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明 贾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周建人作为近代生物科技翻译的先行者,不仅推动了中国科技翻译的发展,还相应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目前对周建人的研究多停留在他的主要成就上,很少考虑周建人作为译者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周建人的翻译活动深受时代背景、个人研究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与同时期其他译者有一定的区别。文章从译者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大特征出发,分析周建人生物科学译作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为今后生物科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操纵学派和后殖民主义打破了传统译者边缘化的地位,开始倡导研究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强调译者对原文的操控。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课题。
首先,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查明建和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1]。其次,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特征,学界普遍认为包含三点: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在翻译实践中,能动性体现在译者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文本,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能动性是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主要途径;受动性体现在诸多限制性因素,制约着能动性的发挥,是能动性发挥的前提条件;为我性体现在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加工再创造,使译作符合翻译目的,增强可读性。概括而言,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是能动性发挥的基础,为我性是能动性发挥的目的,能动性是最终手段,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能动性特征首先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上。译者会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个人研究兴趣,发挥能动性,选择合适的著作进行翻译。
周建人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民主”和“科学”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许多文人志士将西方科学著作引入中国,创办了大量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科学文章,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周建人深信科学知识能解放人民思想,启发民智,摆脱愚昧,他一直热衷于传播进化论,对生物学尤其是植物学兴趣浓厚。
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研究兴趣,周建人发挥能动性,选取西方生物学文献进行翻译。1930年,周建人为宣扬科学思想,发挥能动性,选择与进化论相关的文献进行翻译,出版了译文集《进化与退化》,该文介绍了进化论中的各种流派,并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1933年,周建人发挥能动性,选择Blood-Sucking Arthropods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Importance in China一文进行翻译,阐述了中国各地蚊蝇病虫的种类和分布,给出收集和保存标本的方法,对防治病虫害具有重大意义。1947年,周建人顺应当时“民主”“科学”的时代潮流,并根据个人对进化论的热爱,选择翻译达尔文著作On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了译著《种的起源》,推动了进化论的传播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对原文本标题的翻译
在翻译科学文献标题时,译者应克服中西术语表达差异的限制,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能动性,翻译出让读者轻松理解的标题。对文献标题的翻译,周建人发挥能动性,将相关术语用实际研究和经验来说明,使译作标题“规范化”“中国化”。
例如:Blood-Sucking Arthropods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Importance in China—《医学上及蓄养上重要的吸血节足动物》
原标题中“Veterinary”一词的意义是“兽医学”,中国当时并没有对该学科展开研究,几乎没有此概念,若直接翻译,会造成读者理解障碍。本篇文献主要讲的是出现在家畜或人身上的病虫,周建人根据原文内容和实际研究,发挥能动性,将“Veterinary”一词译为“蓄养上的”,这样的译法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也能使读者轻松理解。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种的起源》
在对“Species”一词的翻译时,周建人指出,“Species”一字,在译文内单用时译作“物种”,连用时译作“种”,而且“种”本就包含“物种”的意义。周建人根据自己对术语的理解,发挥能动性,将“Species”翻译为“种”而不是“物种”,力求忠实于原文信息,使译作标题简洁达意。
3.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翻译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表达阐述,是能动性的主要体现。
(1)直译
例①:This family contains the moth flies,small hairy insects which are common about damp places[2]545.(原文)
本科包含蛾蝇,是小型生毛的昆虫,在湿地上很普通[3]3。(译文)
原文中划线词“common”的字面意义为“普通的、普遍的”,周建人力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发挥能动性,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照字面意思翻译。但结合语境分析,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是这类小型的昆虫在湿地上很常见,因此,若将译文中的“普通”替换为“常见”或“寻常”会更准确恰当。
例②:No doubt errors will have crept in ,though I hope I have always been cautious in trusting to good authorities alone[4]16.(原文)
我虽然时常当心,只信赖良好的典据。但没有异议,错误也许会混入的[5]2。(译文)
周建人在翻译此句话时,发挥能动性,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crept in”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混入”,将“good authorities”翻译为“良好的典据”。笔者认为“crept in”与“error”相连,可翻译为“错误无法避免”,而“信赖”一词多与“可靠”相连,所以若将“良好的典据”译为“可靠的根据”会更符合中文的搭配习惯。
(2)增译或删译
例③:They are larger than the species ofCuli-coides,and can always be recognized by their large,clear,rounded wings[2]546.(原文)
它们比摇蚊(Culicoides)大些,翅大而且清明[3]6。(译文)
