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唯锦苑幼儿园 蒋晓芳
民间游戏简单易行,能够促进幼儿的体能、感知、语言等方面能力的成长。教师需要对民间游戏内容做全面的筛选和提炼,结合本园课程教学实际对民间游戏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方案,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更多的幼儿能在民间游戏的运动当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民间游戏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有对接融合的主观意识,对这些游戏内容做优化处理,为幼儿园本课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民间游戏与幼儿课程有更多契合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民间游戏内容,发动家长参与民间游戏的搜集工作,教师借助自身经验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处理,都可以为民间游戏的资源整合提供更多帮助。
民间游戏内容信息众多,教师不妨利用网络媒体渠道搜集民间游戏内容。民间游戏具有区域特点,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游戏内容,教师需要对海量网络信息展开优化处理,以提升网络游戏信息的适合性,针对幼儿进行学情调查。幼儿年龄不同,对游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民间游戏带有普适性特点,教师需要对这些游戏内容做全面的分析,以提升游戏融合的有效性,让更多的幼儿能够获得参与游戏的机会,并在游戏操作过程当中获得身心的锻炼和成长。
教师主导下的民间游戏资源搜集活动,需要借助多种信息渠道。特别是网络信息搜集最为简单直接,获取的信息量更是丰富,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首先,教师需要对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针对性设计民间游戏资源搜集的方向。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底蕴,其民间游戏形式也存在一些差异,教师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研习,筛选出网络信息搜集关键词,确保游戏信息整合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运用网络展开民间游戏信息搜集时,需要做好筛选和征询工作。民间游戏有不同形式,其流行带有区域性,教师对相关信息不能全面把握,要广泛征询意见,提升游戏内容搜集的适合性。最后,在游戏资源整合时,教师还要考虑游戏开展的客观条件,如游戏需要的器材和场地,这样才能提升游戏资源的适配性,让幼儿顺利进入到游戏环节,在主动操作过程中建立文化感知和体验。
民间游戏来源渠道众多,不仅有网络媒体性渠道,而且还可以向更多的教师同仁或者是幼儿家长发出邀请,这样可以形成一个针对性的设计。同行教师对幼儿民间游戏的需求更为熟悉,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推荐,而幼儿家长对幼儿更为熟悉,也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工作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教师需要广泛征询民间游戏内容,对来自各方面的经验和信息做科学的处置,以提升民间游戏的匹配性。
在征询民间游戏信息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最佳人选。如有经验的老教师,对相关信息更为熟悉,也有执教经验积累,如果能够虚心向这部分老师求教,一定会受益匪浅。教师还要对幼儿家长有一些了解,因为幼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自然会有不少专业人士,如果能够广开言路,向这些专业人士求教,也能够获得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辅助者、合作者,教师要正视家长的存在,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吸纳家长的意见,无疑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教师能够让家长参与游戏材料的准备,这样能够解决幼儿园游戏材料不足的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自然具备幼教经验,通过对各种渠道搜集民间游戏内容,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对这些民间游戏方案做进一步梳理和分析,找到创新游戏的入口,对这些游戏内容做全面的整合处理,推出崭新的民间游戏方案。教师对民间游戏内容做调整和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多新型的民间游戏内容,以提升游戏组织的可行性,这对促进幼儿感知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教师自身有一些经验积累,对民间游戏内容、游戏规则、游戏形式做创新处理,也可以得到一些全新的游戏资源,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游戏需要一些特殊的道具,如果教师不能为幼儿提供这些材料,游戏难以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开始创新设计,围绕民间游戏做些改动,便可以得到一些新游戏。幼儿对全新游戏更为欢迎,教师不断做出评估和调整,对新游戏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游戏活动的顺利展开。
民间游戏内容众多,其群体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这些民间游戏的特点做具体的分析,以便做出针对性的设计,让更多的幼儿获得最适合的游戏锻炼的机会。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这样可以为日常教学带来更多内容支持,也能够活跃活动气氛,提升运动效果,幼儿日常管理具有丰富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对接处理,在幼儿活动过程当中,适时融入民间游戏内容,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运动锻炼的契机,也能够激发幼儿运动的主动性,这对提升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
幼儿课程游戏化,这是幼教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组织日常活动时,适时渗透民间游戏内容,势必会给幼儿带来更多感官冲击。如“跳房子”游戏,这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教师将这项游戏运动与广播体操、跑步相结合,幼儿感觉更为新鲜,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为提升操作性,教师对这些“房子”的画法进行改进处理,尽量与活动区域场地特点做对接,增加一些运动标志,要求幼儿左跳、右跳、前跳、后跳、大跳、小跳,不仅调动了活动气氛,还增加了趣味性,其运动量也随之增加。教师科学设计民间游戏,与日常课程做对接处理,形成无缝对接,其设计具有调度性,幼儿反馈积极,说明游戏融入良好,获得不错运动效果。
