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孙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缘起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领会。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工会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基本职能。高校工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高教事业、高校发展大局下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动员和组织教职工积极参加教育建设和改革,承担不断提高教职工素质的职责。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开展直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是一种爱与理念,强调课程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更强调课程的价值观功能,将课程作为精神教化的“场域”。工会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先手,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校园文化、提振风气,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一)坚定政治方向,明确导向,稳住教育之“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恢宏的史诗。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00周年。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承担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结合点,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引领,坚定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助力提升工会工作机制。
(二)以服务力提升建设力、以凝聚力促进引导力。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工会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利于提高工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情感优势,促进工会组织架构的完善。积极参与依法治校,充分维护教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职能,促进校务公开。人事聘任工作、绩效奖励原则、过失惩处等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政方针制订方面,让职工代表充分享有参政、议政权利,提升工会参与高校管理水平。进一步建设工会工作体系,让工会的引导力润物无声地在广大教职工身上得到体现。
(三)加强部门间协作能力的提升,同向同行共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三全育人”),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借由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各部门在相关工作中的协同共进,充分利用工会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想引领方面具有政治、组织、群众基础、情感的诸多优势,找准强化师德师风的着力点,研究与实践同步,共同落实育人目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教师、干部培养培训,对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和结构优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成效。
(一)完善构架。1.明确各委员会职责,切实开展业务。高校工会一般设有青年委员会、女工委员会、福利委员会、文体委员会等,设有教代会及执委会。在教代会提案征集、青年教师成长、女职工权益保护、福利慰问、工会课题立项活动中,要切实发挥工会职能。同时,还应进一步设置师德建设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委员会,加强思想引领,完善构架,明确各委员会职责,促进工会业务提质。在激励、服务、凝聚上下好功夫。例如,教职工代表大会要审议《学校工作总结》《“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教代会工作报告》《学校财务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工作报告》等,加强对涉及教职工表彰、激励、惩罚等重大事项的审议。围绕主题,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对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民主、务实和负责的精神。2.以主动为原则的思想沟通体系建设。在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密切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学校其他部门特别是党政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工作处、学生处、团委等的合作,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级组织作用,目标同向、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的源头是每一位教职工,各分工会、各工会小组,要以工会主席、小组长为轴创新基层工会小家建设,主动关心,主动沟通分工会、工会小组内的教职工,打牢基层基础,配合工会各委员会开展工作,维护教职工权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加强宣教工作。1.学习“四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时代感源自对历史的认识,基于对现实的关注,体现对未来的担当。深入、扎实地开展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坚定教职工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使命,落实课程思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勇担时代重任,加强价值引领,实现以德施教。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工会工作需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结合工会工作特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利用红色工运文化资源,加强工运史学习教育,提升工会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学校工会开展“永远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组织“走读北京”等教职工培训活动,突显“+文化”特色和北京味道。例如,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工会组织应带领职工赴清华园火车站、颐和园益寿堂、双清别墅、香山革命纪念馆重走“赶考”路,加强“四史”教育。2.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注学校事业发展形势任务需要相关的主题,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师德师风建设与“+文化”发展思路的结合点,促进教职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廉洁自律。工会从传统文化中的品德养成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鼓励课程思政探索创新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营造精于授业、根于传道、风清气正崇德的良好环境。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用好课堂育人主渠道。利用适当的途径和手段完成思政目标内隐性的设定,思政教育“生活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三)建立平台、树立平牌。关注学校改革事业发展、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供成长平台。1.提供学习平台。课程思政的提出,强调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立体多元地实现协同育人。教育者先受教育,为提升教师素质,工会要加强与人事等部门的合作,为助力教师将网络、新媒体新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引入课程思政体系,在各方面为教职工提供学习平台,提升职业认同,提升履职效果。为了扎实推动教职工党史学习,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实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学党史、听经典、娱身心‘云听’广播软件推广活动”。发放中央广播电视台集善云听VIP会员卡,方便教职工收听党史故事,增长资讯知识,娱乐身心健康,扩宽培训渠道。2.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践行“文化引领、科研支撑、思政护航、‘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鼓励教师录制课程思政优秀视频,通过教学设计大赛,重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举办“名师讲坛”,选树优秀教师标杆。3.开展文化精品建设、持续搞好品牌活动,提高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举办书画、摄影、团体体育运动等各项文体活动,助力教职工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例如,引导教职工关注清廉家风,加强修身律己、廉洁齐家的意识,强化廉政教育和家风建设,提高教职工廉洁素养,举办“庆百年华诞·读清风家训”主题诵读活动;以家风建设为引导,为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引导教职工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开展“幸福之家”评选活动,已持续八届。
(四)关注教职工需求,回应现实需要。1.从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时把“救济工人”写入总章,到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确立为工会的基本职责,党的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在工会领域始终得到具体体现。协同相关部门经常开展调查,了解教职工的思想、精神状态,关注教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尽力办实事,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压力,为实现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2.关注教职工心理健康,主动提供心理援助。高校工作者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各项党务、行政工作中面临重重挑战,担子较重。一些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攒的压力过大,需要及时化解、经常疏解,调整自身状态。工会结合工作实际,为教职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帮助教职工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了解自身状态,进行基本的自我调整。对有需求的教职工提供心理援助,从缓解焦虑、睡眠辅导到子女教育、亲子关系协调、同事关系协调等,多方位助力教职工保持心理健康。发现情况确实严重的,及时协助其寻求医学帮助。3.对教职工在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困惑展开课题研究。对研究予以资助,以研究成果助力学校科学治理。涉及其他部门工作范畴的内容反馈给相关部门,协同服务,为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五)对提升的成效进行全方位展示。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发现和培育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典型和事迹,形成示范榜样群。对相关选拔、评选的结果进行充分展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及时对先进进行表彰、对后进进行鼓励。在充分挖掘校园媒体潜力的同时,用好新媒体技术,以广大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推介榜样,把榜样的先进性和值得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介绍给广大教职工,让“身边人、身边事”发挥最鲜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