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七小学 黄爱华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书”的概念,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段学生的不同阅读任务量和阅读需求,相应版块也被纳入到了教材中,成为固定的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带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还要将教学战线延伸到课下,将课前指导、课中教学、课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尽可能多地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难度相对较低,书籍的长度也比较保守,且类型选择比较固定。所以相对而言学生在阅读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指导力量。教师在进行课前阅读指导时,需要重视两点内容:一,兴趣的扩大和指引,因为受到固定阅读内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表现并不突出,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认识书籍和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先阅读,后体验,最终形成兴趣。重视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系统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单纯依靠学生自身兴趣,无法选择更好更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所以教师不可一味遵照学生兴趣行事,而是要先引导,后兴趣,才能更好地扩大兴趣点,找准兴趣方位,做好兴趣的指导工作。二,延长兴趣的保持时间,语文整本书阅读难题突破和维持高效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书籍本身的阅读在无心者眼中是枯燥且难以持续的。为了读而读无法称之为“阅读”,阅读需要先有阅的能力,后执行读的实践。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整本书课前阅读和预习的过程中,很难维持长时间的兴趣。兴趣诞生的原因是书籍中有学生感兴趣的世界观或者人物设定,但书籍故事的描绘是复杂且具体的,单一兴趣点无法支撑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前引导学习阶段就感觉疲软和力不从心的关键原因,短期兴趣不可称之为真正的兴趣引导,只能称之为“心血来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规避这一心态,帮助学生树立长期正确且具备引导价值的兴趣观,让学生在阅读前就明白为什么读、怎么读和读什么。
课堂阅读引导是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阵地,也是真正体现学生阅读效率的部分。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一般以模式化教学为主,意思就是教师通常不区分传统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系,一以贯之,以统一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按照普通阅读程序完成主题的概括和重点内容的选择,因为整本书的内容太过宽泛,且中心由点到面,与散文或者短片的表达有所不同。所以课堂阅读教学引导过程中主要强调两点内容:一,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将重点放在长线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方法的统一。这是因为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在于阅读的完整性,初期阅读阶段,不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感受做过多要求,而是循序渐进,以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尝试让学生以统一的阅读方式从头至尾完成书籍的阅读。首次阅读是“尝试性”的,囫囵吞枣的优势在于能让学生摸索和尝鲜,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不同之处,后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进一步锻炼自己的阅读水平,培养真正符合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习惯。二,放松概括性,主抓顺序性阅读,短篇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总结能力,经常会锻炼学生对内容的概括水平,这并不适用于整本书阅读。首先教师需要清楚学生在阅读板块的地基已经搭好,平地起高楼并无二话。但是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稳定的架构和内部填充还需要对应做好规划。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但是并不熟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如果以概括性为主要阅读方向,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书籍表达的内容,只是急于对其主旨进行概括,扭曲了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也失去了阅读培养的正确方向[1]。因此教师需要主抓学生顺序性阅读的能力,强调在中长篇书籍阅读的过程中,要放慢节奏,尝试着融入到不同的内容中,感悟和描绘其中的动向。这样做的目的实际是为学生再次巩固长篇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有标准阅读的原则,做到不跳着读、不囫囵吞枣的读、不象征性的读。而是真正读到心里,化为己用。
课后任务的下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夯实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培养和精进整本书阅读实力。在此教师可以集中于两点进行改变。一,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不对学生的固定任务内容进行规定,而是提出一个课题或者一个概念,让学生以此为基准进行延伸,寻找自己对书籍感兴趣的点,通过资料、电影、纪录片等手段来完成任务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周期较长,教师单纯以一个任务标准进行规定过于简单和片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现和反馈自己的阅读感受更为关键[2]。二,以大见小,鼓励学生从整本书阅读中找寻自己认为感兴趣的片段进行集中分析,锻炼学生的细节阅读能力。书籍中的人物、事件和时间线经过普遍比较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流水账”阅读的怪圈中,即阅读认真但是并不思考,阅读的同时只做到了吸收和浏览文字,但是没有做到对文字内容进行对应思考。这一问题在整本书阅读中比较普遍。所以从小的片段出发,点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同步能力,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根据对已知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情况进行调研总结,结果发现大多数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没能很好树立整本书阅读的基础标准,导致盲目追求阅读量的情况非常严重。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盲目追求阅读量可能由两部分原因导致。其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性要求并不高,与其将整本书阅读看作是阅读培养的一部分,不如将其看作是单纯积累阅读量和扩充阅读速度的一种方式。目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任务多样化,除了整本书阅读外,还有常规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常规文章的阅读,而教学任务和最终评价结果中普通阅读内容占据的比重更大,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展现相对较为隐形。因此没有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阅读活动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长期在此环境下完成阅读任务,会陷入到盲目和短视的误区中。其二,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同一本书的阅读需要的周期很长。尤其是在前期的阅读能力储备阶段,学生开始培养整本书阅读的基础技能,但是阅读教学的速率与学生个人阅读的速率并不匹配,经常会有没有读完。没有读懂这部分内容就要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备受打击,没有成果回馈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放弃,因而看重阅读量只是学生读不精、读不透的幌子,太多学生在此理由的趋势下大量阅读经典文章,均过眼过耳,却不思考。
