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外语类创新人才

2023-03-22 17:05白雪玲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产学研外语

白雪玲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尤其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市场职业和社会的紧密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

二、概念界定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为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渐被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顾名思义,即产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一起进行合作,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产业来说,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对学校来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人才培养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的实际经验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一般来说合作教育包括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等几种内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通过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有机结合,以此来实行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型人才

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学术界通常将其定义为:创新型人才从精神上、能力上、思维上都具有创新性。具体而言:第一,创新型人才区别于普通的人才,其更加具备创新思想,他们不会循规蹈矩,会运用大胆的想法、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第二,创新型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他们是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创新性不是先天就有的或者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需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创新型相关的训练,包括对意识上、思维上、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性训练。第三,相对创新型人才来说,对人才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使他们充分发挥独立创新性。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视角,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品质和定义具有不同的理解。

2.创新型人才的属性

(1)创新型人才通常都是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一般包括专业的技术知识、专业领域的技能及良好坚韧的个人品格,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内在基本准则。

(2)创新型人才的劳动通常都具有创造性,其通常都会取得对社会有益的、对社会化大生产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成果,而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社会分工劳动,这是判定创新型人才的外在依据。

(3)创新型人才具有时代的社会属性,每个人创造价值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创新的价值源于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能够促进时代的发展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较高的个人素质,还要能够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产生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即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陌生的环境中训练,训练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感知、体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大胆的思维、想象去认识、看待、思考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其次,打破常规思维、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在平时生活中要多运用发散性思维。我们平时运用聚合性的思维较多,对中国学生来说,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较少,所以,发散性思维较差。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实际训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训练。由于产业与科研机构相比于学校来说,更直接面对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开发。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创新活力。[2]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

国外比较著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包括: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阶段”。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指通过政府牵头,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教育模式。政府通过提供科研项目资助的资金与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大学与企业通过科研项目与课题进行合作与人才培养。大学通过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包括科研师资、设备等,以此来和企业进行项目合作。[3]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期进行改善。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政府牵头,提供项目资金与政策支持;第二,以科研项目与课题位纽带,连接高校与企业;第三,通过这个过程,培养既有前沿科技知识与技能,又有生产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英国的“三阶段”模式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实践之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英国的“三阶段”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通过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不难发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将企业、高校、政府的优势整合,以此发挥最大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知识的转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解决了高校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外语类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实践能力缺乏,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语言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交流沟通,这包括日常的交流、学术上的交流,也包括精神上的交流。但最近几年,发现对外语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高分低能”,换句话来说,培养的外语人才的各种考试分数高,但口语交流能力薄弱。自扩招后,我国的外语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由2005年的七百多所突破到了现在的一千多所。其他小语种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如设有俄语专业的院校从之前的九十所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四十所左右。由于外语专业规模迅速扩大,这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无法及时做出回应。比如,对英语专业来说,高校大部分课程服务于专四专八证书。这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实践等的能力,导致不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不容乐观。

(二)语种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中开设的外语语种基本有100多种,但大部分高校的外语语种还是以英语为主。对陕西省来说,开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种的高校不足20所,仅占总的高校数量的五分之一,这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对外语人才迫切需要,尤其是各种非通用语的需求。但陕西省各高校中对外语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为主,日常教学以相关的书本为主,忽略了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过分注重语言的教学,对跨专业的知识了解少之又少,如,法律、政治、商贸、教育等其他专业知识。

可见,目前外语专业存在着语种过分单一、以英语为主的问题。丰富外语语种,增设其他外语语种迫在眉睫。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实践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三)学生实习平台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反过来又丰富理论知识。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载体,所以书本上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外语教育的一部分,更多地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实践交流中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一直把“应试”奉为圭臬。一系列的语言证书成为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考试内容也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围绕这些考试来安排。

同时,在校生在实践上也非常匮乏。即使学生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太过薄弱,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中。这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对实习生认可度不高,不愿提供实习岗位,更不用说好的实习岗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

六、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培养外语类创新人才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外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很大的影响,新文科建设是外语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在2019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中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提出来“大外语”的概念,同时提出培养卓越外语人才的目标。外语教育对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具有重要的作用。[4]

根据新文科的要求,培养符合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卓越国际人才势在必行。[5]而外语类专业人才包括过硬的外语专业知识、区域国别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这三部分是培养创新性卓越外语人才的关键。外语专业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还有相关语言的文学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多需要通过实践培养,包括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外交活动。

(二)优化课程体系

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是扎实的外语素养。这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包括学生的外语文化知识。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高校、企业、政府整合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二是立体的区域国别知识。这需要学校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跨学科之间的通识课程,鼓励学生选修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需要依靠前两部分,同时也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积极寻求政府、产业界的合作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产业、科技、政府等方面的统一合作、协调、融合。因此,积极与政府、产业界寻求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高校而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与企业、政府进行协调。其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介,通过向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包括技术、知识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企业研发、发展。对企业来说,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推动企业产品的创新与研发。对高校来说,有利于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发展。另外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高校可以创办相关的高新技术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多词智能提取系统项目,促进了高校、产业、科研、政府几方面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将语言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的结合。

(四)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的意见》,这要求新时代教师队伍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但我国一直以来教师定位以知识水平位主要依据。因此,高校需要制定新的符合专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师职业政策。一个学校的发展,主要靠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来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发展。对卓越创新外语人才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功底,同时也需要广博的通识、区域国别知识,当然,还需要积极地与社会企业合作,提升相关的实践业务技能。

七、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语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但目前我国外语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些问题,包括语种单一,以英语为主;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难以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缺乏等问题。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包括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阶段”教育模式等。通过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及结合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寻求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高校队伍建设等来促进外语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产学研外语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