译文省略了原文中“be recognized by”一词,直接将这种昆虫的翅膀特征描述出来,使表达更加简洁,也让读者对这类昆虫的特征一目了然。
例④:The adults can easily be hatched by collecting the object to which large numbers of pupae are attached,and placing it in a glass jar and keeping it moist.The jar should be covered with some muslin to prevent the emerging flies from escaping[2]547.(原文)
把生着幼虫的物事拾来,放在瓶中,保持湿润,成虫是很容易孵化出来的,但瓶上须加纱以防生出来的成虫逃出[3]6。(译文)
原文中并未出现“but”这样的转折词,译者在翻译时发挥能动性,添加了转折词“但”,转折词后面通常连接强调内容,旨在告诫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在孵化成虫后,一定要加以保护,防止其逃出。
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制约的,当时中国存在许多专有名词、生物术语缺失的现象,许多学者在翻译时完全照搬原词,阻碍了我国生物科学理论的进步。周建人克服术语缺失的限制,发挥能动性,使用人们所熟知的词语,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如Psychodidae学名是毛蠓科,周译为蛾蝇科、Calliphora学名是丽蝇,周译为青蝇、Albinism学名是白化病,周译为白子、Bull dog学名是斗牛犬,周译作哈巴狗、Gooseberry学名是醋栗,周译为紫莓、Hyacinth学名是洋水仙,周译为风信子等。
译者能动性的发挥也会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差异的限制,周建人发挥能动性,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使读者能更轻松地理解。
例①:His Majesty by crossing the breeds,which method was never practised before,has improved them astonishingly[4]36.(原文)
皇上把品种杂配,这方法先前从不实行过,把它们惊异地改良了[5]22。(译文)
原文中划线词“His Majesty”是对英国国王的尊称,意为“国王陛下”,中国古代通常把君主称为“皇帝”或“皇上”。周建人在翻译时考虑到中西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差异,将其翻译为“皇上”,使读者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词的地位。
例②:The vast majority of persons of our race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shrink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anding and acting alone;they exalt the vox populi ,even when they know it to be the utterance of a mob of nobodies,into the vox Dei ,and they are willing slaves to tradition,authority,and custom[6]47.(原文)
我们的民族中大多数的人都不敢有独断独行的自然倾向;他们以人民之声为神明之声,虽然他们明知道这类声音,是出自类于无人的乌合之众的;他们又甘心为传统、权威以及习俗的奴隶[7]149。(译文)
原文中划线词“vox populi”和“vox Dei”是拉丁文,意为“群众的声音”和“上帝的声音”,周建人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中西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将“上帝的声音”翻译为“神明之声”,不仅能使读者消除文化隔阂,而且运用四字词语,使译文的形式更加工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为我性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会结合自身翻译观、翻译目的和文化受众,对原文进行加工再创造。首先,周建人翻译生物著作的目的是激励当时的有为青年或文人志士,推动科学思想的发展。因此翻译受众是重要考虑因素,在用词上尽量贴合当时文人的“口味”。译作中主要表现在使用四字词语,体现了周建人译作用词的“为我性”。
例①:The eggs are laid by the females in a mass on some object either overhanging water or near it[2]541.(原文)
雌的生卵成堆,挂在水上或成进水边的物上[3]6。(译文)
例②:Look at the most rigorous species;by as much as it swarms in numbers,by so much will it tend to increase still further[4]72.(原文)
看看最强健的种,其数甚多,密集如云,还有再增多的倾向[5]57。(译文)
周建人在翻译例句①时,采用四字词语,不仅准确地还原了成虫的产卵特征,而且使译文形式工整。在例②的译文中周建人使用了“其数甚多,密集如云”两个四字词语,不仅使译文简洁精练,形式工整,还更加形象地表达出了这些物种数目庞大的特点。这些四字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周建人生物译作的“为我性”。
其次,周建人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提升译文的美感,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在“信”的基础上追求“雅”,体现出译作表达方式上的“为我性”。
例③:I have called this principle,by which each slight variation,if useful,is preserved,by the term of Natural Selection,in order to mark its relation to man's power of selection[4]68.(原文)
我把各种有轻微的变异,只要有用,就能保存下来这一种原理称为自然选择,以表明与人工选择相类似[5]53。(译文)
若将原文划线句直译应翻译为“以表明与人工选择相关”,这样翻译无法确切表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周建人在翻译此句话时,基于对原句的理解,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确地表达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相似性,达到使读者轻松理解原文的目的,体现出译作表达的“为我性”。
例④:Every organic being naturally increases at so high a rate,that if not destroyed,the earth would soon be covered by the progeny of a single pair[4]70.(原文)
各种生物在这样的高速率增加,如果不被毁减,地球即将被一对生物的子系所挤满[5]55。 (译文)
若将原文划线句直译应翻译为“地球即将被一对生物的后代所覆盖”,周建人在翻译“cover”一词时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译为“挤满”,这样处理能更加形象地体现出物种和地球环境紧张的关系,达到增强译文可读性的目的。
译者主体性贯穿周建人翻译的整个过程。在翻译前,周建人根据社会背景和个人兴趣,发挥能动性,选择具有先进思想的文献进行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周建人克服自身知识基础和语言文化差异的限制,结合翻译目的以及对原文的理解,发挥能动性,采用直译、增译、删译等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力忠实于原文,同时采用四字词语和相应的修辞手法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使译文体现出译者的“为我性”。周建人在翻译实践中兼顾了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推动了生物科学翻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