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夕 宝,余 景 波,宋 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实践中形成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1],其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2],也具有独特魅力的个性特点,其最大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走和平发展道路[3],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和生动表现。人才,是现代化目标实现所必须要依靠的第一支撑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括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其必然会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4]。学校是最大的人才供给侧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少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积极作为。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阵地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为重要的供给侧[5]。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构建高职人才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目标。
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各国现代化特点不同,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现代化模式[6]。目前,各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传统和文化不同,现代化目标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特点是必然与中国国情相匹配的,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必须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水平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分两步走的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办成大众化教育,服务广大学生,增强其就业本领,使广大学生充分享受职业技术教育,助力他们实现人生目标。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高职院校就要扎实培养学生增加财富价值的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让其实现充分就业。在工作岗位中,高职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使自己获得丰厚回报,以自己创造的财富回馈需要帮助群体,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社会财富增加;还要考虑文化传承和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高职院校将文化传承和发展科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就要突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及时将党的生态文明创新性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独创性地创新高职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与和发展路线教育,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胸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后,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7],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很繁重。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高职教育更高质量发展,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同时关注质的提高和量的适度增加。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现代化,是理论创新的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重视结合中国国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将创新性教育理论扎实应用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系统化思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思想方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面对复杂多变的校内外环境,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系统化观念,才能经受住复杂问题的考验,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安全和可靠的环境基础,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积极创设稳定的育人环境,努力与利益相关者构成发展命运共同体。
高职院校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进程中大有作为。首先,高职院校要依据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和人口素质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其难度是比较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人平等发展,高职院校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根据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条件,除了开展高等教育系列人才培养工作,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高质量社会培训活动,使广大不具备学生身份的人员也能享受到技能训育,增强他们未来生活和就业的优势,以凸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物质积累与共同富裕有着直接关联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样可以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服务性。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家国情怀的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环境与人和谐共生,高职院校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高职学生培养全过程,以适应未来环境保护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道路,这就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形态为责任,积极服务人类进步事业,加强国际人才培养交流,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而高职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8]。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地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所在;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加之多种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原因的存在和影响,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质量和水平。
1.党的全面领导有待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性的前提。扎根中国大地的高职院校,要办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的最为鲜明的特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首先,高职院校贯彻党全面领导的整体力度不够强。高职院校出现的某些不尽人意的人才培养问题,就是党的全面领导弱化的表现。党的领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力度不强就会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能高质量地精准匹配。其次,高职院校党的权威确立存在差异化,党的权威是高职院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能够建立起以党委为中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运行体制,有力地确保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却建立起类似于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党组织建设出现了“弱化”现象,其集中表现为民办高职院校将董事会经济效益诉求凌驾于党委集体决策之上,对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产生了消极作用,导致了让群众不满意的人才培养问题的出现。最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能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熟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一定是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原则的人才培养内部运行和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资本慢慢进入高职人才培养领域,重视人才培养经济效益趋势有所抬头,如果没有党组织的有效约束,就会很容易出现侵害学生合法利益的事件,如将学生实习实训与经济利益挂钩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成本。
2.高质量育人体系有待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的的。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结合体,具有双重属性。目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技能水平,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创新方向,并且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高职院校德技共育提升依然存在“天花板”现象,没有形成成熟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本元素不能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能快速和高质量地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现代化升级标准[9],出现了学生职业技能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尴尬”现象;人文培养目标不能将党的理论最新创新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导致部分学生不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不能体现出数字化经济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使得学生无法形成专业创新发展的知识结构,学生知识与时代需求有“脱节”的可能性。教学方法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手段,有些高职院校盲目地跟风信息化教学,既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也没有取得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所存在适应的滞后性和建设的盲目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综合育人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人是高职院校最为活跃因素。领导、教师和学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资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没有人才培养的大局意识,致使人才培养出现狭隘性;教师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性,不能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工作,不利于营造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增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制约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形成。