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并按照学生年级和对应阅读能力给出了书籍阅读建议。这虽然为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了引导,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学生兴趣的施展。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阅读成果,教师通常不会给予学生太大的阅读自主选择权,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体现并不积极。太过于遵从名著的阅读体验,学生始终没有系统性接触自己感兴趣或者其他类型的书籍文章,看似阅读面被打开,实则是被更加严重的限制和控制[3]。短期来看,教师始终无法将整本书阅读扩展和延伸成为学生的兴趣阅读项目,只是将其禁锢于课程教学的类目中,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任务。
阅读任务实际上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相关,任务的简单复杂都会影响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而当前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环境中,任务实践环节与阅读教学过程对应性并不强。首先阅读任务存在盲目设置的现象,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后内容下方相关的作业标准,但大多是系统性作业,不论学生处于实践状态还是阅读过程,任务的安排是固定的,因此学生只能被动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去适应任务节奏,影响了整体阅读的质量[4]。其次很多实践性任务的设置有突破但不落地,教师有意改革或者转变当前的教学风格,在阅读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了部分有实践性和灵活应用价值的任务内容。但却没对应改变评价系统设计,导致任务完成却没有对应成果展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任务完成积极性。
学生兴趣对整本书阅读来说至关重要,但前文中提到的教师引导则更为关键。教师在此不仅要引导阅读的方向,还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方向。拿《飞禽记》为例,作为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板块的推荐书目,《飞禽记》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但其喜爱原因非常单纯:与动物有关,学生感到有兴趣。与之相似的还有《一千零一夜》《中国民间故事》。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有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但是教师不可以此作为引导。《飞禽记》是约翰巴勒斯的小说,与《瓦尔登湖》并称为美国自然文学的双壁,其描述的内容温暖而有坚定的力量。教师可以从其核心入手,以精美的鸟类插图作为吸引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该书籍的重点是其内在的哲学和神学反思,如果学生仅仅因为动物主题对其产生短期兴趣,反而本末倒置。以培养学生长期稳定阅读能力为基准,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引导和指正的工作[5]。学生的兴趣点可作为突破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鸟类的纪录片作为辅助,尝试延长学生的兴趣时间。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叙述自己对鸟类的认识和感受,因为文章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与各种鸟类邂逅的温馨故事。将学生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去,让学生更好地与书籍产生共鸣,这才是课前阅读引导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势必要先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为此本研究鼓励教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之上进行突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教学。阅读需要氛围的烘托,如果给学生一个好的环境,那么阅读的成果将事半功倍。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它包罗万象,有爱情故事、民俗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说等,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神奇故事合集。一般这类图书阅读起来最为方便快速,因为故事本身由不同小片段组成,吸引学生的兴趣内容各不相容,这些故事有趣且丰富,阅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所以是学生最为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整本书类型。教师在这类书教学过程中,不可轻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因为前文中提到的“只阅读不思考”也最容易出现在这类文章中。引导学生将曾经阅读或者经历过的事件以自我视角叙述出来,将阅读行为转变成表达行为,这一过程中学生势必要加入自我思考的内容。后续再对文章进行阅读,并对不同故事板块内容进行阅读感悟的总结,就更方便学生进行阅读,且阅读故事常看常新,总有感悟与体会出现。
阅读过程和任务的执行过程需要有更为紧密的连接。教师除了要改变阅读教学的执行模式,还需要改变作业任务的设计内容。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优化任务执行的标准,更改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充分给予学生阅读和实践的空间。比如学生在进行《飞禽记》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日记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作业任务,用日记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鸟类,看到燕子怎样筑巢,夏天遇到蜜蜂怎样采蜜,蝴蝶有怎样的花纹。自己看到这些鸟类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绘制一章鸟类的图片,拍成照片记录成册也可。诸如以上这类实践任务,更加贴合《飞禽记》这本书的阅读主旨,学生在阅读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知自然和亲近自然,在无形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
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也是一个考验。它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的必备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正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教学内容,带领和帮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提升和优化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