幼儿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匹配设计不同的游戏内容。小班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感知趋于表象化,教师需要在游戏场面、色彩、玩具等方面多做一些研究,让幼儿获得更多直观感知。中班幼儿对民间游戏比较感兴趣,主要推出一些合作性的民间游戏内容,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大班幼儿对新编的民间游戏更为看重,教师需要对游戏做出更多的调整,提升游戏的对抗性、娱乐性、挑战性,这样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幼儿处于不同年龄段,对游戏的感知和体验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把握。小班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等比较有感觉,教师与幼儿一起活动,能够调动幼儿主动性。中班幼儿对“滚铁环”“荡秋千”“抓妈荷”等游戏比较青睐,教师要对游戏规则做出必要改进,让幼儿更加喜欢这些游戏。大班幼儿喜欢竞争性、对抗性、挑战性的游戏,教师不妨推出“投沙包”“过独木桥”“拔河”等游戏方案,组织幼儿展开分组对抗行动,幼儿会主动响应。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做游戏推荐,体现分层教学原则,其调动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幼儿民间游戏的推出需要与情境教学相对接,幼儿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需要有正确的认知,根据游戏运动需要,设计一定的情境,能够对幼儿的感官带来一定的触动,媒体展示、教师的演示以及幼儿的集体表演,都可以形成情境调动。教师特别要利用一些动画、视频等手段,对民间游戏进行更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幼儿顺利掌握游戏规则,产生游戏操作的冲动,确保游戏能够顺利推进,提升游戏运动的锻炼效果。
民间游戏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不妨亲自示范,让幼儿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可以带来更多启迪。如“踩高跷”,教师对这项游戏做出大幅度改动,自行制作了“高跷”拐杖,并示范操作,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尝试性操作。因为高度限制在安全区域,幼儿操作没有什么安全问题存在。再如“舞龙”游戏,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要求幼儿开始观看,并对相关动作进行介绍,最后组织幼儿模仿尝试。教师找到一根条幅,用几根小棍固定,引导幼儿开始操作。幼儿开始操作比较生疏,不能形成默契,教师不断指导和干预,确保游戏逐渐进入佳境。教师利用示范操作和媒体助学手段进行组织,成功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
民间游戏进入园本课程之后,教师需要有优化组织的主观意识,对游戏内容做筛选处理,对游戏设计进行优化设置,而且还要对游戏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以提升游戏组织效率,确保游戏的训练价值。
幼儿园有不同的区域划分,特别是区域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主动渗透民间游戏内容,让更多幼儿能够进入民间游戏状态,通过游戏的组织、渗透、优化以便产生游戏情结,也能够帮助幼儿主动参与运动获得身心的发展。区域游戏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特别是分组操作,对游戏规则做全面的解读,让幼儿能够自觉进入游戏过程,产生游戏训练成效。
在区域活动设计时,教师有意识融入一些民间游戏内容,能够开阔幼儿活动视野,也能够带来文化教育契机。如“划龙舟”,这是比较典型的民间传统游乐项目,其组织场面壮观,为让幼儿有更多感受和体验,教师对这项游戏进行改进。教师巧妙借助凳子进行设计和操作,将幼儿带入特定运动环节,这无疑是比较有价值的运动组织。
亲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游戏呈现形式,教师有意识将民间游戏渗透到亲子活动之中,能够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游戏体验,特别是家长的介入,大大提升了游戏的互动频度。家长对民间游戏较为熟悉,也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的运动辅助,以提升民间游戏的操控效果。教师与家长需要广泛沟通,对亲子游戏活动进行创新组织,让家长发挥更多的助学作用,帮助幼儿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建立游戏认知,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印象。
教师有目的推出一些亲子游戏内容,能够给幼儿带来更多运动和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民间游戏的融入,幼儿感觉会更为新鲜。如“舞龙灯”游戏,教师要求家长负责设计制作“龙灯”,准备参与幼儿园统一组织的展示活动。制作龙灯需要运用不同的材料,家长大多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在生活条件下开始寻找这些材料,教师借助网络进行具体的指导,确保家长能够顺利制作出合格的“龙灯”。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家长和孩子配合,组成“龙灯”团队,自行设计一些动作和造型。教师对一些个性化龙灯和表演进行拍照,并推送到家园互动平台上,组织更多家长和幼儿评价互动。这个游戏从设计到组织,都有家长的参与,真正体现“亲子活动”的特征,为幼儿顺利进入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民间游戏具有更为广泛的运用范围,教师需要有拓展延伸的意识,为幼儿设计生活化的游戏训练方案,能够培养幼儿生活游戏的习惯,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多的心理期待。民间游戏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当中,有更多的资源存在,教师鼓励幼儿深入生活,展开民间游戏活动,参与生活中的民间游戏活动,也能够获得体验和感触,这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
教师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创新设计,能够为幼儿创造更多游戏操作机会。如“剪子、包袱、锤”游戏,这是幼儿最熟悉的。教师将这项游戏活动与其他游戏进行融合设计,大大提升了游戏的新鲜感。如“拍手背”游戏,幼儿对此也比较熟悉。教师先让幼儿自愿组成游戏对子,然后利用“剪子、包袱、锤”,决定自己的位置。幼儿进入游戏环节后,教师跟进观察和指导,确保游戏顺利推进。教师推出众多民间游戏内容,成功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这些游戏在幼儿生活中都比较常见,教师适当做出一些调整,对游戏规则进行改动,或者是将多种游戏进行整合,都能够创造出崭新的游戏活动机会。
传统的民间游戏形式众多,其助学效果显著,而且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能够随时随地展开调整,其应用价值丰富,与幼儿园游戏课程相对接,有更广泛的前景。幼儿园渗透民间游戏具有更为深远的探索意义,教师贯彻分层教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能够调动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提升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