3.办学理念和服务能力与时代发展匹配质量有待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许多新的发展理念。目前,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能力,并不能与其办学价值精准匹配。一方面,理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先导性因素,没有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办学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理念,必然会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的理念。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使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实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贯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念就会出现偏差,不能够将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性就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也不能切实将社会技能培训作为公益性事业,甚至会出现将社会培训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负面现象。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绿色生态育人理念,造成不能够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将绿色生态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无法科学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有时却不能将人文精神培养放在与职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最终形成了“一强一弱”的人才培养格局,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不能高质量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存在先天性的不足[10],不能高质量地攻克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难题,高职院校将无法充分展示出来高效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有人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问题,而高职院校则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高职院校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在科研和技术研发的“短板”势必会降低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确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能力和水平。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阶段性和暂时性问题,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可以把这些归纳成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方面的原因。
1.宏观层次原因:国外和国内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国外和国内发展格局,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所必须的条件。当前,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动荡和发展并存。高职院校处于这样的世界格局中,意味着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和国际化交流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逆全球化现象仍然没有彻底消除,西方国家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成就,采取了一些不友好的行为,这对高职院校开展正常性的国际化交流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国际先进的职业人才培养经验不能够及时地被高职院校引进吸收和实践,外向型人才培养难度有增大趋势。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势日益显现,高质量发展格局也越来越凸显其无穷魅力,这些国内发展新变化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先天性的适应短板,决定了高职学校不能很快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相融合,使得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国内外发展格局的变化冲击着高职院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格局,使得高职人才培养在“痛苦”中慢慢适应新变化,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暂时不能与产业升级转型需求高质量地匹配。而高职院校无法快速适应国内外发生新格局的变化,使高职院校暂时无法具备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际国内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2.中观层次原因:其他利益相关者存在认识误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利益交汇的人才培养过程,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行业企业是高职院校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没有产业发展也就没有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能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高端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受到历史发展因素制约,还不能够为产业升级提供大批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从而会出现了高职院校不能像普通高等院校那样高质量地服务产业升级、高职院校培养不出高端人才的思想误区。这种误区不但伤害了高职人才培养感情,而且严重干扰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行业和企业是接纳人才的最大组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技能优势,而在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性,使得行业和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只能从事简单而重复的底层性工作,人为性地给高职学生施展才华设置了障碍,也不利于形成高职院校培养更高质量人才的环境。目前,社会人士对高职教育依然存在不恰当看法,认为高职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序列,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这种思想误区不但伤了广大高职学生,也伤害了接受高职学生行业企业,最为直接的消极影响便是高职院校比较容易出现生源短缺的生存危机,间接地增加了职业教育的生源性成本,致使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常会陷入某种程度的被动,从而更不利于快速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3.微观层次原因:高职学校存在先天性和后天性的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除了会受到校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内部因素才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为直接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区别世界职业教育的独特特点,有着中国特色元素的自身特征。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并不是很久远,而且其发展道路也是比较坎坷的,致使高职院校存在着先天性和后天性的“缺陷”。一方面,高职教育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出现了人才培养重视技能培育,而不注重文化教育和传承的现象,高职人才培养暂时无法彻底摆脱技工教育的痕迹,形成了高职教育的先天性“缺陷”,使得高职院校不能获得大量的高质量生源、更高层次社会认可度,从而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高职院校缺乏先天性的科学研究基因,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够被高层次产业行业企业作为有深远利益相关的合作伙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能高质量地推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能精准地提供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后天性“缺陷”。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人力资源,高职院校选聘和认定教师质量总体不高,比如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在某些高职院校不能从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去鉴定,而是采取狭隘的认定模式,即只要考取了某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不管有没有实际的技能操作能力,都可以认定成校内双师型教师,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要求。教学硬件条件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虽然某些高职院校建设取得了不错育人效果,但是仍然有不少高职院校教学硬件条件存在着老化现象,依旧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述两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国家发展方向,并且目标任务清晰可见。高职院校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扎实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最大限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的现代化,继而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修改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结构,突出党委的中心地位。为了实现全国高职院校领导体制的统一性,国家应该出台全国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体制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在条件成熟时,应该取消民办高职教育董事会在人才培养体制处于顶层管理的制度安排,这样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党全面领导人才培养的格局。