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鸿康
(作者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公众对城市的感知不仅取决于城市客观环境,还取决于媒介构建的城市。短视频创新了传统传播模式,有效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传播需求,在促进城市形象构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形象构建步入短视频时代。
语言学家兰德里(Landry)认为,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和象征两种功能。信息功能是指语言景观可以提供信息,象征功能则是指该语言景观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另一个提出代表性意见的是本-拉斐(Ben-Rafael)等,将语言景观定义为确定语言对象的公共空间[1]。在当今时代,抖音作为短视频的代表性平台,创造性地延伸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公众在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同时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建构中,使得短视频成为城市形象建构的有力载体。场所符号学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成熟且涉及语码取向的理论分析框架[2]。语码是人类言语交际时的语言形式,从对语码的选择上看,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所呈现的重庆方言是一种对当地特有的文化的认同,在声音叙事上营造出一种“地方感”。
截至2022年8月15日,以“重庆话”为关键词在抖音进行搜索,通过Python技术对观看量排名前300的短视频账号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并在本地数据库中进行了数据清洗。本文将根据方言短视频的方言呈现形式将样本分为4种类型:方言配音、角色剧情演绎、方言解说和外国人说方言。
抖音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方言呈现方式为配音。制作这类视频常见的方式是以一段有趣的视频为背景,依据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对原片进行方言配音。重庆方言配音头部创作者“果子哥哥”粉丝量高达523万,于2022年6月18日发布的一条视频《她勒是想把我的话说了让我无话可说迈?》获得点赞量 24万。与以往对影视作品二次创作不同的是,创作者是以自己的观点在进行评价。其中重庆方言的典型语汇“安逸”(舒服)、“晓得”(知道)、“囔个嘛”(干嘛)等出现频率较高,这也说明了该类短视频作品在强化地域独特性、提高城市辨识度方面有一定作用。
剧情短视频是指在几分钟内就能演绎一段完整剧情故事的“原创”短视频,具有时长短小、内容剧情化等特点[3]。方言类剧情短视频是用方言作为表达语言,用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内容的视频。每一位出镜者都有一个或多个带入的角色,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突出现实生活人物特点和反映现实生活。如“永琪吗”“梅川川”“张欢儿”均是一饰两角,对不同人物进行塑造和模仿,以及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理思维进行演绎,在依靠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扩大视频的传播力。角色剧情演绎在一定程度上把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的“后台”推向“前台”,并通过“表演”的方式传递与展现出来。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将人物置于一个真实、自然而又亲切的社会环境中,使之与现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播,再造重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方言解说短视频,是以“方言+实时热点”形式进行解说与评析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既能满足受众获取新媒体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又能够通过方言文化的深度挖掘发挥其教育功能。热点是指某一时段内受关注的主题,它具有高流量、高关注度等特征。例如“重庆导航”“打工人”“重庆高温”“孤勇者”等,无论是哪种热点类型,它们都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抖音博主“邓先森”和“小凯哥《重庆方言》”利用方言,幽默地反映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创作者积极参与叙事,构筑现代都市话语多重场域的互文。
能讲普通话的外国人很多,但能讲方言的外国人很少,短视频中方言的运用使部分外国人的抖音账号异军突起,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构建了积极的城市形象,如“笨先生”“潇潇Gaby”“大白外教英语”等外国博主依靠异域形象和一口地道的重庆方言吸引了大量粉丝。对在重庆学习、生活或工作过的外国人而言,他们受重庆文化如历史和美食等影响并积极主动传播,以“他者”视角让大众重新建构对重庆文化的认知,能推动重庆文化传播和发展,增强重庆的国际影响力。
以地域文化为视点,抖音平台方言短视频创作者以最朴实的乡音讲述了最为真切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幅既鲜活又清晰的文化图景;以语言景观为视点,反映了重庆区域文化风情及风俗风貌,从俗语、叠词、语气词、人物称谓及饮食习俗等几个维度展现了重庆本土文化特征。
俗语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它不仅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俗语是指具有口语色彩的流行且定型的固定短语或语句,主要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分别在抖音平台话题榜上输入,话题为“重庆歇后语”的视频数量最多,这类视频的主要目的是普及重庆歇后语。例如,众多头部创作者在普及重庆歇后语的视频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解放碑的钟——不摆了”“开水烫豌豆——冒皮皮”“驼背淋雨——该背湿”等,均展现了重庆地区市民真实的性格和品质。
叠词在重庆方言中最为常见,黄雪贞在《西南官话的分区》一文中认为:重庆话名词一般都可以重叠,重叠式的第二字多数儿化了,而动词不可以重叠。例如在点赞量高达50万的《重庆人说叠词很娘吗?》视频中,创作者一饰两角,用叠词“盖盖”“纸坨坨”等一问一答,充分展现出重庆方言直白、可爱的特点,同时显示出重庆人直爽、率真的性格特点。
