在新的教学规划、评价体系指引下,具体的体育教学安排也将因势利导,呈现多元教学、创新教学的良好局面。就结果而言,坚持以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突出了高职体育的职业化教学特色,实现了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职业体能训练不足

为满足高职生的职业体能需求、确保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体能储备,高职体育教学应将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学内容的创设,不仅关系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同时也能够帮助高职生更好地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升高职生就业率。但是,从目前高职体育的实际教学内容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其中,职业体能训练严重不足的情况,已经成为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习惯于将体育教学集中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两个阶段。在大一阶段,体育课程的内容大多为基础性的体育教学,如短跑、长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这一类型的体育教学内容与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体育活动大同小异,部分课程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因而难以激发高职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也使高职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在无形中被削弱。而在大二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以单一的专项基础训练以及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在实际的专项基础教学中,大多数高职生表现出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身体素质不足等问题,然而,一些体育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没有针对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创设,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无法满足高职生的实际需求,不利于高职体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模式与职业体能需求相分离

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体制的建设,决定着高职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3]。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升高职体育教学与高职生就业需求的关联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仍旧存在较大弊端。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模式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将体育教学活动与高职生的职业体能需求相结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长期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体育课程与其他专业间的相关性,没有正确地认识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度重视高职生专项体育技能的训练,盲目延长专项体育技能的教学时长,导致一些基础体能教学课程被严重压缩。高职生群体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势必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固化,使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高职生就业需求与高职体育教学之间的密切对接,导致体育教学模式与职业体能需求严重脱节,高职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实际发挥。

(三)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程度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说,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过程离不开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与丰富多元的评价手段。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仍有待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4]。例如,一些高职院校既没有将高职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评价相结合,在设置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考核方式时,也没有将高职生的职业体能需求考虑在内,而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将高职生的体育成绩作为评价体育教学的唯一标准,导致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无法反映高职生的真实体能。此外,还有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还体现为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单一,例如,部分职高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只针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期间的高职生群体[5],忽视了对课后体育活动的考察和评价,破坏了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三、职业体能需求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思路

(一)明确职业体能需求目标

开展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调研手段,明确各职业的具体体能需求目标。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脚步放缓,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应结合各领域用人单位对员工身体素质的期望和要求。在采集职业体能需求的相关信息时,高职院校可制定年度化的用人单位问卷机制,实时了解各职业对协调性、腰腹力量、下肢力量、肢体反应速度的不同要求,以及高职毕业生在特定素养方面的表现。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院校应注重问卷题目的全面性。例如,在职业体能需求一栏,应根据各行业的工作特点,灵活安插体能评价的典型参数,如灵敏能力、动作协调程度、力量、耐力等;在高职毕业生体能素质满意度一栏,则应结合具体的职业工作内容,为用人单位提供直观的运动表现选项。

(二)合理安排体能培养项目

体能培养项目的规划与落实,是实现职业化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环节。针对不同专业的工作内容特点,高职院校也应为各专业学生合理安排相关的体能训练项目。例如,针对长时间站立、运动量较大、动作形式单一的汽修和土木专业,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可适当安排3千米到5千米长跑、攀岩、篮球足球等耐力型运动,此外,结合汽修专业人员躺姿、弯腰、负重搬运等典型的工作姿势特点,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加入卧推、仰卧起坐、深蹲等健身动作锻炼,促进学生腰腹协调运动能力和大肌群力量的提升。而针对财经金融、计算机编程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则可安排瑜伽、竞走、游泳、健美操等有氧运动,使学生的心肺功能更稳定,从而适应相关职业久坐、运动幅度小、脑力劳动大的特点。

(三)调整体育评价体系

教学规划、课程安排的改革,要求结果衡量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做出与之匹配的调整。结合职业需求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应当突出过程管理和学生体能活动的全面覆盖性。具体评价参数,不仅要包含体育课程出勤、运动技能熟练程度、阶段性体育测评表现,还应当把学生的课外锻炼、各类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特别是岗位体能测试包括在内[6]。反映到完整的体育成绩上,学生的体育成绩由数字构成,可由30%的岗位体能成绩、30%的期末体育考试成绩、20%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10%的体育教师评价和适当比例的学生自评、体育学习小组互评共同组成(成绩比例划分仅供参考)。

四、高职体育教学强化职业体能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强化体能培养意识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激发高职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升高职生身体素质和体能储备、培养高职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之所以无法满足职业体能需求,归根结底是因为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为此,高职体育教师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体能培养意识,确保在职业体能训练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大的热情。在体能教学环节,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体能培养对体育教学以及高职生职业体能需求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提升体能训练课程的趣味性,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导、纠正的作用,帮助高职生完成体能训练任务。

(二)完善监督体系

由前述改革思路可知,围绕职业体能需求展开的高职体育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原有体育教学规划及措施的全方位升级。将体育技能培养与职业体能培养整合为一,势必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技巧,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系统支持,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更严格的要求[7]。为确保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时刻把握好体育锻炼的强度和训练量,同时也为了保障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健康与安全,高职院校应在既有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上,从体制到手段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完善。体制方面,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实践学习的具体情形,制定可覆盖职业化体育课程学习的监督规则,确保院校可经由监督机制,实时掌握体育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进而对体育教学改革实效,做出科学研判;手段方面,院校可充分发挥网络时代多媒体设备的监控技术优势,由多媒体远程设备和师生打卡系统相结合,对体育上课情况形成全方位立体监督,确保各专业院系的每一堂体育课程,均严格按照其体育改革规划进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生源,多由普通高中分流而来。高中阶段较为紧张的学习生涯,导致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规范性的体育技能常识和系统性的体育锻炼经历。以上客观情况的存在,使多数学生在参与高职体能训练时,往往难以适应体能训练内容,不乏个别学生因此产生对高职体育课程,甚至对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履行职业体能需求下的体育教学规划时,还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在具体教学中,善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高职体育训练课程。一方面,要正确看待不同学生的先天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诉求,对体质较弱的学生,适当缩减初始训练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的递增幅度,对体育资质较好的学生,则可在提高锻炼强度的同时,重点普及体育技巧要点和科学锻炼的窍门;另一方面,教师可积极借鉴普通文化课讲授的教学方法,将情感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创新引入体育知识的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体育学习的乐趣。

(四)发掘课外体育的锻炼作用

在课外体育活动安排上,高职院校也应发挥全局统筹思维,通过创设有高职特色的体育俱乐部、筹办有职业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职业体能素质培养的积极性,进而树立终身锻炼的科学健身理念。例如,院校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接洽合作,共同设立相应领域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高职体育学习和对口职业在能力素养上的共通之处;在此基础上,课外体育俱乐部应围绕职业主题,通过举办有职业特色的体能比拼赛事,使学生有机会将体育课程所学到的运动技能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职业体能素质,在课外体育活动场景中施展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技能培养类高校,其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和体育教学安排,应当紧密呼应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体能要求。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时,首先要做好教学顶层设计,对接职业需求做好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和评价体系的调整;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完善监督体系、多元化教学方法等具体措施,使体育教学更好地彰显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激励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高职生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