其次,要建立党委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监督体制,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某些不规范性行为,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指导高职院校建立权威性的党委监督管理体制,切实杜绝高职院校办学的不规范行为,尤其是要关注民办高职院校的党建和办学不规范性行为,在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再次,要修改高职人才培养规章制度,将党的领导放在更为突出位置,党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培养都要建立党领导的论证审查机制,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最后,要探索党全面领导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危机预警和化解机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处于新的历史变革时期,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源。党善于斗争,能够化解任何风险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才培养的风险问题才可迎刃而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应该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以党委为中心的风险预警与处理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培养的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培养更高质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由理念、领导、教师、学生等要素所组成的,理念是先导,领导是聚集力量的关键,教师是育人的力量,学生是人才的源头。高职院校要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因此,首先就要更新办学理念。更新办学理念,就需要高职院校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本质要求是什么,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转化成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的奋斗目标相契合。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要求,快速地更新育人理念,增强高职育人理念更新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以“干净、担当和奋斗”为原则,配置好高职人才培养关键少数,形成德才兼备和胸怀学生的领导集体,要切实发挥每位领导的优势特长,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带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升级,以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教师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式现代化和专业知识的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当科学地、高质量地建设教师队伍,不能采取狭隘和片面性的教师考核方式,将师德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放弃各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性干扰和非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为教师专心育人营造更为优越的育人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未来高职教育对象依然是来源广泛的群体。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制订有教无类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认定过程中,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元素,并且确保每个学生在成才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归根结底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科学调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搞清楚本区域产业现阶段和长远性发展目标,围绕这些目标科学制订高职人才培养的现阶段和长远性规划。首先,科学地规划布局专业群,要以区域产业升级急需人才标准为依据,制订和实施专业群建设计划,积累人才优势,为未来人才培养全面升级做好铺垫。其次,服务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要积极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高质量营造工作场景式教学氛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现充分性就业,以学生充分性就业扩大财富数量,使学生能够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探索教育资本和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将学校育人文化和产业生产文化相融合,形成产教一体化全方位育人格局,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和使命。
高职院校科研既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升的基础性条件。首先,高职院校要切实实施科研和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策略,树立教学和科研都是人才培养核心的理念。高职院校面对科研先天不足的现状,可以结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展开有针对性和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科研工作,要切忌追求“高大上”的科研任务。其次,高职院校要探索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的教研模式。高职院校虽然在教学研究方面能力相对比较突出,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研发方面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成果,因此教与研相结合,可以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高职院校要以人的能动性激发作为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要为乐于科研教师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够安心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从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双提高,以进一步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
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第一,高职院校要切实了解人口规模巨大对人培养意味着什么,学校资源是否能够支撑规模庞大的生源教育工作,目前教学条件能否能够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过程能否顾及到每个学生知识基础等。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应考虑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如何发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共同富裕就是依靠人民的辛勤劳动不断积累财富,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促进其他人财富的增加。现阶段,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出口和归属两个方面思考共同富裕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应将共同富裕的理念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财富积累和分享之间辩证关系的意识。第三,高职院校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要求,作为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协调人才的依据。物质文明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以扎实职业技能奉献岗位,利用自己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精神文明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胸怀国家大事的思想品行。第四,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让高职人才具有建设美丽中国的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环境平衡范畴。高职院校必须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改革专业课程思政化模式,避免单一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自觉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优秀品质。第五,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和平发展情怀。注重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国家安全观涉及到能否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标,学生没有过硬的国家安全意识,是非常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的,将不利于高职学生服务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数字化经济时代下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其中最为有效途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和平发展意识。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光明前景。高职院校作为中国大地上的学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必然的历史使命。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匹配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具有阶段性暂时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切实以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原则,高水平地开展人才培养,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能实现中国式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的,准确和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才能构建起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为此,高职院校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生的现阶段和长期性需求,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元素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课程育人体系。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教育永续发展需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论断,全面思考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融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探索之中,着力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