由于地域差异,各地语气词差异很大。重庆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哈”“哟”“迈”等。以“哈”字为例,“哈”这一语气词在其他方言里不多见,但在重庆方言里常用,方言短视频里几乎每一个创作者都会使用,可运用在陈述、祈使、感叹和疑问四种句型中。例如,在“周老师不是老师”发布的某个话题为喝酒的48秒视频中,“哈”字一共出现了17次。语气词既表达人或事的主观态度,又呈现人对客观事物认知过程中所呈现的个体差异性特点。
人物称谓语从语意范畴上可以划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人与人之间使用不同的称谓语来表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方言短视频中涉及的人物较多,笔者以人名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重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4.1 人名称谓
重庆人称呼自己的子女名字时,后缀常带“娃儿”字,或者亲朋好友之间常以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加上“娃儿”字,来表示亲昵和喜爱。创作者“梅川川”在某些视频中就以“强娃儿”为虚拟名字作为叙事主角。也有不少方言类视频博主以“名字+娃”的形式名为昵称。
2.4.2 社会称谓
“老师”一词在重庆方言中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场景。由于缺乏通用称谓语,在不了解被称呼者职业身份的情况下,重庆人没有找到恰当的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敬意与礼貌,所以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语义含混、语用表敬的“老师”一词,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例如,在创作者“九姐”的《在重庆人人都是老师》的话题视频中,在各种场景中都使用“老师”这个称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仅用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与文化内涵的追求。通过对样本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播放量、点赞量和转发量等数据良好的均是重庆美食,总体风格轻松活泼还蕴含重庆饮食文化,文化元素的积累可以促成文化浸润。
“芫荽”一词,自古就有,最早出自《本草纲目》。该书称“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在重庆的美食中,如火锅蘸料、小面中,会时常看见。在一些方言类美食博主的视频里,吃火锅或者小面时,他们都会问店家“有没有芫荽?”一句地道的重庆方言,影像和声音高度一致,顿时让听众为香辣爽口、别具风味的重庆特色小吃深深着迷。
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力量根据切实可行的方案向区域内外社会公众直接或间接展现或扩散本地区现实优势与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了由地方实体形象、地方虚拟形象向公众认知形象的转化[4]。在以语言景观为载体的地方形象建构中,以地方实体形象为源、以地方虚拟形象为桥、以公众认知形象为果。
地方实体形象是对当地全部资源实际情况的一种表达,它直接反映了区域的性质与资源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区域形象客观面貌的反映[5]。
语言景观最能直接地体现实体形象,就语言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而言,语言不仅表现为一种形式,而且其自身也表现为一种内容。在方言短视频的创作中,言语构建着话题,传达着作者的想法,但归根到底,作者的创作灵感源自自然世界与人文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林奇认为,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是空间形态与人的认知过程互动的结合点。人们通过对该城市的感知想象汇聚成城市的具体“可见形状”和感觉数据,形成城市形象[6]。方言类短视频是以声音逻辑建构城市意象,走出了对空间景观、实物载体依赖的窠臼,开启了城市影像中声音叙事的新途径。例如,抖音平台方言达人“犟人组合”,在其点赞超过13万的短视频中,通过两人的方言脱口秀表演,以另类方式描摹重庆城市形象。
地方虚拟形象是指经大众传播而表现出的区域状况,而非实体形象的纯客观体现,是主客观相统一的间接形象与概念形象[5]。影像作品在创作和传播阶段都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和事物来加以描述和剖析,其中有些符号并不能向受众全面呈现地方性。卡斯特尔认为,网络空间的“场所”摆脱了文化、历史和地理意义上的束缚,重新组合为一个相似意象拼贴而成的功能网络,用“流动空间”取代传统“场所空间”[7]。方言类短视频中的角色设置和观念传达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受众对重庆地区人民的固有印象:性格泼辣、脾气火爆直爽。以单一维度的拼贴方式设计方言短视频内容,对立体多面城市形象的打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公众认知形象是大众的一种主观印象,即目标受众在头脑中通过对场所的直接感受和媒体传播所产生的效果而产生的关于场所的感知和感受,亦可称为区域感知形象[5]。在对它的概念梳理中,笔者把公众认知形象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距离或者机会等因素而没有到一个地方,并借助媒体传播来获取关于特定区域的形象感知;另一种是受众切身到过此地,并与自己的现实感受相结合,从而对此地方产生全新的感知。从角色塑造上看,方言短视频向受众展现了重庆人直爽、热情等性格特点,但是伴随着重庆旅游的日益崛起,重庆一些负面事件也频繁出现,大众对于重庆的感知形象处于变化之中。
当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给城市营造出“拟态环境”,给城市形象传播带来机遇。城市良好形象是城市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城市语言景观建设则关系着城市形象塑造。首先,应提高创作者的方言认知素养。当前急需探寻有效路径来提升创作者的方言素养,从而生产出形式新颖且具有文化价值的短视频。其次,注重方言的文化功能。短视频中方言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视频创作中,方言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载体,即方言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还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再次,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建设贴合城市发展的语言景观。借助重庆本身的文化资源和经济优势寻求“方言+”的模式,通过挖掘重庆本土特色,将重庆本地特有语言元素融入城市形象中去,在保留传统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地区方言景观与城市生活、城市景观等相加的合力传播模式,开辟城市形象传播新道路。